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整合
——高校宿舍边缘人现象探析

2019-02-22 14:06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边缘化归属感宿舍

关 鑫

(太原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宿舍就成为其活动的主要场所和沟通交流、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阵地。宿舍成为了一个小型社区,一个雏形社会,宿舍成员在这个小型社区中学习生活、沟通交流,维持情感联系。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业、心理及成长成才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宿舍人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员逐渐偏离了宿舍人际交往的中心,他们被宿舍的主流话语权和活动权所排斥,处于边缘地带,沦为了宿舍边缘人。宿舍边缘群体的出现是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心智发展,还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边缘人的概念与内涵

“边缘人”的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提出的,来源于“陌生人”这个概念。所谓陌生人,是指那些虽然生活在社会里,却处于边缘,不了解这个社会的内部机制,并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外国人[1]。1928年,齐美尔的学生帕克(R.E.Park)正式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帕克认为,由于移民或通婚,人们从其所属的种族或文化团体迁移到另一个种族或文化团体中去,这些人既无法得到原属文化团体的接受,也无法融入到新的文化团体中,处于被排斥在两种文化边缘地带的状态。随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术界对边缘人的概念不断进行着更新和丰富,边缘人逐步成为相关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总体而言,边缘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难以融入所在社会的主流文化;被他人排斥,同社会关系分离、不合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阻碍。”[2]“边缘化”指的就是偏离中心、偏离主流,被主流社会、主流群体或主流价值观忽略或排斥。

“边缘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被边缘化,也叫客观边缘化或他致型边缘化;一种是自我边缘化,也叫主观边缘化或自致型边缘化[3]。从边缘人是否因为主动性而被边缘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中的边缘人可以分为积极型边缘人和消极型边缘人两种类型。积极型边缘人指的是那些主动脱离群体,独立自由思考和生活的人,这类人往往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意志,难以被平常人理解,偏离群体是出于主观的需要,属于主观边缘化。消极型边缘人指的是由于自身因素和其他原因被动地被主流团体所排斥或孤立的人,属于客观边缘化。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消极型边缘人,旨在研究高校宿舍中的边缘人现象,研究缺乏归属感、思想和行为难以与宿舍成员保持一致或获得认同的边缘学生。

二、高校宿舍边缘人问题的提出

学生步入大学以后,集体生活取代了原有父母陪伴的家庭生活,宿舍成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宿舍生活成为每个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宿舍具有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两种属性,也是一种实体空间。在这个空间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争议和冲突[4]。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由于生活习惯、个性差异、经济状况、沟通能力、行为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在宿舍这个小型社区内产生人际冲突。近年来,高校宿舍因人际关系不和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生活琐事与室友林森浩不和,遭其投毒后致死。2016年3月,四川师范大学其学生因个人矛盾被同宿舍室友杀害。这一起又一起的宿舍恶性案件的发生究其原因都与宿舍人际冲突相关,是宿舍边缘人现象的典型事例。

宿舍边缘人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与周围的主流群体存在差异,加之宿舍成员对他们缺乏接纳和包容,使得他们很容易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或被忽略或被排斥。同时他们也缺少与宿舍同学的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因此缺乏归属感,无法得到认同。宿舍边缘人在宿舍人际关系协调和发展中产生,由于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少数学生缺乏归属感,被排斥于宿舍的主流舆论和集体活动之外。宿舍边缘人存在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心理敏感脆弱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妥善解决,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甚至对宿舍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高校宿舍边缘人形成的成因及现实表现

高校宿舍边缘人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在言语、行为与观念上难以与宿舍成员保持一致,成为宿舍环境中的被孤立者,下面就其形成原因和现实表现进行分析。

(一) 高校宿舍边缘人形成的成因

宿舍作为大学生休息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更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的缩影[4]。从新生步入大学,走进宿舍这个陌生的集体开始,学生个体就需要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宿舍共同需要,在个性和共性之间不断博弈。这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时间有长有短。在适应的过程中,宿舍成员的各种观念、习惯不断碰撞、摩擦、互动、交流,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和谐平衡的整体。

大学宿舍中的边缘群体在适应过程中由于自身个性特点、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与宿舍的主流群体存在差异,导致他们缺少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流和联系,被宿舍核心成员疏离和孤立。他们通常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很少参加宿舍的聚餐、郊游等集体活动,也很少参与宿舍的讨论交流,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

1.个性突出、适应能力不强。学生步入大学之后,面临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以及人际交往环境的变更,很容易产生适应问题。宿舍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带有独特的个性色彩,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每个成员的性格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有的学生敏感、偏执、冲动,有的学生受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影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些因素容易导致他们行为习惯上的不善交际,自我封闭,难以与宿舍成员保持一致,逐步沦为边缘人。

另外,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影响,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他们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追求独立自由和个性解放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呈上升趋势,他们更加注重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化发展,这对边缘人的形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深受网络文化影响。大众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覆盖普及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一代。如今,智能手机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和视野。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进步,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入,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网络交际也成为大学生的重要交际方式。以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网络交际模式不受时空的约束和限制,方便快捷,使大学生渐渐疏离了现实世界的交往。大学生的传统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逐渐被网络交际所取代。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平等、自由等特点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奇幻、充满吸引力的世界。他们沉醉于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对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缺乏兴趣。因此,网络文化对边缘人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导致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异常活跃却在日常交流中自我封闭。

(二) 高校宿舍边缘人的现实表现

高校宿舍边缘人处在一个被忽略被排斥的生存状态,处于宿舍主流文化和舆论的边缘,导致他们同宿舍成员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相分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以下表现。

1.日常交流的沉默者。边缘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我行我素、自卑敏感的性格特点,与周围同学缺少思想交流,难以进入集体视野,无法主导宿舍的舆论主流。

2.情感关系的孤立者。在情感方面,宿舍边缘人不善于向宿舍成员表达和倾诉自己的情感,与宿舍成员缺乏推心置腹的交流和沟通,很难在宿舍群体中获得理解和关心。他们作为一个容易被忽视和疏离的群体,在日常交际和情感沟通方面往往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这一点尤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宿舍空间的隐形人。由于边缘人在宿舍环境中淡漠、疏离的人际关系,他们在宿舍中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成了被忽视的隐形人。拘泥于形式和肤浅表面的交往代替了深层次的情感、精神交流,宿舍边缘人逐渐从中心走向边缘,成为宿舍各项事务的低参与者和被人忽略的隐形人。

四、高校宿舍边缘人的引导转化路向

宿舍边缘人是大学生中急需关注和帮扶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来自家庭、朋辈、高校以及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高校应当从朋辈互助、情感支持、管理方式和育人方法的调整优化等方面引导和转化宿舍边缘群体,帮助他们建立归属感,回归“主流”,重新融入到集体中。

(一) 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

边缘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常常遇到障碍和困难,延长了适应的时间,影响了社会化的进程。他们由于性格内敛,个性突出,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沟通,很容易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朋辈群体是大学生的重要人际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5]朋辈群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具有同龄优势和共同语言,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起到与家人关爱、教师抚慰相同的作用,可以帮助边缘学生适应宿舍人际关系,促进心理成熟,获得归属感,从而与宿舍成员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育人服务方面,高校应当在师生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生生服务平台和联络机制,建立主流群体学生与边缘学生的“一对一”帮扶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帮扶、关爱边缘学生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边缘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乐观积极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重新融入到集体当中去。

(二) 加强归属感教育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归属于一定群体才能获得心理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归属感给出了解释,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人不仅有低层次的生理需要,还有高层次的需要——爱与归属需要。

归属感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和学习动机的增强有推动作用,对人际沟通能力有重要影响。当大学生第一次步入宿舍这个小型社区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舍友们各种各样的性格,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失落孤独,缺乏归属感。宿舍边缘人的产生与缺少情感关怀,舍友的疏离与排斥,教师的忽视与遗忘有一定关系。归属感缺乏容易带来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也会对学生学业造成一定影响。

对于边缘人来说,发自内心的关注是最为重要的。高校应当对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类培训,为边缘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以及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建议,解决边缘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同时,归属感教育和关怀型宿舍人际关系应当被重视和推崇,关注学生的归属感,发挥班级和宿舍的集体吸引作用,让边缘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集体归属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树立求同存异的理念

大学生初次进入大学这个陌生的环境,接触宿舍这个陌生的集体,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都渴望展现个性、发挥才能,获得集体的认可。但当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共同归属于宿舍这个小型社区时,必然存在个性和共性的博弈,受到集体的束缚和影响,个体个性的棱角和锋芒被集体共性抹去,丧失部分个性。宿舍边缘人则是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不够成功、未能融入的一类群体。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集体,一方面又难以调适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感受不到归属感,自我封闭,逐步被疏离。有的学生选择自我封闭,有的则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心理安慰。

对于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宿舍成员之间的客观差异,尊重个性,求同存异。同时,要善于发掘每位同学的闪光点和潜能,关注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另外,高校学生工作干部也应当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发现同学中的边缘人,从同辈、朋友的角度给予边缘同学更多的关注和关怀,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己,使其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促进边缘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宿舍边缘人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心理调适、学业能力、人际交往方面面临一定困难,需要得到朋辈、家庭、高校、社会的关注和帮扶。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宿舍边缘人给予足够重视,帮助边缘同学寻找、分析边缘化原因,以多姿多彩的宿舍文化建设吸引他们,引导他们走出边缘化困境,融入宿舍生活,形成和谐的宿舍氛围和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
边缘化归属感宿舍
热得快炸了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学校到底是谁的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热得快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