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要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就必须要我国人口全部脱贫,这就要求我们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而扶贫主要是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因此,转变农民观念,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在扶贫开发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扶贫开发 农民观念现代化
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主体。我国新时代的扶贫开发可以加快实现这一过程,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强调政府对农村的政策倾斜,更强调农民自身参与到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
当今在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展开,农民都是其中的最基本主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村民进城打工人数增加,大量的农村出现“农村空心化、农业弱质化、农民弱势化”的现象,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显然,人民的思想观念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上层建筑部分可以对经济基础产生重要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亦反映了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村的发展建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当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相适应时,就会对经济和社会起积极地促进的进步;当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状况割裂时,就会起到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会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否则,如若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农村生产经济基础不适,必然会滞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一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三农问题”解决的重点在农村,农村解决的关键在农民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首先必须强调的内容就是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与道德素质的普遍提升。
观念现代化是指丢弃落后、过时的思想观念,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变迁逐渐实现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和创造,其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实质就是发挥人的主动性使得人观念的变革。思想观念是人的核心所在。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位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观能动作用的是观念现代化。同理用在农民身上表现为,没有农民的观念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就实现不了,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我国许多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先进的生产技术要想取得预期效果转变为财富,必须依靠人的现代意识和现代品质。所以说,要在扶贫开发进程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必须变革农民观念,促使农民观念适应现代制度、先进技术的发展变化。不然,即使政策再倾斜,生产技术再先进,这些“硬件”也会变成一堆废物在一群观念落后保守的农民手中。
二、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
在扶贫开发进程中必然要求农民的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两手抓”即精神文化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现状,使农民主动参与到农村建设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农村出现了许多先进的从事农业生产的机器设备,这就要求农民掌握这些设备技巧,运用他们从事生产,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收入。由此可见,农业需要农民去发展,农村需要农民去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甚至实现小康生活。实现这些的关键就是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转变农民的观念,培育新型农民。
学术界关于新型农民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的,即新型农民必须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技术、善于经营管理、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创造的高素质农民。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认为新型农民必须有文化,掌握一定的技术,懂得变通,会经营。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村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活动,但是农作物产量不大,经济效益不好。农作物一般不进入市场交换,是一种传统的自然产品经济。而新型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能看懂先进生产设备的说明并掌握这些设备,把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再加上他们善于经营,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产品优势,在市场交换中取得一定的领先地位,使其产品经营效益最大化。
扶贫开发只是手段,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才是关键。大量实践表明,农民观念现代化和经济收入在客观上是正相关关系。表现为:1.农民变革观念,会追求更高劳动生产率;2.农民更新观念,会主动增强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从而增加非农收入;3.农民拥有现代观念,会把握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适应性增强。农民会主动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并将其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其实质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更新。现代农业的提出是与传统农业相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获得技术主要来源于长辈们的日常经验,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正规的职前教育或技术培训。现代农业是在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相对完善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的机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手法、依靠科学经营方法实施的社会化农业,它可以使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时期,农业发展追求更优质、更高效、更生态,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扩大,要增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推广各种实用农业技术,都迫切需要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因此,只有把传统农民培养成“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新型农民首先要变革自身观念,实现其观念现代化。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可以培育农民追求科学的观念,善于经营的观念等现代观念。首先,这种挂念的转变可以使农民运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当然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但这种支持毕竟只是一时的,政府只能在宏观上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农村会如何发展,会实现怎样的发展等问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选择。这就需要农民有适应时代变化的观念,使其能顺应变化的步伐,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更好的掌握先进的生产设备,变思想观念为现实生产力。其次,只有农民且必须村靠农民才能实现农村农业的各项变革。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现代农业是以先进的生产设备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延長生产链条。这些都要依靠农民才能完成,农民只有摒弃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培养自己的市场经济意识,才会在农业生产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选择适销对路的商品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才会在生产中寻求生产的集约化、集中化,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是顺利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必要途径
农民观念现代化与扶贫开发其实是一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农民观念落后保守,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农村农民观念落后使得农民素质相对低,反贫困的各种政策措施效果相对低下,进而农村脱貧致富的步伐相对缓慢。另一方面,中国农民观念落后,恰恰又是农村贫困的一个反映,也是农村封闭落后的结果。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农村脱贫问题,但是各种政策力度还相对不足,所以,农村要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首先和最重要的必须变革农民观念,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
农民观念现代化与扶贫开发存在契合度。首先,这种契合度表现为互补性。
现今我国还存在这7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其中2000多万人必须通过政府社保扶持才能脱贫,这种脱贫方式存在相当大的被动性。剩余的5000多万人口通过政府政策倾斜实现脱贫,这种方式属于开发式扶贫。这种扶贫方式本质上要调动农村贫困人口的积极性,转变农村贫困人口的观念,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这种反贫困才能成功。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只有转变观念,摒弃落后保守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扶贫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领会各种扶贫政策的基本要求,提高扶贫的效益。其次,这种契合度表现为一致性,无论是农民观念现代化还是扶贫开发最终都是为了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农村贫困人口角度讲,农民只有实现自身观念现代化,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掌握并运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增加经济收益,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两者既相互补充又目标一致。
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只有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我国扶贫开发才能切实提高成效的可持续性。充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核心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奇.农村社会转型与三农政策取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7,(04).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7.
[3]王斌编.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8.
[4]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辅导读本[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3.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