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 黄莉
摘 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被改革唤醒的农村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亿万农民在农村改革进程中迎来“新生”。辽阔乡村是我国实现新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基础。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踩着国家战略的步点,上海的乡村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嬗变?本文以沪郊廊下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吸取已有的相关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国乡村更有效率地迈向中国特色化的乡村发展之路提供思路。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乡村振兴发 廊下
作者简介:秦德君,东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政治设计、领导科学、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中国公民文化;黄莉,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设计与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195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决策,这对我国广袤的乡村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力。我们对农村的称谓,已从“农村”变成了“乡村”,虽是一字之差,却足以反映出已有的历史变迁。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推进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我们必须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以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去探索思考当代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推进上海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今年7月10日李强书记在上海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会上强调:上海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下一步发展要继续深入改革开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指示要求,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如何对标国际标准,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筑上海乡村发展的战略新优势,是一道关乎长远发展的重要“思考题”。乡村是城市改革开放的广袤原野,乡村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背景下,谋划乡村发展的顶层设计。沪郊廊下镇经多年发展积累,具有多方面基础性优势,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廊下在实现改革再出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现代都市农业优化发展方面,聚焦主攻三个方向,实现新的突破,建设了一个“农味十足”的乡村。
一、注重以“农”为本,打造田园综合体
中国农村发展的底色是农业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目标是实现产业发展与最优配置,而核心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廊下镇结合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打造独具廊下特色的“田园小镇”,让农民得实益。如“鑫博海”中央厨房项目,形成了一条“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日均解决20万人就餐问题,年产值约4亿元,成为金山区三产融合的成功范本。
近年廊下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高举“农”字旗,打好“农”字牌。廊下走的是一条大都市远郊纯农地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再出发”中,廊下既要发展农业,更要从“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三个方面,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要探索新的思路。首先,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挖掘农村资源、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其次,廊下现代农业发展不局限于“一产”,还涵盖了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业态。“农业+”作为新时代掀起的一场新革命,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上海农业土地总量少、环境承载力低、生产成本高,廊下无疑是在“狭小空间”内谋划“以小搏大”。廊下立足打造农业产业精致、产品精品、技术精准、环境精美、设施精良、主体精兵的高效生态农业,特别注重以“环境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廊下镇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循环利用乡村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廊下镇因地制宜扶持双孢蘑菇产业发展,同时以每亩200万产值,每年循环利用5万多亩水稻秸秆,有效减少了秸秆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推动“再小农化”创业,以资金、技术换土地,能够更切合上海城市的多元需求。不仅如此,廊下天母果园的桃子“听音乐”、“喝牛奶”长大,甜度高、卖相好,每到盛产季节总是出现桃子“不够卖”的情况。上海交大牛博士的根域栽培技术,让“夏黑”葡萄风靡一时,环保理念贯穿生产过程、测土精准的配方施肥,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以环保为导向进一步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如今在廊下,越来越多的“销售型”农产品正在悄然转变为“求购型”农产品。廊下农业功能的多元化是伴随着农业形态多样化的趋势而同时出现的,随着农业发展形态不断演变和创新,农业功能也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突出以“人”为主线,提升乡村生态宜居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了重要指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廊下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田园城镇式的“幸福美丽新廊下”。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自然村落改造,顺利完成了60%的村莊改造,将全镇规划保留的自然村落均纳入美丽乡村范围。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逆城市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廊下镇以郊野公园建设为引领,把“拆”换成“留”,将农房改成精品民宿,将田园变成郊野公园。乡村振兴不能牺牲环境来促进农民增收,也不能破坏乡村的肌理追求数字的突破。中央厨房健康食品产业链纷纷落户廊下,国际旅居颐养项目随之而来,郊野公园二期改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乡村价值再发现,使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
发展没有止境,改革永无穷期。要想解决农村实际问题,需要把握住“中看比中用更重要”这一原则,让乡村成为“城市居民的外婆家”,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比如搞生态宜居,就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点规划,也要坚持“农民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充分尊重村情民意,不搞脱离生产生活、违背农民意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切忌“一刀切”、“一窝蜂”。乡村振兴要让百姓参与、效果让百姓检验、成效让百姓受益。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要发挥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对既定的任务一抓到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统筹推进,十个指头弹钢琴,不能顾此失彼。
乡村最美的风景是人。乡村振兴和活力要靠人来维系,所以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求去谋发展、寻出路。从大的方面看,当下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上海市民对绿色农产品健康食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二是本地居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增收致富的需求。要扩大农民参与,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就必须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改善农民的就业环境,让农民对自己的职业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立足以“魂”为主导,构筑乡村文化新动力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文化是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传承乡村价值的最好媒介,乡村发展首先要挖掘自己的文化价值,让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再者就是释放自身价值的发展新潜力,廊下的发展要同时具备人文情怀和人文自信。
李强书记在各区县调研乡村振兴时,反复提到,“农村就要像农村,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保护村庄肌理,有风貌更要有韵味,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有入眼的景观更要有走心的文化”。廊下作为上海的西南门户,毗邻浙江,地处长三角的核心生态圈,江南文化保存完好。近年来廊下坚持“人文融入”,打造独具乡愁的“上海故里”,除了塑造寻找乡愁的理念,廊下原有的、正在陨落的文化财富也被再次发掘,让乡村价值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举办“寻找最乡愁”为主题的沪浙乡村半程马拉松赛、因地制宜打造临水景观“乡村记忆馆”、“田间美术馆”、修缮百年山塘小学、兴建文化礼堂讲好廊下故事、以“廊下织梦”为主线办好“丰收节”、“乡村艺术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寻找民间的手工艺高手吐露“泥土的芬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廊下的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用文化凸显自身价值。为了更好的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服务,廊下联动周边“田园五镇”协同促进乡村振兴新路径,将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的合作发展模式。今年三月份,廊下与浙江广陈共建了“明月山塘”乡村振兴实验室,共同挖掘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乡村资源,携手打造“乡村度假目的地”。作为上海的都市乡村,廊下的战略目标是搭建“田园+”平台,打造“看得见田园、记得住乡愁”的新型田园小镇,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市后花园”和长三角农耕文明回望之地。“田园小镇”是兼有城市生活优点和乡村优美环境的新城镇,走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通过不断延伸“田园+”(“田园+研学”如琮璞文化课堂、“田园+颐养”如旅居颐养小镇项目等)发展模式,把廊下整体打造成为新型田园綜合体,实现乡村振兴。
四、总结
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要结合现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不好大喜功,图一蹴而就,这实际上是对每一个基层干部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考验。新时代沪郊以廊下为代表不搞“盆景式”乡村振兴,探索多元振兴模式,坚持以农为本打造田园综合体,重视“人”为主线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发掘乡村文化之根将乡村有意味儿的“珍珠”都串起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缩小城乡差别,融合城乡发展,更应该保持乡村原有的活力,走出自己的特色,让“城乡一体化”而非“城乡一样化”,乡村不仅要有形,更要有魂;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
参考文献:
[1]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 中国农村经济.2018(1).
[2]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 改革.2018(3).
[3]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33).
[4]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2018, 73(4).
[5]薛秀娟.补齐乡村振兴的“精神短板”. 人民论坛.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