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善冰,王 芳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提道:“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1]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在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而其文明作用又是通过家风表现出来的。家庭各成员如果拥有共同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对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加强对家风的认识,深化对优秀家风的认同,将优秀家风传承、优秀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高度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风,通常指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综合,“亦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2]。能够集中反映出由父母或祖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智慧及谆谆教诲,同时也会以家训、家规等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继承性、独特性、持久性,是维系家庭及家族繁衍生息的精神纽带。
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关系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成就了家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共荣的关系。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国天下的过程中,“家”文化地位突出,通过家训、家规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家风传递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念及德行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的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3]优秀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积淀和组成部分,不断汲取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和合’精神、自强不息、尚贤友善”等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并且凭借家风文化的独特优势影响着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教育化的文化,中国传统的家风家教就是一种‘文化化的教育’。”[4]以家庭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实现了家庭成员在修身、治家、立世等方面价值观的自觉养成,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重要教育功能。同时,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钱氏家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传世珍宝,传递出的恰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此外,优秀家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有着极高的内在契合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是新时代我们的行动指南,是社会文明的风向标,也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撑,是我们进行优秀家风建设必须遵循的主旋律和主基调。它需要借助家风建设融入家庭,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序致篇》提道:“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5]颜之推以家训提撕子孙。优秀家风独具魅力,帮助个人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优秀家风建设不仅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能够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土壤、促进社会大众认可。
优秀家风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了执行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具备价值认同主体和实践执行主体,而这样合格的主体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道德人格,有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的价值标准、价值规范,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在个人层面上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个人认识和实践的重要规范,这就要求个人从小就培养出高尚的品格、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172优秀家风以潜移默化、润“心”无声的力量影响着家庭各成员的成长。做长辈的以身示范,言行举止影响着后辈,他们重视优良品德的培育及多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后辈在成长过程中有所教化、有所收获,能够成长为同样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正确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的人。子女后辈通过从小接受文明家风和严格家教等多方面的培育和教化,养成诚信友爱、团结友善等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被塑造成为有一定道德人格基础的优秀个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主体。他们将个人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和态度融入优秀家风的营造过程中,逐渐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惯,并能够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自觉地将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与自身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作为自己的责任。
实际上,家风的“德”不外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6]168这种“德”是崇德向善的道德精神,塑造好个人自身,影响到家庭整体道德环境的改善,进而影响到社会、国家道德层面的改善。宋代赵湘在《本文》中也提到:“古之人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将正其身,必治其心;将治其心,必固其道。”[7]所以,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要安定好家庭,前提是规范好个人,这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的实现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所谓场域是指:“每一个行动者依据其阶层、群体关系,经由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因素的制衡在社会空间中缔结而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综合体系。”[8]家风场域作为一个“社会小世界”,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或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关系型网络结构。在这个关系网络里,依据一定伦理秩序生活着的家庭成员不断地将伦理道德规范、价值准则进行吸收转化,最终通过实践生成了与家风场域相适应的惯习。
正是由于场域和惯习密不可分的双向互动性关系,家庭成员在家庭活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行为活动产生关联性。家庭成为个人基本道德观念树立、行为习惯养成的起点和关键。健康的家庭所呈现的良好道德氛围,为家庭各成员的成长,尤其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优质保障,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在这一特定的场域空间里,家庭成员通过惯习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又影响着和睦的家庭、稳定的家庭关系的构建,所展现的和谐氛围、精神风貌成为维系着家庭良性运行的精神纽带,不仅有利于形成友爱的邻里关系,而且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安宁稳定。正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9]。
布迪厄指出:“无论何时,一旦我们的惯习适应了我们所涉入的场域,这种内聚力就将引导我们驾轻就熟地应付这个世界。”[10]符合家风场域道德规范的惯习,是在家庭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下不自觉形成的。家长施行的一系列教育行为中,德行教育和知识教育要比肩而行,这样,在家风场域和惯习的关系建构中,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实现了个人价值观念养成和国家主流价值取向的紧密结合,将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家庭成员脑海中。尽管每个家庭的家风各有不同,但核心宗旨却基本一致。家庭道德教育中基本要求的“热爱祖国、敬老爱幼、兄友弟恭、诚实礼貌”等,就是从小细节、多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规范的基本阐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体化、生活化、简单化。同时,也更加便于理解、利于接受。
优秀家风建设,有助于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家风场域。而家风场域下的惯习养成,又能够有效引导家庭成员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主动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个人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育,养子使作善也。”[11]家庭教育是家风建设的基石,家风建设的核心是帮助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塑造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基础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家风成为了家庭教育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效应体现。家庭所传递出的家庭价值观本身,能够使个人尽早地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理性认知,随后在成长过程中加强情感认同。同时,家风文化强烈的道德感染力和感召力的影响,也能有效帮助他们自觉接受、自觉遵循,逐渐提高认同自觉性。
和传统的知识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德行的教化,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现如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家庭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训、家规、家书等传世珍宝传递出的是长辈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心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普遍认可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观念,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上有重要作用。实际上,这种对代际传承的普遍价值观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概括,表面上容易理解,但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转化认知、强化认同、有效践行,需要依靠优秀家风建设的助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关键。”[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依据,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就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理解深度和掌握广度。良好的家庭便成就了这样的主体,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也会逐渐深化人们对家庭价值观的认识,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以正确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价值共识及价值目标,规范自己的言行,并积极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优秀家风建设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体认上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优秀家风虽不能囊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却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践要求,形成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但由于其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想要将其各方面落细、落小、落实,就必须借助家庭作为载体,通过家庭教育将核心价值观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便于人们接受认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建设优秀家风,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以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及相关内容为统领,将价值观教育与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紧密融合,具体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层面。通过普遍的宣传教育使家庭各成员及社会成员,知道优秀家风是什么,正确认识家风文化,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在树人、齐家、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明确优秀家风的建设要摈除一切落后腐朽封建的部分,弘扬其有益先进的部分。强化大众对传承优秀家风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化对传统家风文化精髓的认同。第二,学校层面。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层次的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学习《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诫子书》等名人先贤的优秀家训、家规,阅读传统优秀家风故事,学习其中的价值理念、精神品质。同时,也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的家风故事,了解家风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深化对传统革命家风文化的认知。第三,家庭层面。“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13]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父母、长辈的教诲更易于接受。因此,父母长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深刻领会家风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通过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传递给后辈,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变化,有效带领全体家庭成员形成正确高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追求。
首先,家风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格,凝结着每个时代的精神。建设优秀家风,必须对传统家风有鉴别地对待,明确精华和糟粕的部分,克服传统家风内容的局限性,秉持古为今用、除旧立新的基本原则,让传统家风文化迸发勃勃生机,实现创新式发展。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引领和价值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时代要求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为传统家风注入新的价值理念和内容,建设符合社会发展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家风,实现传统家风的完美转型。再次,如《钱氏家训》中所说,“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14],合理的蕴含正确价值观的家规、家训等对于构建美好家庭、传递优秀家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结合自身家庭的特点和不同形式的家庭教育经验,不断注入新时代的价值观,丰富家庭教育理念内涵,以严格正确的标准规范家庭运行。最后,优秀家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传承传统文化,而是要营造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家风文化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相连,共同传播当代主流价值观念,拓展家风的价值内涵,以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家庭的重要职责。
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微媒体依靠其信息流通快、覆盖面广、舆论导向能力强等特点,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新闻媒体要主动承担起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任,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利用微媒体传播优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设专门的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弘扬传播优秀家风正能量、讲述最美家庭故事,发挥其舆论引导能力。第二,仅依靠口头单一形式的宣传是不够的,广大人民群众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有特色的形式,积极参与建设过程,将优秀家风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付诸实际行动,丰富自身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能动性增强参与感,积极参与道德模范、优秀家庭的评选,传递最动听的家庭之声,展现最美家风风采。第三,宣传部门要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公共交通设施和公共场所的广告牌位、公示栏等张贴关于优秀家风的标语和小故事,创新内容形式,传递优秀家庭真人真事。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家风讲堂、优秀家风传承等活动,让优秀家风文化从家庭走入社区、走向社会,营造出全社会和谐共生的景象。树立优秀家庭典范,引发公众共鸣,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加大优秀家风的感染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