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葫芦技艺传承人梁平安
牡丹、花雕、仙鹤……这些元素都被活灵活现地雕刻在葫芦上,葫芦一侧还刻有“祝福祖国”4个金色的大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68岁的梁平安通过雕刻、烙画等方式做出8件葫芦手工艺品,献礼祖国。
在他的工作室,桌子上、橱窗里,几乎所有的闲余空间都摆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
“1000个葫芦,我只是依据它们原本的模样,给了他们不同的艺术‘生命’。”据梁平安介绍,关中葫芦制作技术是把关中地区民间的竹刻、雕刻、烙画、浮雕、绘画、书刻、砑花及造型技艺融合在葫芦上,利用葫芦的天然形态,巧妙构思,使葫芦的型美发挥到极致。“如果没有把葫芦的美完全展现出来,感觉好像对不住它们似的。”
梁平安痴迷葫芦雕刻已有20多年,雕刻出千余件作品。多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到省内外参加展览。其中,作品《浮雕红军过雪山》在中国葫芦小香山杯艺术展获铜奖,葫芦烙画《中国梦》还被编入了《中国烙画集》。
“因为受家庭环境影响,我自小便得到传统手工艺的熏陶。”梁平安回忆说。早些年,他父亲开了一家店铺,主要出售竹编、葫芦工艺品等物件,他就站在父亲旁边看,越看越喜欢,没事就会捡个竹片试着捣鼓,也爱拿着葫芦把玩。
“葫芦谐音‘福禄’,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钟爱,且小巧易收藏。因为葫芦的籽非常多,因此又有多子多福、保佑子孙的寓意。”梁平安说,从那之后,他便深受启发,决定在葫芦上“做文章”,将自己的所有技艺施展在小小的葫芦上。据了解,雕刻一个葫芦要经过挑选、清洗、绘制图案、雕刻、打磨、上色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耐心细致,才能做出精美的作品。
在葫芦的肚子上轻轻画好草图,用雕刻刀根据线条挖掉无用的材料,在合适的空白处进行镂空,之后便是漫长地精心雕琢——下刀的轻重拿捏,刀法是选阴雕、阳雕、透雕,是保持葫芦的本色还是为它们穿上彩衣霓裳,这些步骤对梁平安来说早已驾轻就熟。
在梁平安看来,挑选合适的葫芦素材是制作技艺的关键,要找到外型干净、上下比例协调的葫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100个葫芦里,有3-4个能用的就不错了。”
除去品相的选择,葫芦的存放“年龄”也是影响工艺的因素。梁平安介绍说,存放时间较短的葫芦,木质较为松软,适合初学者雕刻;存放时间较长的葫芦,一般木质会较为坚硬,并且表面会有一层自然包浆,看起来晶莹光洁,更适合打造成艺术作品。
梁平安雕刻的葫芦各有特色、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有长柄葫芦、球形葫芦、大扁葫芦、亚腰葫芦等。每个葫芦上雕刻的图案也各不相同,有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年年有鱼”“送财神”等,也有代表陕西当地特色的“兵马俑”“陕西八大怪”“大雁塔”等。同时,他还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可爱的奥运福娃、“长安号”货运班列以及篆刻作品“中国梦”等寄托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
严格把控每道工序
部分葫芦展
“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从内心发出的对葫芦的赞誉和喜爱。“葫芦自古便是吉祥文化的象征,我的作品既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带给大家幸福吉祥,何乐而不为?”梁平安自豪地说。
给喜好葫芦雕刻的学生授课
雕刻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