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然 冯秀芹
摘要:较之于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知识系统性和稳固性较弱,而教学内容的变化更新速度快,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检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能否入脑入心的重要标尺。案例比较分析法是通过选取适当的教学案例加以横向或纵向的比较,通过相关案例的比较甄别获得对社会形势和政策的认知,透过问题表象获得对事件本质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社会问题的周期性和规律性的深度把握,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认知,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案例比较分析法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通识类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使全体在校大学生认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所谓形势,指的是国内外热点时事和国际国内局势。所谓政策,指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改革措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讲清国际国内形势、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载体,是倡导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阵地。较之于其他四门高校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稳固性较弱,而教学内容的变化更新速度快,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比较分析法的内涵和应用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常讲常新的课程,在新发生的热点时事中探索历史性的规律与相似性,便于更好地认识问题的实质。案例比较分析法指的是经过课堂主题的铺垫和导入,在选取精当案例的前提下,比较两个或多个问题的异同之处,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隐藏线索,给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和具有说服力的论断,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案例比较分析法要本着纵向和横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具有可比性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解读、阐释。
教学案例的纵向比较分析,指的是以时间为维度,选取与当下发生的热点事件、历史情景相似的事件,对事件发展的未来趋势给以预判和推断,最终对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议。教学案例的横向比较分析,指的是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对于相同问题的处理体现出的具体差别。教学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指的是在相似事件的分析过程中,对于事件的性质予以甄别分析,分析事件因果的相關性和现象逻辑的关联性,分析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意图、诉求,从而实现对事件本质和核心价值观的判断。教学案例的定量比较分析,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图表,从多个维度分析事件的发展变化趋势。几种维度的比较分析,对于多层次全面认识事件,发现规律,实现价值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比较案例的选取标准
在案例比较分析法的应用中,教学案例的选取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案例是丰富课堂内容、调节课堂节奏、开拓学生视野的关键要素。在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教学案例的选择和阐释是体现教师创造性和个人风格的重要依据。教学案例不等同于一般性的事例,教学案例的使用也不是单纯的故事植入。
在高校形势政策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坚持以下三个标准:一是形势政策课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具有政治价值的导向性和教育意义。教学案例的课堂呈现不是单纯叙述一个事件,而是要根据事件的关键部分适当增删内容,发掘事例中的问题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场景进入角色,形成正确的价值立场。形势与政策课尤为如此,一定要牢牢把握其思政课的基本定位,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加入合理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理论背后的现实依据,保持政治立场的清醒和定力。二是形势政策课教学案例的选取要体现典型性的要求,紧密契合教学主题和教学目的,具有强大的阐释能力和说服力。例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的全球分工这个专题时,阐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居于全球分工的价值链的中高端和产业微笑曲线的高端,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利润收益,选取苹果手机的全球化生产和利润分配就是一个较为恰当的教学案例。三是形势政策课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要讲好中国故事,如讲授新中国70年的建设成就时,选取“新四大发明(即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选取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G技术带来的全方位的生活变化作为教学案例更符合时代特征。另外,针对不同学情(如专业、年级等)选取不同领域的教学案例可以较好地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经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比较分析法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代表性强、诠释性强、应用性广的经典教学案例的搜集与整理、作为教学案例事件的发展性与获取相关信息的对称性、教学案例的同质性或可比性的界定、事件的陈述方式与教学主题的阐释衔接问题、多媒体案例资源的合理应用等。作为一种提升思政课课堂生命力的有益尝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应用将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进一步完善。
【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ZX-GJ-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