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剧宣七队在韶关的文化活动及历史经验

2019-02-22 09:37:13张丰清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韶关

张丰清,唐 智

(1.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42;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句容212400)

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昌成立。该部成立之初,组成人员除国民党各派系人物外,还有周恩来以及一批进步人士,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任政治部副主任。4月,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主要由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7月,直属三厅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宣传队第一队(抗宣一队)成立[1]。1941 年 5 月,抗宣一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统一安排下从广西进入粤北韶关,配属第七战区政治部,并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统一规定,更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宣传队第七队,即“剧宣七队”[2]。

一、抗战期间剧宣七队在韶关的文化活动

中共广东省委在韶关期间,剧宣七队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强化了爱国热情,促进了统一战线,凝聚了救亡合力,锤炼了队伍,坚守了文化阵地,培育了文化人才,有力推动了韶关抗战文化的兴起,使韶关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抗战文化与据点、战时广东的文化中心。

(一)文艺宣传,强化爱国热情

“剧宣七队”上演了一批节目,主要有:《黄河大合唱》《新年大合唱》《军民进行曲》《救国军歌》《救亡进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卢沟桥问答》《长城谣》《赶走日本鬼》《到敌后方去》《在太行上》《打回东北去》等,还经常演出《一根扁担》(湖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民歌)、《落水井》(广东民歌)、《要我背枪我就背枪》(客家民歌)。此外,还有赣南民歌、贵州山歌等。这些节目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多反映日寇铁蹄下的生活境遇及人民奋起反抗的革命情境,因而深受欢迎,一直在群众中传唱,强化了各界人民的爱国热情。

以《新年大合唱》和《军民进行曲》为例。《新年大合唱》中,“中国抗战有三年,全靠老百姓出力多,总算打得还不错,你看那东洋鬼子兵,东奔西跑零零落落,进退两难无奈何。中国抗战有三年,全靠老百姓出力多,总算打得还不错,却有那汉奸汪精卫,丧尽良心卖国卖身,鬼鬼祟祟相求和。”“咱们男人莫恋家乡,男儿前线杀鬼子,女儿后方好帮忙,好帮忙!”“反攻胜利人人享安乐,中华同胞四万万,中华地大更物博,驱逐日寇出中国境,建立独立自由幸福新中国!”等节奏鲜明、情感真挚的歌词,伴随新型的贺年活动的情节,揭露了日寇横行肆虐残暴的罪恶和汉奸的无耻嘴脸,指明了抗日必胜的前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抗战方针政策。歌曲通俗易懂、易于传唱,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3]23。《军民进行曲》的内容描写了军民合作,里外配合,赶走日本鬼子的坚强决心,歌词“军民是一家,都是大中华民族的好子弟,在抗战中我们更亲密,生生死死都是为了自己,打退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合作在一起,进行反攻啊,收复一切失地。”[4]情感真挚,令人印象深刻。

“剧宣七队”转战多地,除在韶关、乐昌、坪石、南雄演出外,1942年8月还代表七战区到四、九两战区慰问演出,沿湘桂铁路慰问沿线员工,历时一年之久,除演出歌剧、民族歌舞外,还演出大批歌咏节目,增加了音乐舞蹈专场、《王老二当顺民》《七月里》、新疆舞、民歌联唱等,被称为“歌舞剧长征”[5]436-440。这一壮举,将救亡的种子播向各地,将爱国的热情传遍四方。

(二)统一战线,凝聚救亡合力

“剧宣七队”始终坚持党的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在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及其直属地下党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和进行战斗[6]7,会同其他兄弟队一起高举爱国民主旗帜,以革命文艺为武器,运用合法地位,开展统战工作,占领国统区广大文艺宣传阵地[6]3。“剧宣七队”初到韶关时期的政治形势,正值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我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加强和更好地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总政策[3]21-22。为此,“剧宣七队”的音乐活动,除在形势低潮时选演一些与抗日无关的乐曲外,每次音乐会的演出在节目上都有巧妙的安排,坚持多选演进步作家宣传抗日救国的作品,并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多样化,以高水平吸引观众、争取广大群众[6]115。

1941年8月初,为献机①1941年秋,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发起“一元献机运动”,广东自8月14日(“八一四”空军节)起,至次年2月底结束。根据1941年8月29日的《广东省党团员捐款献机办法》规定:“凡属居留本省各地党团员,最低限度须捐国币一元,富有者应尽量捐。”此为献机而举行的筹款演出。而举行筹款演出,由于公演剧目《军民进行曲》场面大、演员多,人力不足。按照桂林的经验,努力争取各方朋友的支持,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力量,邀请了第七战区司令部军乐队伴奏和部分志锐中学学生担任群众演员[5]436-437。志锐中学的同学们还参加了最后一幕庆祝胜利的群众场面,密切了“剧宣七队”与韶关文化界、青年学生界的关系,扩大了社会上层的统一战线,建立了“剧宣七队”在群众中的坚实基础,树立了一定威信,就连那些顽固势力也有所收敛[6]36。在南雄,“剧七”通过对各界人士特别是同各个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接触,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除了在戏院演出,还积极参加了一些联欢互动。这些演出活动,对南雄的抗战文化,对南雄的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204。此外,“剧宣七队”还注意与基督教青年会邵明耀(时任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搞好关系。邵明耀经常为举办音乐会提供场所。在途经梅县时,通过民主人士郭翘然、李伯球等人的介绍,与地方军政当局合作共同开展活动。“剧宣七队”以统战对象为掩护,改善了演出条件,扩大了宣传和统战工作的影响[6]117。

(三)锤炼队伍,坚守文化阵地

“剧宣七队”生活十分贫苦,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和日寇炮火的夹击下,辗转各地,历尽艰险,演出了来自国统区进步作家及解放区的歌曲戏剧,在各地军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6]3。在生活条件方面,抵达韶关之初,“剧宣七队”驻地为墨江会馆,是一个古老的祠堂,队员们睡在灰尘厚积、阴森潮湿、坑坑洼洼、老鼠肆虐的大厅。两旁用竹篱隔开做男女宿舍,中间就是排练场。队员们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仍然集中精力搞创作,从没有人计较[3]33。在陈卓猷接任导演后,大家修整排练场,苦中作乐地将其称为“排练厅”,并贴上“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的横幅,时时激励自己[6]133-134。大家自觉地在完成综合性戏剧艺术创造这一目标的统领下,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身兼数职,不知疲倦,不断积极探索[6]127-128,始终饱含革命热情,投入到艰苦繁重的训练和演出之中。在排练活动中,只要对演出效果有利,再苦再累也毫不犹豫、从不退却。例如,在排练《生产大合唱》的时候,大家在高低不平的泥地里跳,一个动作往往要重复排练一二十次[3]36。在排练《军民进行曲》时,有这样的一幕剧情:日军被我伤员打死后,老百姓将其从屋内拖出踢踹,致使尸体从台阶滚落,但扮演日军的演员克服伤痛,坚持不改剧本,通过反复排练,剧场效果强烈,观众看了很解气,也借以提升了人们的抗日热情[3]29。为了祛除表演时自身带有的形式主义恶习,队员们进行严肃、认真的“赶鬼”①赶鬼:在戏剧排练中,“剧宣七队”导演帮助演员深刻理解和挖掘人物关系真实内涵,通过极其苛刻的训练,将附着在演员身上的自我欣赏、自以为是、程式化、概念化、刻板化、忸怩造作、讨好观众等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魔鬼”统统赶走,最终在创作角色上还原为现实中生活着的真正活人的一种训练方式。歼灭战。队员们在被“赶鬼”之后,也深深体会到探索表演艺术真谛的艰辛[6]137。

大家在艰苦的条件中,学会了因陋就简。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出服装,演员们四处寻找。有时在街上发现“目标”(身着适宜演出服饰的人),就紧追不放,一路上自报家门、说明原委、软磨硬泡,直至对方愿意相借[6]194。其时,演出布景绝大多数都是用报纸糊上然后刷上颜色。由于许多戏中的故事发生在农村,农村的土地庙,便也被加入了布景之中,通过完善剧本,既衬托了农村的风俗习惯和时代特点,也巧妙地发挥了土地庙在宣传抗战中的作用[3]29-30。

生活的苦难,年轻的队员们早已习以为常。政治环境的复杂和多变,尤其是国民党军政当局的各种干涉、国民党特务的重重袭扰,则随时可能使队员们遭受危险。在“剧宣七队”刚到韶关的时候,战区政治部主任李煦寰,用非常严肃的语气训话,责怪队员没有集体加入国民党,挖苦队员歌唱水平不高,总之,讲话的调子,令人感到政治气氛压抑,来者不善[6]34。1942 年元旦在韶关举行“民歌演唱会”,由于节目中有来自解放区的作品《七月里》,引起国民党特务的不满。为了警告,音乐会散场后,一队员甚至还被特务扇了几计耳光[6]115。为了避其锐气,“到远离国民党指挥机关的地方去演出”,于是采取大巡回、大流动的方式进行应对就成了更好的选择。

1942年8月至1943年8月,为了适应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剧宣七队”从韶关出发,沿粤汉线经乐昌、坪石、郴州、衡阳而至长沙,又沿湘桂线经冷水滩、全州、桂林而至柳州,再由柳州经桂平、贵县、梧州进入广东的德庆、肇庆、鹤山沙坪及广东北江西岸抗日前线的四会、清远、英德地区,作为期一年的流动演出宣传活动,1943年8月回到韶关。这一年的流动演出,共演出3 200多场次,是在由抗宣一队转为“剧宣七队”后的第一次工作大检验[6]168。这一路流动中,队员经常与布景、道具、演出器材同住一节车厢。晚上睡在铁板上,寒风刺骨,只能聚在一起相互取暖,实在不行,就用讲故事、说笑话、唱歌等方式驱寒。沿途总是找不用花钱的破旧简陋的公房或民房借宿[6]169。在大流动过程中,大家深知,要想长期生存,占领文化宣传阵地,既要经受惊涛骇浪,也要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创造出自己生存的条件。在此前后,一支由二胡、中提琴、小提琴、三弦、笛子、小号、钢琴等中西乐器组成的乐队建立起来了[6]116-117,极大改善了演出条件,提升了演艺水平,锻炼了文艺队伍,坚守了文化阵地。

(四)培育人才,促进文化事业

“剧宣七队”在韶关借用基督教青年会的场地开办过“民众歌咏训练班”,培训了一批歌咏骨干。1945年3月,途经梅县时,与当地军政机关合办了“战时音乐艺术训练班”,设有文艺思潮史、艺术概论、乐理、声乐、指挥等课程,整个班的招生、工作安排、师资都由“剧宣七队”负责,为粤东地区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队员林韵还编辑出版了《好日子》《古老的中国开了花》两本歌集,推动了当地的音乐文艺活动[6]117。

1943年,队长吴荻舟亲自到广西省立艺术馆,征得欧阳予倩同意,约请陈卓猷来队帮助排练。陈卓猷来到“剧宣七队”后,选排了曹禺的《家》和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通过排练,“剧宣七队”得到了系统的、严格的演技训练,大大地激发了创造热情。在学习表演艺术的同时,队员们还特别学到了以舞台实践为第一生命的主要经验。这些实践,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为向专业化、剧院化的剧场艺术发展创造了条件[3]41-42。

“剧宣七队”在歌舞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使其更富自己的特色。所到之处,大家纷纷传唱、模仿;不少地方还派人对这类节目进行辅导,有的地方则与当地某些进步团体合办了音乐舞蹈方面的训练班,传授这些节目,结业时还做公开演出,从而播下了这种新型歌舞剧的种子[3]26。这些努力,为抗战、为人民解放战争及以后的文艺事业准备了条件,培育了人才,丰富了文艺的百花园,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抗战期间剧宣七队在韶关的历史经验

“剧宣七队”在韶关期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文化活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取灵活自主的斗争策略,积极学习交流的工作方法,贴近社会生活的创作风格,积累了战时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经验。

(一)坚持党领导抗日的正确方向

“剧宣七队”开展工作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抗日宣传队伍组建之初,就一直在党的坚定领导之下。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了加强对国统区军民的抗日宣传,周恩来亲自领导、先后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其中,4个“抗敌宣传队”分别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第五、六处,各队都建立了地下党支部(或由党员以指导员身份参加领导),各队党组织直接受三厅中共特别支部领导。分赴各地后,各支部书记与驻地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保持组织联系,1939年后,重大问题由办事处直接向南方局报告请示。各队的工作地区也是严格遵照党的安排,如剧宣一队(后来的“剧宣七队”)在西南五省——湘、桂、黔、粤、滇流动。各队要坚持“三自主”,即人事、工作、经济自主,长期留在国统区占领文化、艺术的宣传阵地[6]15。

“剧宣七队”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班子,队长吴荻舟,党支部书记徐方略。徐方略身份暴露撤离后,徐洗尘担任副队长。全队实行集体领导,成员均从队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下设的文学、歌咏、美术、戏剧诸组的组长也由民主选举产生[6]16。“剧宣七队”率领着一批斗志昂扬的导演、青年演员、音乐指挥、组织工作者等积极开展工作。虽然人事也有变动,但思想政治和文艺工作始终呈现勃勃生机、蒸蒸日上的景象[6]4-5。队里的地下党员,心中总是想着队友,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为队里值班、搞卫生、办墙报、抄写大歌片等),获得了其他队友的尊敬与信赖[6]192。

抵达韶关前夕,上级指示“剧宣七队”,要广交朋友,开展统战工作,提高政治警惕,严防突然袭击,力求保存自己,做好工作,扩大社会影响[6]33。一旦窥测到有变动倾向,就立即设法与上级党组织交流情况,商量对策。必要时,亦可采取外出巡回、流动演出或访问、宣慰演出[6]7-8。1942 年 8 月至 1943年8月“剧宣七队”的大流动,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对这一策略的一次大实践。

1941年夏至1942年夏,“剧宣七队”饱受政治考验。国统区政治气氛越来越严峻,广东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停止了活动。所幸队中的党员能自觉地从进步报刊,从各自的关系、渠道获得党的指示精神,听到党的声音,坚持党的立场、观点、抗日政策,积极应对,发挥了党员的堡垒作用。上级组织也千方百计以各种形式把党的指示转达到队员。“剧宣七队”的政治防线始终未被冲垮,始终坚守立场,从容应对[6]37。

抗日战争胜利后,“剧宣七队”遵照党的安排,从粤北来到广州,与由云南而来的剧宣五队会合。内战爆发前夕,广州政治环境极度恶化,又与剧宣五队一起“复员”撤退到香港。由两队部分成员组成中国歌舞剧艺社,奔赴泰国、新加坡和马来亚各地,继续宣扬传播革命文化和艺术。全国即将解放之际,中国歌舞剧艺社从南洋回到香港,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下,与坚持斗争在香港的中原剧社及一些进步青年团体的骨干组成华南文工团,前往游击区,开展文化宣传,直到随大军解放广州而进入广州[3]2-3。

(二)灵活自主的斗争策略

1941年5月,“剧宣七队”初至韶关,由于政治环境越来越恶化,按照党的指示,暂不活动,静观形势变化,严守纪律,争取时机。不久,“剧宣七队”响应劳军大会筹款,并于6月在韶关复兴剧场演出《农村曲》和《生产三部曲》,虽然这些歌都来自解放区,但由民族乐队伴奏,有歌、有舞,有一定情节连贯起来,使观众感到新颖、亲切,又不会被七战区政治部注意[5]436。“剧宣七队”还能利用余汉谋、张发奎等国民党非嫡系地方势力,开展文化活动[6]35。以统战对象为掩护,创造条件,扩大宣传工作的影响[6]117。并通过基督教青年会邵明耀、李素心的关系,借用其场地作为学习、举办活动和提高业务的阵地。

队员们并不是简单地演戏,还注意发现和总结演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积极进行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演出实效。在大流动中,大家发现铁路沿线乡镇群众不习惯看话剧 (或因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往往演出还未闭幕,观众已经寥寥无几。于是考虑借鉴湘剧、桂剧、评剧等剧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向有歌有舞的歌剧方面发展。决定作出以后,说干就干,凭借调整后的人马和从八路军办事处拿到的一本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歌剧集》,大家开始着手将普通宣传队改为以歌剧、舞剧、歌舞为主要宣传手段的艺术队伍,并开始辛勤排练[6]28。后来的实践,证实了大家的判断,切实提高了宣传的效果。

“剧宣七队”遵照党的指示,与国民党顽固派周旋时讲究策略,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下,利用国民党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告、法律、命令和社会习惯所许可的范围,稳打稳扎进行斗争,积蓄力量[6]6。但在非常时刻,也灵活地采取非常举措,进行果断处置。如在大流动过程中,演出曾遭遇气势汹汹的国民党特务捣乱,进行理论抗争无效后,队长吴荻舟穿上军装、配上少校领章出面过问,危机方才化解[6]30。面对战区当局要求队员集体加入国民党,在不可再次拖延(为期一年的大流动也是一种拖延策略)的情况之下,队务会决定采取办空白党证(国民党党政)、集体保管党证、留待日后烧毁等方式表达加入国民党并非自愿的强烈意志[6]36-37。

(三)积极学习交流的工作方法

“剧宣七队”在开展文艺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队内、与上级党组织、与军政当局、与其他兄弟队、与各界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抵达韶关后一段时间,首次演出歌剧是《军民进行曲》。演出当日,从坪石赶到韶关看戏的大学生为数不少,许多文艺团体有组织地看,广东“艺专”全体导演班的同学一边看一边把每场戏当做教材都记下来,给队员以很大鼓舞[3]33。为了深入宣传抗日,扩大影响,进一步搞好与地方势力所辖的部队关系,1941年10月起“剧宣七队”曾先后到乐昌、坪石、始兴、南雄等十二集团军驻地和新兵训练基地一师管区进行慰问演出。完成任务回到韶关后,再次坐下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戏剧艺术理论(主要由队内外专家讲授,内容包括世界文艺思潮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等),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歌剧舞剧的演出实践进行总结,把当前民族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联系起来学习。全队的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理论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6]37。

1941-1942年国民党反共气焰嚣张,许多文化人从重庆、桂林撤退去香港,叶以群(以群)、章珉(谢兴)、特伟(盛松)、盛家伦、宋之的(宋汝昭)、王苹(王光珍)等都从韶关取道香港。他们经过韶关时,与“剧七”有过一些交往,特伟、盛家伦还在队里生活过,队里曾请他们做过学术报告,介绍他们的艺术实 践经 验[3]32-33。

1944年2月29日,“剧宣七队”到桂林演出,同时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桂林进步文化界举行的西南戏剧展览会的筹委工作,演出了话剧《法西斯细菌》、歌剧《农村曲》《军民进行曲》等。经过不断学习交流和艰辛排演,“剧宣七队”的表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此前在演出歌剧《军民进行曲》最后一个场景时,由群众演员把扮演日寇和汉奸的两名演员抬起来,随着歌唱和音乐节拍,让他们在高处相互撞击头部,以此来表现敌人的黄粱美梦破灭,弄得头破血流的下场,而在桂林演出的时候改编成了乡亲们热情欢送青年子弟奔赴前线的场景。这更加符合冼星海的创作初衷,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各界人士观看演出后,都一致称赞[3]42。

(四)贴近社会生活的创作风格

“剧宣七队”在周恩来倡导的文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启迪和激励下,在艺术实践上开拓创新,贴近社会生活,贴近人民群众,致力于打造具有浓郁民族民间韵味的新歌剧、歌舞剧的演出形式和演出内容[6]3。演出节目大部分反映了抗日救亡时期的现实生活,渗透了时代精神。当时日寇横行肆虐,百姓水深火热,广大人民不愿亡国灭种,纷纷起来反抗,国家存亡、民族危机成为主要矛盾。坚持团结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成为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呼声[6]223-224。这种激进的情感,加上演员们自发的、生活化的演绎,又由于演出形式通俗易懂、有歌有舞、歌舞结合、乡土气息浓郁,受到观众热烈欢迎[6]169。

《新年大合唱》创造性地吸取了民间歌舞的打莲船、跳加官、踩高跷等民间舞蹈形式,恰当地安排了一些广东农村贺新年的特色情境与风俗习惯,并搭配适宜的人物性格,舞蹈动作体现性格化,使其相得益彰。反映了抗战中广大农民群众过新年时的生活真实,而且为过新年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理想和新的风尚,从而让人民群众高高兴兴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我们党的抗战总政策、总任务的宣传,效果良好[3]23-24。

《生产三部曲》采用一些相应的抗战歌曲,适宜地进行舞蹈动作和场面的设计。第一部是春耕播种,先以青年妇女劳动舞蹈为主,气氛清新欢乐;后以男人深耕翻土,劳动舞蹈粗壮有力。第二部是耘田、中耕、施肥,由一组劳动妇女,以集体舞蹈节奏,跳出了艰苦却有力的劳动过程,体现健壮之美。第三部是收割,以一批青年农民割稻舞蹈动作为主,妇女们也以轻快的劳动节奏上场收割,显示了集体劳动的力量、丰收的喜悦。在收割高潮时,敌人来抢粮,警号响起,于是又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军民合作、紧张有序地武装保卫秋收的场景。这部歌舞剧,清新优美、健康有力,富于生活气息而又鼓舞人心,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3]24-25。

猜你喜欢
韶关
广东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韶关乳源开幕
源流(2023年10期)2023-12-16 09:24:58
更正声明
食品工业(2023年9期)2023-10-24 19:58:09
基于符号学的韶关地域特色文创产品设计
包装工程(2023年18期)2023-09-27 09:24:04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2:42
韶关札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4
一树花开
悦行(2019年4期)2019-09-10 07:22:44
韶关学院 韶州师范分院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11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韶关旅游景点的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