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甫 范亚茹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建设郑州大都市区需要统筹郑州市周边发展,需要尽快实现周边乡村振兴,而乡村发展归根结底要发展乡村产业。2018年,郑州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总人口破千万,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强大的消费市场。
要想提高郑州市的经济首位度,推动郑州市农业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郑州市发展乡村旅游,不局限于简单的游玩观赏,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延长产业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推动郑州市农业制造业的发展,从而推动郑州市经济发展,壮大郑州市经济总量,提高郑州市的经济首位度[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级。郑州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解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综合技能、素质提升。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郑州市乡村振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着郑州市区域特色乡村文化的发展。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要深挖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将其打造为郑州市旅游特色,以文化创意来为乡村旅游景区添光增彩。这些独特的文化创意使游客在郑州市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深深地为当地的特色文化所熏陶和感染,极大地增强游客旅游游玩的体验感,并加深其对郑州市的文化印象,提升郑州市的品牌影响力。
郑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城市发展迅速,农村发展遇到的障碍较多。郑州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发挥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通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设施加强、文化品牌的形成与宣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加工制造业发展,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郑州市乡村地区的城镇化率,带动提高郑州市的城市化水平[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美丽新农村建设越来越普遍,有力地推动了郑州市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了郑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伸手摸秦砖,抬脚踢汉瓦”是对河南省这块文化热土的真实写照。而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更应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起带头作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利用青龙节、泥塑、刺绣、戏曲、烙葫芦、打春牛和捏花馍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成特色的民俗风情,推动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
当前郑州市的交通状况是铁路枢纽不断增强:依托米字型高铁,辐射八方的城镇发展轴带正在形成。在201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会议上,现任郑州市市长王新伟宣布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四路协同”成效显著,郑州机场成为全国第二,是实现航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铁路一体化的机场,可以说郑州市综合交通枢纽网日渐完善。但是,郑州郊县的部分交通道路却没有同步跟进,一些旅游景点一到周末就拥堵不堪,甚至“堵死”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乡村旅游道路还不能完全满足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大力发展景点周边道路,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旅游地区交通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加强,通过交通的带动作用,也推动了旅游线路的优化升级,两者共同发展、相互带动[4]。
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依托作用,更是其发展的新动力。现代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成为郑州大都市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由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的乡村振兴,已成为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
旅游项目的深入升级、消费环境的改善,推动郑州市乡镇地区消费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项目应涉及文化、娱乐、民宿、餐饮、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各个方面。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展让游客满载而归,不仅扩展了其视野、增长了其见识,更有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这些旅游项目提升了消费层次的多样化程度,消费环境不再单一,促进了当地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扩大了游客的消费需求,从而对消费形成刺激作用,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提高农民生活品质。郑州市要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高郑州市的城镇化率,带动郑州市整个大都市区的发展,就要将当地农民有效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农民各尽其能,通过拥有的传统工艺技术,改造提升特色传统产业,带动工艺产业发展,形成就业保障;发展地方特色美食,形成各具特色的美食街,增加餐饮业就业人员;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特色瓜果花卉的种植、销售,从而增加农业附加值。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的每个点都可延伸,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其就业。农民的生活由贫穷变得富裕,农民的消费不再是传统的衣食住行,而是注重追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生活兴趣的满足。
单一农产品被加工成更具特色的产品,产品的价值得以提升,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从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带来加工制造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二产的发展又为三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5]。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促进产业间协调与融合发展,可更好地带动当地产业优化升级。
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价值观在逐渐改变,这便促进农民文化素质与修养不断提升。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获利,开始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便更坚定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创造无尽财富的信心,随着农民思维的逐步开阔,当地农民会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农业科学技术及思想认识,经营者诚信经营的意识也得以加强。实践证明,一些乡村旅游做得好的地方,农民对传统文化、文俗的保护意识较强,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整体发展质量也越高,乡村旅游已成为整合“三农”发展的主要抓手[6]。
虽然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高质化,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并开始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各种手段来促进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但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要想利用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来对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形成推力,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当地农民等共同努力。
目前,郑州市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缺乏深度设计和深度加工。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旅游产品中的农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没有将农产品加工为罐头、果酒、果汁、果脯和果酱等产品,也就没有获得旅游产品深加工带来的收益。例如,郑州市樱桃沟的樱桃,每年4—5月吸引大量的游客过来采摘、品鲜,但却很少有樱桃深加工企业将其转变为系列产品。樱桃的种植面积虽然大,仅仅通过观光、采摘、销售来实现其价值,并没有通过延长产业链来实现产品的最大价值。
乡村旅游观光、体验、游览受时令性和季节性影响大。郑州市樱桃节在每年5月举办,新郑古枣园在每年7—8月摘枣,丰乐农庄、大河庄园和一些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旅游景区在春秋季节游玩最佳。乡村旅游观光的季节性造成了旅游旺季时间短、旅游淡季时间长。这种旅游景点的季节性使得旅游景点在旺季人员和物资供给供不应求,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而在淡季,当地农民和经营人员收入惨淡,各种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种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特点使得各种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造成生态资源被破坏与浪费。
游客游玩追求的是整体的旅游服务与体验。而当前郑州市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不足,开发资源建设不到位却急于求成,导致游客在游玩的时候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餐饮、住宿、游玩环境没有非常高的满意度。游客的游玩满意度降低,间接地起到了宣传的负面效应,不利于提高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深度不够,产业链条短,文化主题不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缺少特色。从资源角度来看,乡村旅游规划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千篇一律,对当地文化挖掘不够,没有根据市场变化走向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制定乡村旅游规划时,必须高瞻远瞩,前期就要树立将农业扩展到产业、将民俗发展为当地特色文化的思维,才能通过创新引导产业链的合理延伸来实现综合的经济效益。
在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大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仍以农户为主。农户文化素质低,并不能对整体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前瞻性、深远的认识。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规划、经营、管理方面出现很多问题。他们不懂得旅游相关知识,在餐饮方面不懂相关的礼仪、相应的菜品设计;在住宿方面,不了解客房清洁与管理标准;甚至在相应的旅游产品上会出现随意要价的现象。旅游专业人员、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不仅给游客带来极差的体验感,更不利于郑州市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
发展郑州市乡村旅游,需要各方齐力从硬件基础设施和软文化人才培养两大方面双管齐下。硬件设施方面,注重景区及周围基础设施、交通、基础公共服务的规划与建设;软文化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利用人才优势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传承与发扬。发展郑州市乡村旅游,要充分利用文化创新、资源设施创新、宣传形式创新、产业升级创新,以创新作为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来实现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对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长远带动作用。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承载力。政府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保障措施的实施,包括当地交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和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等。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18年年底,郑州市政府通过的《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明确指出:①在做好相应的规划之后,首先重点要做的就是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空间内的资源量、景区内的休憩设施数量、景区内的公厕的数量与清洁程度、景区内可容纳游客的土地资源、社会地域的承载量、景区外围的停车场车位与空间、附近的餐饮与住宿的布局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聚集程度等,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来提高景区的游客承载力;②利用郑州市原有的交通优势,推进城际和市域轨道交通网建设,继续推动既有道路公交化运营,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市区之间的联系;③加强当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如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加强购物消费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地的医疗救护设施建设。
发挥“旅游+文化”的优势战略,切合当地乡村文化旅游主题,政府建设文化娱乐项目,推动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一是通过引进高素质的旅游创新发展人才,来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并将其发展为文化品牌。二是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感受当地特色文化的同时获得体验感和愉悦感,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三是在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创意活动。例如,河南省的中州文化、东北的关东文化、四川省的巴蜀文化等,都对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对原有旅游文化产品结合历史、文化、节日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内涵、文化赋予。通过当前的新科技制造出富有乡村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高质量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发挥旅游产品更大的价值。通过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与认可,以形成深远、持久的影响。
政府通过互联网媒体网络形式、举办活动实体形式等,加强对郑州市乡村旅游地的宣传与推广,提高旅游地知名度。政府通过舆论引导与宣传,突出旅游景点特色、优势,引导游客前来消费。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且发展缓慢,投资少、规模小,乡村旅游发展不注重文化品牌的建设,致使其知名度低、发展不充分。而在当今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利用各种旅游网站、短视频、各种社交软件、各人口集聚地广告投入以及举办各种具有文化创意、具有时代新意的活动进行宣传,可大大提升郑州市乡村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政府通过景区折扣优惠、景区活动奖品发放、采摘园活动日免费采摘、推荐朋友享受优惠等活动形式,突出景区特色,扩大景区影响力,吸引游客前来游玩[7]。
乡村旅游企业可在旅游旺季招聘旅游专业人员和相关旅游院校的学生从事游客接待和服务工作,在旅游淡季加强对当地旅游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知识的培养。政府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优秀的高素质旅游人才,让其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另外,郑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依靠“互联网+”、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思想、新理念。而这些新思想、新理念的规划、贯彻与实施,需要大量青年人才的注入,他们通过对乡村旅游综合层面的管理、新理念的实施,让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加现代化、文艺化、新颖化[8]。
企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短浅的利益,要规划长期的旅游发展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旅游资源,实行线上线下的全面营销方式。利用互联网媒体进行宣传,通过线上进行特色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住宿预订、旅游线路指导与安排等,不仅可以拓宽乡村旅游发展的市场,而且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价值。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通过促进产业的融合、优化与升级,促进农民实现就业、逐步走向富裕,提升其幸福感与文化素质。随着当地消费环境的改善与消费升级、交通旅游线路的拓宽与完善、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实现,必将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政府、企业通过促进旅游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来满足游客全方位的体验需求,从而促进整个郑州区域乡村旅游质量的提升,进而提高郑州市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和国际化水平,为郑州大都市区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