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坚
(韶关学院 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1]做好高校统战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完善的内在要求[2]。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高校民主党派组织比较齐全且统一战线成员人数较多,以韶关学院为例,韶关学院现有7个民主党派成员165人,有党外教师(不含民主党派)388人,统战对象占全体在编教工的38%。此外,统战工作还涵盖民族宗教,联系服务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台胞台属以及海外留学人员等,人多面广。
高校统一战线成员是党外知识分子的代表群体,不仅人数众多,而且专家多、大家多、名家多,影响大,是推进我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各类统战成员思想活跃,与社会联系广泛,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少人在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统战工作应从空间和层次上进行拓展,方可实现统一战线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的突破。
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是党能够继续经受住四大考验和战胜四大危险的必然要求。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是统战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统战工作具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不但服务对象数量大,统战对象智力密集,还承担承上启下联络各方的功能,是下情收集,保证各项政策落地的中枢;是培养统战各方面代表人士的活水源头;是服务高校统一战线成员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解决统战工作问题的最佳场所。
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发突出,面临的任务越发繁重,被赋予提升的空间和期望也大。但在统战工作的主体、客体和外部环境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统一战线成员普遍具有开阔的视野,工作兢兢业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勇于探索,尤其是归国留学人员,他们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实现个人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表现得更为多样性和现实性,其中极个别教师功利性倾向明显,表现为事事讲利益、正常工作讲条件,对集体之事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单位组织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表现出反感。我国现今正处在“三期叠加”的改革、转型、阵痛期,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处,高校统一战线成员关心关注国内外时事,愿意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观点,其中不乏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但也有个别教师以偏概全看待问题、发表不恰当言论,甚至成为“意见人士”。
高校统一战线成员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后,会希望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管理,达到参政议政的目的。以此同时高校党组织通过统战渠道积极推荐或选拔党外教师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其他领导职务,高校统一战线成员政治参与的舞台日渐广阔,影响力也由专业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等领域。这些代表委员通过人大会议、政治协商等途径立足本职,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当好参谋,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数毕竟有限,其他统一战线成员参政议政的渠道不够宽广。
当前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多样[4]。某些敌对势力图谋“颜色革命”,寄希望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以达到化解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高校成为重点渗透领域,高校统一战线成员成为重点“争取对象”,如果此时高校统战工作不到位或缺位,势必给西方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如一些地方高校总认为自己不处在中心区域,与外界接触不多,思想上、认识上、保障上落实不到位,主体责任不清,容易放松对意识形态的监管,忽视对统一战线成员的引导,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统战工作质量乃至我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近年来,高校统战工作虽然在机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但高校统战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合力。”[5]如在牵头协调这一环节上,有的高校存在统战部门主动热情高,但其他有关部门存在配合不积极或慢作为现象,工作就难以形成合力,势必影响统战工作的成效。再次,个别高校存在民主党派成员发展不平衡现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理念,如哪个院系的主要负责人在某民主党派组织中担任职务,那么这个院系的民主党派成员会趋向该负责人所在的党派,形成扎堆现象;另存在哪个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强势,哪个民主党派发展的力度就大,把一些本倾向于别的民主党派发展的对象虹吸过去,造成了民主党派之间新的不平衡和矛盾[6]。三是在如何建立统战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方面,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人员配备不优化等问题,地方高校基于财力、影响和可控资源有限的现实,统战工作的投入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未能形成工作优势。
当前高校统战工作表现为一是缺乏相应的理论创新,理论引领办法不多,改革滞后,出台的制度易造成“水土不服”。二是工作方法途径不多,如面对新生代的统一战线成员,如何寻求契合的交流方式,产生同频共振,统战工作人员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现象;三是手段不多,对网络时代下新媒介的使用不充分,工作形式上缺乏对统一战线成员的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7]这是高校统战工作的第一要义和根本遵循。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明确责任,掌握规律、落实分工。随着高校放管服的改革,高校的二级单位的规模和功能不断加强,不论是从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还是便利程度来看,基层党组织无疑是统战工作在基层的主要负责主体,因此落实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做好基层统战工作的应有之义。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一方面,讲究方法,尊重高校统一战线成员的差异,求同存异看主流,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另一方面,坚持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有悖国家利益的不当言行和不良倾向,及时给以正确引导。
构建高校“大统战”格局就是构建由高校党委把握政治方向,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各负其责的全方位的统战工作格局。大统战格局协调各方的职责,责权利明晰,对每一环节都经过通盘考虑,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大统战格局着眼基层,能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统战工作深入推进,出成果出经验;大统战格局有利于高校统战工作网格化的建立,形成统战合力;有利于解决高校统一战线工作难度加大与专职统战干部配备不足的矛盾。
1.交好朋友
统一战线实际是做人的工作。统一战线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交朋友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墙”,持之以恒[8]。统战工作者要主动与统一战线成员打交道,善于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交流、沟通,在坚守政治底线的前提下,多看统一战线成员的主流和贡献度,用讲道理、见事实的方式增进他们的家国情怀。如可依托高校知联会的组织优势、人员优势,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交往中发现党外人才,在活动中培养党外人才。
2.筑好网上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普及使用,有些统一战线成员喜欢在互联网上表达诉求,高校党组织要主动作为,加快统战工作门户网站的建设,占领宣传阵地;二是加强对QQ、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介的使用管理,吸引更多年轻统一战线成员注意,进而进入统战“朋友圈”浏览;三是加强正面引导,引导他们浏览主流平台上的文章与信息,这既为高校统一战线成员参政议政,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提供了途径,又能吸引更多的党外知识分子关注到学校党委统战工作,促进统战事业壮大发展,是一条共赢之举。
3.打好地方牌
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要尊重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依托地域、节令、文化遗产等优势开展工作。如笔者所在的高校,身处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是革命老区,拥有独特的红色资源和统战教育资源。辖区内红色景点众多,据统计,市级以上的教育基地共有 49个,县区级的教育基地更多[9],如始兴县沈所镇红围省委机关旧址、八一村革命历史博物馆,五里亭省委机关旧址等,这些红色资源对于加深党内外干群对革命历史、革命传统的认识,坚定高校年轻一代统一战线成员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4.做好分类指导
高校统一战线成员群体活跃并各有差异,高校党组织必须在开展活动中做好分类指导,做足功课,要根据不同的具体统战对象,加强针对性,如果是民主党派的主要负责人,侧重在拓展他们参政议政的渠道上为他们创造机会,如韶关学院开展的民主党派负责人精准扶贫县区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献计出力活动,就很好发挥了民主党派负责人专业知识深厚,接触面广的特点;又如针对侨眷归侨,则是在增进其对党和政府的了解和感情上下功夫,通过每年举办的座谈会、新春联谊会等活动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再如,针对归国留学人员则需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可邀请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上级组织的时政宣讲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国际形势的走向、我国发展态势,坚定为国效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