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有凤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韶关512005)
20世纪以来的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是语言建构的基础,语言的认知、建构过程即语法的转换—生成过程。20世纪60年代,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语料库从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两方面为语言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媒介。国内外语言学研究者从词典编撰、语义韵、语法、词汇、翻译、教学等不同角度对语料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Sinclair,Biber Lewis等人通过对语料库中大量真实语境文本的分析研究,发现很多词组总是以特定的顺序或排列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文本中,由此提出了词块(lexical bundles)理论,注意到词汇及词块(lexical bundles)在语言建构中的重要意义。2000年,Biber《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在国内出版,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语料库语言学及词块理论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词块理论研究有助于分析对比本族语者语言应用与二语学习者语言应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词块理论是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发展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国外语言学家开始了词块领域的研究,认为词语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强调句法规则(syntactic rules)在语言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一些语言学家们注意到一定的词语组合在语言构建中重复出现。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发现语料库词语高达80%是以一定序列重复出现的,呈现周期性序列特征(multi-words sequences)[1]。Sinclair 在语料库研究中发现语言使用者拥有一个半预制建构(pre-constructed)的词组群,供其在使用语言时选用[2]。人类在大脑中储存多词结构作为语言建构单位在心理学上也得到了验证。Wary研究了音韵模式,包括重音、停顿、语码转换位置等,证实了人类以多词序列为基础进行语言建构。他指出“语言输入、记忆和输出的最小单位并不是单个的词语(individual word),而是具有语法及语义特征的词块”[3]。这些词块作为整体储存在人们的大脑中,在语言使用时直接提取,而不经过语言加工过程。
固定性(fixedness)、习语性(idiomaticity)、高频性(frequency)、序列长度(length of sequence)、句法完整性(completeness in syntax)、语义完整性(semantics)、本族语者直观认知性(intuitive recognition)被认为是多词序列的特征。
Renouf,Sinclair等人对多词序列的上述特征在语料库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结构和意义的不完整性是多词序列的特征之一,提出了搭配框架(collocational framework)[4]。如a… of结构,计量单位可用于其中,组成不同的词组搭配。Bulter也指出多词序列存在语义上的不完整性。
Lewis认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经语法、句法分析即产出的词语组合。他把这种词语组合称之为语块(lexical chunks),并指出语块是语言学习者认知、建构语言的基础[5]43。Biber在90年代末提出了词块 (lexical bundles)的概念,即在某一特殊语域中重复出现的多词搭配[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词块理论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93年语言学家Lewis在其专著《语块教学法》the Lexical Approach提出了词块中心教学理论,认为词块是创造意义的中心要素。Lewis提出“语言是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5]59(grammaticalized lexis,not lexical grammar)。他把词块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认为理解和产出不需编码加工的整体词块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标志。
语言学家Biber把词块定义为“最常见的重复出现的词语序列”。他描述了词块结构上的不完整性、意义上非成语性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接受。Biber等人在lexical Bundles in University Spoken and Written Registers中使用了 London-Lund、LOB、BNC 等语料库,利用文本分析计算工具(TACT)与词汇分析(Lexa)工具包,就本族语学习者对各种功能性词块在学术写作、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大学口语等语域的分布状态做了详细研究,阐述了词块的结构类型及功能划分,为二语习得研究中词块应用、本族语及二语学习者语言应用的差异性等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数据。
Sinclair,Anna在其著作 Linear Unit Grammar Integrating Speech and Writing(Studies in Corpus Linguistics)中明确指出“切块是感知语言文本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方式”[7]。 从线性单位语法(LUG)的角度出发,将词块从结构、功能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使话题延续的信息性、内容性词块(message-oriented chunks);另一类是起到管理话语发展的作用的组织性词块(organization-oriented chunks)。认为文本最基本的结构是组织性词块与内容性词块的线性交替[7]。LUG对组织性词块(O)与内容性词块(M)以及对两种基本词块的内部细分为语言研究、二语习得、翻译研究等有重要意义。
国内研究者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注意到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2000年外教社出版了潘永樑导读的美国语言学家Biber的著作《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为当时正值高速发展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词块理论也成为国内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杨惠中等在2005年出版的著作 《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中收录了濮建忠编写的章节《词块与英语学习》。濮建中将词块定义为“以词为基本单位,由连续的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或词形组合而成的,允许抽象度高于词的单位出现的,有一定使用频率、结构相对完整、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有心理现实性的语言形式”[8]。通过对比 Brown,LOB,JDEST等英语母语语料库和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分析了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词块运用方面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指出“常用词所构成的常用词块是最值得学习的”[8],要加强学生,甚至教师的词块意识;建议编写有利于词块教学的教材和工具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把语料库作为语言学习的工具。
杨惠中、卫乃兴主编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建设与研究》中应用Wordsmith Tools中的词表(word list)功能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的词块进行提取、筛选,对其中三词以上的词块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总结了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词块特征,认为学生英语口语中词块的多寡、频繁程度、词块长度、结构和意义的复杂程度等都可能揭示他们的话语准确与流利程度[9]。
陈欣、肖庚生从词块对学术语篇的重要性出发,研究了英语学术写作中词块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10];高霞在语料库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在不同学科中,中外学者学术文本中四词词块的使用特点[11];杨滢滢利用语料库技术手段对比了中美大学生同一主题作文中产出性词块运用的主要特征[12];杨滢滢、冯辉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和本族语学习者(基于)通过同一主题的作文写作,考察了三组在3-5词词块应用上的差异性,探讨了词块中心教学法对学习者书面语词块习得的有效性[13]。
也有学者将词块理论运用到口语语域的研究,特别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那茗等研究了词块教学法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作用[14]。张凌岩、陈莹通过实验研究认为词块训练能减少学习者在会话时对语法的依赖,而专注于会话内容及会话交互,从而使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及准确度得到提高[15]。戚焱、徐翠芹对比分析了实验前后口语语料库中的词块使用情况,流利性指标变化,阐述了词块与英语口语表达流利度之间的相关性[16]。
从词块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及研究方向可以看出,基于语料库的词块理论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初在杨惠中、卫乃兴等人的发起下建立了中国学习者语料库及中国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发展以词义辨析、语义韵等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较少涉及词块理论;在现有的词块理论研究中又以书面语域为主,从实证方面验证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论如何,这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英语语言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词块理论的应用及研究较少。作者在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词汇的学习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例如,很多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记忆了大量词汇,包括很多偏僻词汇,但是在口语应用中就体现出了只知其义,不知其用法的弊端。一般性的日常英语口语表达体现的是学习者对常见词汇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强调词汇应用的准确性、得体性以及交流过程的流利性,在这些方面词块理论都有着其独到的优越性。
1.主题词块的输入。培养学生针对某些话题进行口笔语交际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相应话题的词汇和词块积累,语言表达往往流于表面,在语言建构过程中语法、句法结构错误层出不穷。语料库可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资料库,也可作为教师课前进行头脑风暴教学的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大量基于给定话题的词汇以及形式固定或半固定、意义明确、可直接应用于语言交际及表达的词块,为学生准确、地道、流利的语言输出提供保障。
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理论”(comprehensive input)认为可理解的、稍高于学习者目前语言水平的输入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者的二语习得[17]。基于某一主题的主题词块,如在学习主题为Internet的相关单元时,在语料库中查找和网络有关的相关词汇及词块作为储备词汇,设计形式多样的语言练习,帮助学生习得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地道、真实的词块。在充足的词汇及词块输入前提下,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流利度、流畅性及准确性都将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目标词块的使用语境,为学习者开发设计词块使用情境,设计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词块使用的任务,有利于学习者对目标词块的注意、理解、掌握和使用
2.词汇习得的新方法。词块,尤其是多词词块(四词及四词以上),在记忆时作为整体存储在学习者大脑中,与传统的背诵记忆单个单词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词块具有一定的语境特征,词块的习得不是机械化的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基于输入理论和任务教学法,在真实语境、真实文本中学习。记忆时基于真实的语境,比机械的记忆具有个体意义的单个单词更容易,并且不容易遗忘。学习者在使用时作为整体提取,避免了自行搭配词组、拼装句子而产生错误的可能性。与孤立地进行词汇学习和记忆相比,基于词块理论的词汇习得能有效避免母语负迁移所带来的语法错误、语言的不得体及中式英语的产生。
3.词块教学对口语习得的促进作用。人们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存储了多少预制语块[18],即本文所说的词块。词块作为一些形式相对固定,用法也基本固定,使用语境也相对统一的语言形式,存储在学习者心理词汇中,在口语表达时直接提取,不需要进行编码、生成,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说话者的表达流利度。如促进交际交互的交际套用词块能让学习者在交际会话中迅速准确地反应;促进交际推进的组织性词块有助于说话者将注意力放在组织交际内容上,组织意义而不是句法结构,有效减少说话者由于思考句法结构、语法的准确性产生的长时间停顿,以及由此产生的语法错误。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有利于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本族语者语料库文本是本族语者在各个语域中的语言文本集合。这些语言文本反映了目标语在不同语域、不同语境、不同年代甚至不同人群中的语言特点,是目标语最地道、最真实的反映。基于语料库的词块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降低学习者语言与本族语的差异,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语用失误,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输出的流利度、流畅性、准确度以及得体性。
1.与本族语者的词块运用对比。对比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与本族语者语料库,甚至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建立小型语料库,对比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相同或相似主题情境中词块的运用情况,探究其中差异性产生的原因,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真实、地道的词块意识。
2.词块教学实证研究。教师及语言研究者可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词块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探讨词块理论应用于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基于语料库的词块理论的研究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3.学习者词块习得研究。词块习得贯穿于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通过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分析对比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语料,可以研究学习者词块习得的一般特征,以及词块习得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理论是在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其发展过程体现了语言研究者对语言建构本质及过程的探索,为我们学习语言、研究语言及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学者就基于语料库的词块理论在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都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和探索基本都集中于词块理论在书面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对词块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及口语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涉及不多。本文梳理了基于语料库的词块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对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词块理论对语言教学研究的意义及基本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