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红 丁晓杉 王稼才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8000)
“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形成普遍认可的观点为《莫雷尔法案》的颁布促进了大学为社会服务、为工农业服务的进程,其后 “威斯康星思想” 的诞生真正确立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绩效研究有很多成果,在国外,目前最有影响的专门评价体系是卡内基高校社会服务选择性分类体系[1]。在国内,通过查阅知网、万方等相关文献,国内学者主要从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价的定性、定量等方面去分析,运用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研究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价的文章很难查到,基于此,文章运用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研究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价。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体,拥有数量众多的事业单位是我国一大特色,据统计2016年全国事业法人单位数821777 个,我国高校大多数都是由国家公办,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教育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1593.9万人。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与企业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截然不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基于实用和可控的原则,不按企业规范中“五要素”的结构来划分内部控制要素,而是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个层面是单位层面的,一个层面是业务层面,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是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价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出发,单位层面主要内容是社会服务中内部控制环境、财务体系、内部审计体系和信息与沟通。业务层面主要是从社会服务所涉及的业务、资金层面及风险控制来设定。
(一)内部控制环境。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学校领导的态度及素质、学校的议事决策机制、学校的组织架构、学校的人事政策等。学校领导的素质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学校领导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着整个单位行为的诚实、守信和有效;学校领导的作风、眼界、专业知识影响到对社会服务的看法和态度;特别注意学校领导班子中分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是否有从事财务的背景和财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从财经的合法合规去把控风险,评价社会服务的绩效。
学校的议事决策机制关系到校领导、各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内部授权审批程序,议事决策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决策要与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教职工的意见相结合,对涉及社会服务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要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授权批准的层次应当根据管理或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实行二级学院管理的高等院校要保证各二级学院管理层责权利的统一。
组织架构在内部环境中处于基础地位,高等院校要按照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科学设置相关机构,严格授权,重要岗位要定期轮岗。组织架构除了在编制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外,还可以根据社会服务的工作需要设置如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预算编制委员会、审计工作委员会、采购工作领导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和专项监督小组等,突出了专业分工的差异性,同时也提高了决策的公开性和科学性。
高等院校人事政策中重点是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决定着社会服务的质量。衡量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主要是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科研能力等,人事政策中要细化考核标准,建立教师服务社会的绩效评价,主要从承担的科研项目、论文、发明专利、技术培训、提供咨询、技术推广与转让等方面提炼绩效评价指评。
(二)财务体系。财务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源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以“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在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资金的投入、收支管理及利益的分配,在社会服务的绩效评价中,财务体系可从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素质、财务管理体制、不相容岗位的分离等方面来评价。高等院校可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二级学院的经济责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少数二级学院因资金使用不当产生较大的财务风险。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三)内审体系建设。目前,高等院校大多是预算资金,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资产实施政府采购,也没有成本核算,每年还有国家审计等,这样,有些领导认为不需要安排内部审计了,陆宏如[11]对高校内部审机构调查分析时,发现只有8%的学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他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并入了纪检监察机构。在高校的不少案例中发现,正是因为缺少审计监督,才导致小问题累积成大违法。在社会服务的绩效评价中,内审体系可从高等院校的负责人重视程度、内审机构的设立、内审人员的素质、内审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内审方式等来评价。
(一)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无疑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12]。根据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评议参考指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主要从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来评价。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主要分析专业建设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新型产业、校企“双元”育人、专业特色、双师团队、行业企业认可度、“1+X”制度等方面,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同时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
(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13]。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主要从学校招生报考率、报到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是否按规定向社会公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和就业质量报告;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通过”和状态数据平台填报完整;第三方评价或用人单位评价良好等方面来评价。
(三)科研服务。科研服务是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功能,其绩效评价主要从制定教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立科研服务激励机制;教科研立项(含横向课题)数量、层次;教科研转化的收益及产生的效益等方面来评价。
(四)文化服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高等院校的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主要从校级以上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完善的文化服务制度;开放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等资源;与企业、社区联合共建文体设施等、校区文化进社区、企业次数;传统文化(如民歌)进校园次数;校企文化交流活动次数等方面来评价。
文章运用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建立了产教融合下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观测度,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外学者很少从内控视角研究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价理论,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课题组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将进行实证研究,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层面的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案,引导和促进地方高等院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践行社会服务义务,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