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克菲
(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1)
小说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方式, 也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之后,通过文学艺术处理手段,对现实的高度总结。每个时代的小说都有其明显的社会特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小说创作中有非常多的以婚恋关系讨论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以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婚恋观表达为主要创作基调的作品,美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就是表达女性婚恋观的典型作品,这部小说被列为中学必读课外书目,至今也为文学评论者津津乐道,在于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婚姻观的完美融合,直到现在,仍值得我们进行细细品味和思考。
《傲慢与偏见》的面世,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下,简·奥斯汀对于婚姻与爱情进行的反思。 18 世纪60 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女性意识与婚姻观念的变化,向往爱情、平等的简·奥斯汀以追求幸福、批判传统婚姻观念的视角,反思女性的婚姻与爱情话题。
《傲慢与偏见》成书于1797 年,1809 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本书的创作时间与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间十分吻合,18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给年轻的美国带来了生产力上的巨大进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期, 无论是政局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进入了十分稳定并且繁荣的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当中就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这段时间,美国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很多美国中上层女性都开始追求真正的婚姻幸福,《傲慢与偏见》以一个美国中产家庭的姐妹五人的婚恋故事为核心[1],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国社会婚恋观大百科。
简·奥斯汀出生于1775 年,父亲是教区长,学识渊博,母亲出身于富有的家庭,文化修养也比其他妇女高。简没有经历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十几岁时候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傲慢与偏见》第一次成书时,她才刚刚21 岁。 年轻的简与爱尔兰律师勒佛罗伊相爱,但是,父亲希望她嫁给更有权势和经济实力的人,因此反对两个年轻人的爱情,自此,简终身未婚,将全部的精力和感情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坚持自己的爱情观,反对钱权至上的婚姻观,是简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 简在小说中应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将18 世纪末美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以及社会流行的婚恋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2],小说虽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却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而深受读者的喜爱。
平等自由的爱情与婚姻,深受简·奥斯汀所推崇与向往,在批判传统的金钱婚姻、情欲婚姻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讽刺、浪漫多种艺术手法,揭露了简·奥斯汀对于女性婚姻观的思考。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主题,二人的婚姻是美国青年年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对自由婚姻的向往的写照。伊丽莎白和达西在见面之初并没有互相产生爱慕,反而,互相是不喜欢的。伊丽莎白早就听说了达西为人很傲慢,而达西则通过对其他美国中产女性的了解,认为伊丽莎白和其他女性一样,虚荣并且爱慕金钱。二人的爱情,是在这种“傲慢”和“偏见”的态度上发展起来的。 伊丽莎白接受过一些教育,对自己的爱情有着非常明确认知,并且对婚姻抱有很美好的憧憬,但是由于眼界固守在家庭生活环境中,一旦对某人形成概念,就很难再改变,反而是达西先转变了他对伊丽莎白的观念。 达西第一次对伊丽莎白求婚,被残忍地拒绝了。 但是,作为小说核心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本身就是简·奥斯汀的自画像形象。 这个出身不凡,并且有一定的个人修养的小姐,具有“聪明伶俐”、“目光敏锐”、“有主见”的新时期美国女性的特征,以自由和平等作为爱情和婚姻的基本观念,面对贵族达西的求婚无动于衷,但是,当达西给她写信澄清事实真相,并且在她亲自见证了达西待人处事的绅士、有礼貌之、并且尊重女性之后,对优秀的美国青年达西产生情愫。 即使有权有势的贵族女子凯瑟琳夫人阻止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伊丽莎白仍勇敢地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表达了她与达西之间的爱情的稳定性,最终,达西再次求婚,二人终成眷属。
在《傲慢与偏见》当中,简和宾利是传统的“淑女”与“绅士”的典范,二人堪称良配,在见面之初,简与宾利就一见钟情,虽然期间经历很多误会,但是,两个人始终心系对方,最终误会化解,两个人永结同好。 在作品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勾勒了一个端庄优雅、举止优雅、知书达理且温柔漂亮的淑女“简”。 这个形象是童话故事中典型的“公主范儿”,但是她不善于表达、性格特别内向,话也不是很多,尽管她特别喜欢宾利,在表面上却还是装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把对宾利的爱埋藏了她的内心里。 同样,作者笔下的宾利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既谦虚又诚实,待人接物都比较随和,是一个标准的“王子”形象,但是他的缺点就是自信心不足。 尽管他很喜欢简,但是他无法确定简是否喜欢自己。 他们两个之间的婚姻也是经受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拨和妨碍的, 不过他们都深爱着彼此都不愿意离开对方,最终跨越重重障碍结合了。 这与我们熟知的爱情童话中“公主”和“王子”最终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爱情故事如出一辙。 如果说作者对这两对有情人的故事安排过于老套, 倒不如说作者应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美国传统婚姻观的正面形象:智慧与美丽、财产与道德是婚姻的基石,这能够使两个真正善良、正直、完美的人获得永久的幸福和快乐。
简·奥斯汀终身受“婚姻是女性用幸福与男性的钱权进行交换”的婚姻观的影响,失去初恋,孤独终老,她对钱权交换的婚姻观是不屑的,也是反对的。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她用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将钱权交换的婚姻观描写的淋漓尽致,发人深省。 柯林斯是《傲慢与偏见》中对财富和地位的婚姻观履行得最彻底的人,他在对伊丽莎白陈述自己结婚的理由时,要么是他人的劝告,要么是为社会树立榜样,而对婚姻的基础即爱情完全不提。 婚姻观完全不同的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但是,伊丽莎白的女朋友夏洛特却是一个对这种传统的、属于“上层社会”的婚恋观十分认同的女性,她主动接近柯林斯,并且接受了柯林斯的求婚。但是,也正是因为柯林斯势利的婚姻观,夏洛特对其印象一直不好,也从不奢望能从柯林斯那里得到爱情,二人的婚姻生活是表面上的“和谐”,实际上是一潭死水和精神上的永不相交。 与其说夏洛特选择的是柯林斯,不如说选择的是柯林斯的财富和地位。 简·奥斯汀通过将夏洛特对柯林斯的厌恶和其最后与之结合的事实进行鲜明的对比,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讽刺效果[3]。这种讽刺效果,直接指向了钱权交换的婚姻观背后,美国社会生活中很多“没有感情”的社会机器一样的家庭,不得不承认,这种讽刺给人的打击异常深刻,也发人深省。
两性的结合不仅在于统一的信念和真挚的感情,也不仅在于金钱和权势,还有情欲参与其中,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丝毫不避讳对情欲引发的婚姻的描述,并且,使用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了基于肤浅的情欲之婚姻的可悲和可怕。 在《傲慢与偏见》之中,莉迪亚所深爱的男人维恩,其外表十分英俊,还是人品却与外表刚好相反,是十分败坏的,生活奢侈糜烂,没有诚。 这是对比艺术应用的第一个关键之处:英俊的外表会引发情欲,但是腐坏的内心却能够葬送幸福。莉迪亚与维恩的性格刚好相反,她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小姐,胆小懦弱,很容易随波逐流,一旦受到维恩的迷惑,就无法自拔。 这是对比艺术应用的第二个关键之处: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仅仅由于情欲而结合,是不可能有幸福的。最终,莉迪亚与维恩私奔,饱受流离之苦,如果没有达西的帮助,莉迪亚的结局必然凄惨。令人惊讶的是,莉迪亚在沉迷于情欲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真正问过自己是否真的爱上这个男人,甚至不在意这个男人是否爱她,这是对比艺术应用的第三个关键:肤浅的情欲和现实婚姻的沉重相比,根本没有资格谈论“爱情”,基于情欲的婚姻是不可取的。
《傲慢与偏见》是对美国18 世纪末期社会婚姻观的描绘,简·奥斯汀一改以往美国小说的“油腻”笔法,以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不同婚姻观下的青年男女的生活状态[4]。 在作品中使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作品的观点,直到现在,还能够指引我们进行文学创作。
首先,文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甚至亲自经历,才能够创作出打动人的作品。间·奥斯汀将自己的爱情经历和婚姻观融入到作品中,给作品注入了“灵魂”;其次,用适当的艺术手法表达特定的观念,能够使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描述不同的婚姻观,将不同婚姻观下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表达的淋漓尽致且有特色, 能够是读者 “感同身受”, 这正是艺术表现手法应用恰当所展现出来的效果,也正是这种效果,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最后,从女性意识觉醒层面进行社会生活相关的文学创作, 是一个较为新颖的创作方向,能够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关系的变化能够直接表现出人类社会的进步, 而女性作为男权社会中的 “他者”,意识的觉醒和生活状态的改变,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简·奥斯汀汀以一位女性作家的身份,使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描写了美国社会的婚姻观,不仅给读者呈现出写作时代的美国婚姻状态,而且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也值得当代文学创作者们进行品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