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群
(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既要求传统城镇化要进行创新转型、绿色转型,同时还应该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稳步推进城镇化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1]。众所周知,欠发达地区往往拥有众多的良好的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秀美的山川和农业休闲产业等特色鲜明的生态“绿色”资源,为发展生态产业或开办绿色企业提供了基础,同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乡村振兴建设吸引着一批思维比较活跃、综合素质较强、接受了高等教育熏陶,具有高素质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大学生开始选择返乡绿色创业。这样,返乡绿色创业大学生也正成为推进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2]。
绿色创业的相关理论是基于创业理论、企业理论以及生态经济学三者的有机融合而发展起来的[3]。之后,随着生态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绿色市场的出现,绿色化不但没有成为企业的负担,而是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4]。因此,本文以“大学生返乡绿色创业”为着眼点,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对大学生返乡绿色创业所能提供的平台和时代要求,探究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返乡绿色创业问题,为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政策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2015年团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退伍人员、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行动的通知》指出,每年重点支持不少于1万名大学生返乡创业。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印发相关文件指出,支持大学生、退伍人员、外出务工农民等人员返乡创业。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十万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大学生通过创办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众多大学生纷纷成为大学生村官,并较好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也逐渐培育出大学生创业文化。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派驻科技人员,强化项目管理等助推大学生创业。
(一)从大学生返乡创业主体类型来看,主要存在自主创业型、家族型及团队合伙型。据统计,返乡创业大学生是由自身条件相对优越或家庭条件许可而选择自主创业型和家族型创业占了很大比重,由于这两种类型的创业存在着资金不足、经验较少、知识技能单一以及人力资源缺乏等各种问题,而选择可分散风险、整合多技能和人力资源的团队型创业则比重较小,主要原因是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数量较少,缺乏团队管理经验,难以组建团队。
(二)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规模来看,虽然作为企业创办者的大学生具有较先进的经营理念、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但由于大学生先前经验不足,又受到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束缚,为此大学生创办企业的规模呈现“低、小、散”特征。据统计,从大学生返乡创办企业投入资金来看,投入资金在“10万-50万”的企业,仅占32.70%;投入资金规模在“10万以下”的最多,占50.10%。从大学生返乡创办企业的员工数来看,员工数为“50-100人”仅占5.70%,员工数为“10人以下”的占50%。其中,自主创业型占48.3%,家庭创业型占30.5%,团队合伙型占21.2%。创业企业员工数量“5人以下”占32.3%,“5-10人”占29.1%,“10-20人”占 16.9%,“20-50人”占 17.2%,“50人以上”占4.5%。
(三)从大学生创业动机来看,选择返乡创业主要呈现为责任动机、机会动机和制度动机等。近50%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缘于机会动机中的“城市就业创业压力大”、“创业资源短时期内难以获得”,所以回到自己家乡创办企业。近20%的大学生则缘于“建设家乡”、“家人需要照顾”等责任动机返乡创业。也有些大学生是因感知到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以及各地政府政策激励而返乡创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既可以帮助农村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又可以为家乡创建美丽乡村。
(一)国家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安排。新时期的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党中央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包括保留学籍、政策咨询、风险评估、金融服务、税收优惠等多方面的创业扶持政策。
(二)农村急需高素质人才。众所周知,欠发达地区往往拥有众多的秀美山川和现代农业休闲产业等特色鲜明的生态“绿色”资源。要想整合这些生态“绿色”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高素质人才反哺乡村。具有高素质的农村籍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技术、熟练的管理技能,结合对乡村现状的认识,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返乡开展创业活动,尤其近年来,“互联网+”农业经济的出现,就需要精通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回归农村,助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三)新时代农村籍大学生具有天然优势。农村籍大学生创业者返乡创业缘于其与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返乡创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由于他们的童年身处农村地区,他们学有所成之后,伴随使命感等因素,更加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绿色创业,他们也更加“懂农村”,更容易用在外所学来建设家乡,并逐渐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
(一)创业资源获取能力较弱。由于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书本理论中,创业实践能力较弱。然而,创业是经济活动,因此要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生存,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人力资源。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通过创业活动将自己由原来的学生身份转变成了老板身份,由于社会阅历浅,绿色创业资源获取能力不够,从而面临创业资金缺口,整合知识资源的重重困难,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问题等现实。
(二)缺乏适宜的创业教育体系。为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来有效引导创业主体的行为。这时,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针对创业教育的体系不完善,由于忽视创业的专业管理知识和实用法律教育,导致大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时,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模糊不清。加之,当前较多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虽然设有创业实习等环节,但较多的还是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缺少拓展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途径和平台,从而无法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
(三)缺乏创业经验。较多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还停留在创业的表层,他们对创业过于理想化,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力,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从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0%受访者“在就读大学时有过创业经历”,或“身边同学及亲戚有过创业经历”。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训练。创业活动需要较强的理论支撑,更需要实践训练。为此,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时,需要加强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利用大学生孵化基地这一载体,切实发掘大学生创业潜能,通过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解读创业扶持政策的能力以及市场敏感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大生学自我认知的提高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沟通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自身的实际能力,积累实际处理问题的经验[5]。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勇于发现和正视自己的弱点,最终提高自我认知。
(三)优化扶持政策和供给方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关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较快,相关政策常常与企业所需求的政策匹配度不高,导致政策的效用度不高,为此相关决策部门应该通过不断优化大学生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的供给方式与顺序,以切实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创业者能够更快速、更便利地获得优质政策扶持。
(四)建立创业榜样宣传机制。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创造好的创业环境,而创业环境决定创业意愿、动机。创业榜样作为影响创业决策的主要社会网络因素,通过个体对成功创业者的多重感知,从而达到自身某种相似性而期望去效仿。为此,管理者可通过树立创业典型,大力宣传创业成功者的优秀事迹,开展成功创业者宣讲活动等措施,提供活生生的成功事例,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对创业成功可能性的判断,强化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