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巍
(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3)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广泛发展电子商务,对于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1,2]。
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业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电商系统。例如,兰考县五农好食品公司,利用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的优势,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为本土农副产品走出去做“排头兵”。五农好食品公司借助自身电子商务平台,带领五农好酱、五农好花生、嗑豁牙瓜子等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电子商务公司模式适合规模较小的农户或合作社。农户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农户负责农产品的种植和收获,电子商务公司负责分拣、包装、销售。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既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共赢。此种模式在开封市也有较好的应用案例。例如,河南省田誉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开封市祥符区范村乡杨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收购协议,2018年7月初番薯刚收获,公司就在田间地头按照比市场高出0.03元的价格收购。经过电子商务公司的专业运营,目前已网销范村乡番薯87.5万kg。
为了从上而下推动开封市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开封市商务局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科,在京东开设了中国特色·开封扶贫馆。杞县、祥符区、通许县、兰考县等分别围绕本地特色产品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了地区特产馆、扶贫馆,尉氏县建设电子商务扶贫平台销售地方农副产品。开封市多个电商企业在淘宝、苏宁易购、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助农扶贫网店180多个,上架本地特色农产品300多种[3]。
农村人口相对分散,交通不便,造成物流配送难以精准送达每一户。目前多数物流体系止步于县级区域,甚至一些偏远的山区,县级地区都没有物流服务网点,村级的有效配置更是困难。农村居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网络供应商往往不愿意布局农村市场,导致农村互联网用户较少。
农村需要既有基本的农产品相关知识,又有网站设计、网店运营、网络销售等电子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农民和企业没有足够的电子商务经验,成熟的电子商务人才对农产品不够了解。农民是精准扶贫的主体,但农民思想意识相对保守,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较弱。
大部分农产品保质期较短,通过互联网销售周期过长的话,农产品的品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往往因为运输距离过长或贮存手段不科学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进而造成电子商务渠道销售困难,甚至破坏农产品的原产地形象。
政府等相关部门认识到电子商务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出台引导政策,激发农户和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的热情;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广和宣传比较成功的案例。政府等相关部门还可以凭借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契机,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方面需要出台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成熟的电商人才致力于农村电商发展;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可以联合企业、学校联合开发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要想有效发挥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的效力,就应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电商平台的搭建以及智能电话和移动网络的维护与普及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务主体之间可以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的同时为该模式的构建提供动力支撑。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大补贴力度,促进农村光纤宽带网络的建设,有效降低农村群众上网的门槛。
农产品贮存难度大,直接效益低。要想促进“三农”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走品牌化、生产标准化和品质标准化之路。同时,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电子商务助力脱贫路上“最后一公里”。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开封市走出了独特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路,值得借鉴,也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