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9年,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首都功能定位,以系统创新为引领,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高精尖产业不断壮大
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加强产业运行调度,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产业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北京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合计实现增加值6067亿元,占全市GDP的26.2%,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4%。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在五成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48.3万元/人。
重点项目加快落地。深入实施“10+3”高精尖产业政策体系,完善产业项目落地工作机制,组建市、区两级产业政策落实和项目落地工作专班。实行全市重大项目“一库式”管理,围绕规划布局的产业集群,加快储备高精尖产业项目。加强政策集成,突出精准服务,加强重点项目统筹调度、跟踪服务和工作督导,推动奔驰新能源汽车、超高清显示设备、集成电路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顺应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发展5G、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组建鲲鹏联合创新中心,推动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开展全球首辆“5G+8K/4K”超高清转播车研制,在世园会、篮球世界杯期间实现“5G+8K”超高清视频转播。服务集成电路企业进一步加快创新、扩大产能、拓宽产品线。发布实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制定全国首个自动驾驶车辆模拟仿真测试平台团体标准,积极推动“场-路-区”测试评估环境建设,加快自动驾驶示范运行和商业落地。
(二)持续完善创新体系,产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建设自主创新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产业创新载体,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科一技一产一业”接力发展。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共创建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1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3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9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33家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载体支撑。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与天津、河北共同签署《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京津冀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持续推进产业园区共建、项目对接、标准互认,共同打造合理布局、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加强产业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助力受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批对接成果落地见效。
拓展开放创新局面。推动国际特色产业聚集区布局建设,积极对接国际高端要素,打造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端产业园区。落实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持续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成功举办第23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2019世界5G大会、2019全球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等大型产业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产业开放创新水平。
(三)有序推进跨界融合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推动产业数字化轉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在京落户,截至10月底已接入10个标识解析行业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超过7000万。成立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北京中心,完善工业软件产业链,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开展国家级、市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
加快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深入实施“智造100”工程,新遴选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发布《北京市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供应商推荐目录》,推广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典型经验和模式。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工艺创新、绿色升级,支持北京“老字号”做大做强。推动一批企业和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和国家绿色设计产品。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军民融合园区建设,引导军工产业组织能力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抓好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产业项目落地,在重点产业领域稳存量、挖增量,形成示范。大力支持民营商业航天发展。推进无人机小镇建设,探索技术、产业、资本、用户各方协同的建设开发模式,完善综合试验条件,布局网络基础设施,探索开发城市物流、科学探索、空间移动物联等场景。
2020年工作思路
(一)精准服务产业项目建设
围绕北京聚焦发展的十大高精尖产业,进一步分领域细化工作方案,围绕细分产业集群、重大项目研究精准政策,稳定制造业投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谋划编制“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等规划。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围绕生态短板补足产业链,围绕创新优势拓展产业链,不断扩大高精尖项目储备,推进项目库流程化、标准化管理,紧盯项目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服务,全力推动一批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
(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创新中心创建,支持各区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资源对接,在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5G等领域探索布局一批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和管理办法,深度串联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建设一批高精尖设计中心和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创新型人才专项引进计划,设立北京市科创基金高精尖产业阶段子基金,完善以“政策保障、创新融资、中小基金、平台基地”为核心的生态服务体系。
(三)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基础技术和战略产品研发M务平台,加快重大先进生产线布局。协调5G基站规划建设,完善面向智能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一五五一”工程,加快5G商用步伐。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方式,建设模拟仿真与实车测试相结合的测试体系。推进创新辅料产业创新中心和中医药技术和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建设一批生产外包平台。
(四)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步伐
加强政策引导力度,研究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措施,持续推动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深入实施“智造100”工程,遴选2020年度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研究推动5G在智能制造领域应用,促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用户企业对接。持续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围绕高精尖产业链布局发展关键、核心新材料,建设检验检测和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和央地合作,支持军民融合项目发展。
(五)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与津冀产业政策衔接,推进共建园区建设,支持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滦南大健康产业园、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继续促进一批产业疏解转移投资项目开工达产。聚焦金融、旅游、环保和个人诚信等重点领域,推进京津冀三地信用监管联动和统一应用,推动创建国家守信联合激励示范区。根据对口支援合作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匹配发展需求,引导北京企业到扶贫协作与支援合作地区投资兴业。
(六)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采取“服务包”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探索以政策引导、企业承诺、监管约束为核心的承诺制项目审批管理模式,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持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活动,深化金融供给创新,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继续办好2020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国际产业交流活动,不断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