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楠 柴若冰 张 倩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系;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高校要把人才培养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创业教育背景下逐步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创新型人才,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手段的改革,普及创新教育事业,形成科学创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运用内部配置资源作为动力和手段,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的地位,落实好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标准,培育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掌握新思维和新技能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极强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具备强大的求知欲,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的人才。[1]20 世纪末我国提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培养人才的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深化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宏伟的战略,逐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近年来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普受社会关注,为加快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后期发展规划,当前人才培养步伐明显加快,围绕人才培养的概念,教育理论界有很多争论,综合国内外教育者的研究基础,梳理出关于人才培养内涵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有关人才培养概念。创新型人才是具备创新人格,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同时还可以运用自身的创新劳动获取成果,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创新贡献的人才。[2]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通过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健全的培养制度体系,基于实现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一定规划与管理体系的培养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就是要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生态系统,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高校发展始终,以高校教育手段为基础,充分调动创新创业教师的作用,通过更新培养理念、设计培养方式、探求培养路径、转变培养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之能够顺应社会对创业环境差异性需求,根据国家既定的创业政策的支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3]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环境。在高校创业教育背景下,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发展需求,高校主动发展学科建设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利用人才培养学科环境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学科环境建设既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组成高校结构的基本单元,以学科建设发展为学术中心,实施基本思维在于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手段,高校实现教育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逐步增强学校办学条件以增强人才培养实力。高校学科环境的发展是要通过打破学科界限,挖掘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科建设的社会性发展需求,获得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能力,高校如何对现有的学科环境进行分析,科学规划大学各个发展阶段对人才需求的趋势,通过对学科和专业设置结构进行调整,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逐步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思维。高校人才培养学科环境应进一步发挥学科建设的综合优势,对没有发展空间、没有发展潜力、社会需求低的专业学科限制进一步发展,创新学科环境的交叉与融合,对于顺应社会需求,生命力强且发展潜力大的学科,加大建设力度,使每个高校特有的学科环境办出特色,增强高校综合办学实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在高校创业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体系,涵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每个教育阶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发展。高校课堂的课程内容设置、课上的教学手段、教师教育水平、教育教学效果的选择与设计方面都应与高校发展动态体系接轨,构建大学科体系思维,逐步实现创新专业课程建设,这些能够真实的反映教育发展的主体内容。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来看,求同存异的教育理念以及多种教育手段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标准,利用本科教育带动研究生教育,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开拓创造性思维,强化学习目的,把综合创新的发展体系逐步完善进高校的创新教育中,力求提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人才培养质量。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来看,通过利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利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身心发展,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有效措施,使高校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在高校创业教育背景下,以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培养他们新思想、新观念,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化环境。高校阶段化的管理、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多维度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都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是核心内容,以包容、存异、宽容、创新的精神,定位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下办学思维,大学之大,不在校园规模之大,而在于高等教育的精神之大;高校之高,不在校园内的楼亭之高,而在于高等教育的品位之高。[4]要提出有利于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高等教育精神,把校园人文环境作为高校基础环境内涵,为实施高校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转变创新型高校人文环境,注重发展内容与质量,提升培养过程的质量,促进高校整体规模效益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的。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在高校创业教育背景下,通过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创新型教育理念,深化新型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内涵,实际上是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增加高校办学的软件资源配置,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整体水平,开拓办学理念的总体要求。高校要提升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素质,完善现有的课堂管理手段,优化管理配置途径,细化管理机制,实现创新改革发展战略。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相关部门都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机制,以新思想、新观念为导向,细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制订专业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精准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从国家顶层涉及角度来看,新颖的办学思维和办学理念是高校精准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按照创新知识体系要求,提升服务水平模式,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交叉与融合的学科体系内涵。这一切行为都应围绕社会需求,以加强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首先,学科建设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高校要不遗余力的发展适应自身发展的学科建设,带动技术创新,巩固自身竞争的优势,提升办学能力。其次,高校科学合理的办学思维和办学定位,取决于高校在社会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客观性要求高校要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再次,高校不遗余力的重视发展与社会服务相关的重点学科,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手段,提升传统专业培养能力,发展特色专业水平,扩大新建专业规模,要建设高水平、多学科的研究型大学,必须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具有合理结构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最后,高校进一步调整一级学科和各专业大类下的相似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规划基础性专业建设,整合跨学科发展的交叉专业,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学科专业向多元化融合型学科专业进行转变。[5]
(二)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研创新团队竞争力。我国全面实施科技强校战略以来,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手段统筹科技资源发展创新团队,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展目标,以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加强科研能力和科研队伍、科研内涵等建设,有效实施团队合作和学科交叉,构筑科研创新体系的基本要求。第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以科技人才建设为主,高校制定和采取扶持政策与举措,抢抓时代机遇、克服重重困难、开拓创新环境,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拓展科研水平和国际视野,提升高校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综合技术实力。第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还需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科研创新平台的作用,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型横向项目,力争在高层次科技奖励、高水平论文、著作、专利等标志性成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第三,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注重积累科研基础,培育研究高水平成果能力,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创新科研制度化建设,构建科研文化氛围,促进科研和谐发展,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开阔视野,紧跟前沿科技,提高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结构建设,离不开具备优良的素质、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逐步满足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需要的师资结构。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结构建设的手段很多,一是完善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师的晋升和推出管理体制,配齐配强专职导师。建立教师队伍的定岗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加强教学效果考核、提高绩效考核奖励标准等一系列激励创新教育教师高水平发展的制度,逐步实现定期考核和末位淘汰机制,公开选拔和培养使用中青年教师承担创新教学任务。二是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和提升中青年教师素质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将岗前培训班、实践轮训班、骨干教师研修班作为扩展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业务知识学习,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创新教育相关理论课专业化教师,鼓励创新教育专业教师与社会接轨,到社会中参与实训。三是在高校内部建立优越的教师培养氛围,营造有利于教师提升能力的生态环境。由于一流的师资队伍一直以来就是高校紧缺的人才,越发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构建的瓶颈问题。因此,要吸引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外籍教授和一流研究机构的研究型学者。
(四)使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手段。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校教育阶段表现为对学生个性、学生特长和学生潜能的培育,实现更大的创新发展为目标,把引导创新型人才学习作为根本动力,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满足创新型人才对学科与专业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校内网络媒体,面向全体学生推送微型在线课程、短视频、大型公开课等学习课程。第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高校广泛应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教学、课上互动式混合教学、案例式启发教学、大型开放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考方式和独立思考能力,根据他们的主体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利用学生对网络应用的好奇心和思维敏锐程度,激发创新学习思维。第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高校注重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采用案例教学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时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利用分组讨论方式促进学生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够能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习气氛中。第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创新教育采取小班授课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效果,融入前沿的创新研究成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思考问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