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雨頔
摘要:20世纪90年代,面对长期积压的财政赤字,克林顿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锐意创新的政策。他在历届总统原有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又借助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科学技术。与此同时,冷战结束与经济全球化也为克林顿新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利环境。藉此,克林顿扭转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局面,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力挽狂澜者。
关键词:克林顿 美国 新经济 经济史
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陷入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高贸易逆差的泥潭无法自拔。虽然历任总统各有做法,但是收效甚微。直到1993年克林顿上台,采取一系列举措,力挽狂澜,开启了美国经济120个月的高速增长。那么克林顿的新经济政策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与机遇?其改革又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对此展开探析。
一、历史危机:沉重的赤字负担
克林顿上台时,美国的财政赤字已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1992年联邦预算赤字达到了2930亿美元,国债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巨大的财政赤字实为克林顿之前历届领导人积累下来的结果。
1930年代,罗斯福政府首次使用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手段平息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得以确立其地位,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小的财政赤字。二战后,企业和个人无力投资原子能工业、飞机和引擎企业等投资大、回本周期长的工业部门,于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抓住机遇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国家可以更直接地调整经济,但是使用财政赤字的次数也更加频繁。1950至60年代,尽管美国经济迎来了“黄金时代”,但盛世之下却蛰伏了因凯恩斯主义滥用财政赤字和通胀政策刺激经济使国民经济失衡的危机。里根上台后,他摒弃对经济管得过严的凯恩斯主义,采用货币与供给学派的理论,却没有放弃财政赤字政策。为解决通胀,里根扩大军备投入的刺激,希望再现“战争景气”,国防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由1980年的23.2%上升到1983年的26.4%,大大高于朝鲜、越南战争时期所占比重。而老布什被海湾战争牵制,也没能将重心放在经济上,而由此产生的军费开支反而加重了财政赤字。
在这一时期,财政赤字似乎成了万能催化剂,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只要激化有效需求,便能相安无事。尽管这种调控的提出者——凯恩斯再三警告,他的扩张有效需求理论只能用于生产极其萧条、失业严重的地区,不能随便乱套,而忙于应对货币危机和滞胀的总统们,似乎都没有对这一一直增长的数字投入足够的重视。克林顿上台后,偿还赤字已迫在眉睫,正如他所说:“如果不采取大规模削减赤字的行动,到90年代末,赤字每年将达到6350亿美元,即等于我们国家生产总值的80%。而支付这么一大笔债务时的利息将是政府所有计划中花钱最多的计划。我们仍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面临已经积攒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危机,克林顿的新经济改革实际上是势在必行。
二、打破僵局:大胆创新的改革者
在严峻的形势下,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成为克林顿的唯一选择,关键问题是通过怎样的改革来打破僵局。面对历任总统频繁交替使用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与供给学派的理论,克林顿吸取两家之长,既反对绝对自由,也反对政府过度干预,进而提出“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也就是说,针对具体的问题,他的政策更灵活,更具有针对性。面对赤字,克林顿通过《1993年预算调整法》《削减赤字法案》《1997年平衡预算法案》等系列法案,适当增加税收,减少福利开支;面对贫富分化严重以致影响总体消费水平,他将增税的范围设定为高收入阶层和高利润公司,对中低收入者和大部分小企业则减低税负;对于高贸易逆差,则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欧美农产品贸易协定,要求日本与韩国开放米市,以及在美日汽车贸易谈判中,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和配件市场。
克林顿新经济政策最大的亮点是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就算在债务最重的时候,里根都不同意增税,反而“劫贫济富”,只是减少非国防开支,怕引起社会动荡。但克林顿不这么做,面对征税不公平,他倾尽全力使国会通过了增税提案,控制增税范围,并对医疗保健制度开刀,减支增收同时并举,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可见,面对历届总统都没有解决的赤字问题,他更多的是深入到结构性调整层次,不再停留于临时性补救政策。
另一方面,政策还“新”在它同时响应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号召,发展第三产业和科学技术。美国以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計划为突破口,积极扶持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在计算机及其网络化方面。新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使美国在21世纪起跑线上遥遥领先。科技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成本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以一种平衡健康的方式减少支出。由此可见,克林顿的突破创新是解决赤字问题的关键。
三、全球史观:国际问题焦点的转移
任何政策的施行总离不开特定环境这一载体,美国国家政策的变迁也始终与国际形势息息相关。在克林顿新经济改革中,世界格局的变化为美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众所周知,两极格局下,美苏处于冷战之中,美国长期以来为此所牵制。1990年代初这一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继东欧剧变之后,苏联解体,宿敌的消亡让美国从军备竞赛的强压下解脱,节省了一大笔财政支出。另一方面,两极格局的崩塌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来往频繁,区域性合作组织的建立也减小了贸易壁垒;而外商投资,为美国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激发经济活力。1994年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第一年,当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83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也就是说,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为美国清除了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而且还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在美国国内,改革时机到了克林顿上台时也已经成熟。往届总统多年来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打拼,使克林顿可以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束激光一样专注于解决经济问题”。以里根为例,当他看到“美国军队经费紧张”、“苏联每年在武器上的花费高出美国50%”时,他说:“如果我们不得不在国家安全和赤字之间做出选择,我必须站在国防这一边。”也就是说,美国总统在很早以前便开始注意赤字问题,但因为有更急迫的问题要优先处理,所以将赤字问题暂时搁置,但改革的因素已经在孕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克林顿是相当幸运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克林顿上台时美国恰好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一方面历史问题已经积攒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另一方面又得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机遇。他充分利用主观和客观两个条件进行了成功的经济改革,成为美国经济的力挽狂澜者。克林顿的成功源于他自己的改革理念和创新意识,同时更源于他对时代问题与历史机遇的精准把握。他抓住了时代的主题——经济发展,这不仅是他击败老布什成为总统的关键,更为美国在全球的经济领先地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绍湘.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应用与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03):9.
[2]韩玉军.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与美国经济发展[J].亚太经济,1996,(01):5.
[3]宋改霞.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及其效果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3.
[4]程辉.里根与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5]白玉.克林顿新经济政策探析[D].西南大学,2013.
(作者单位: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