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观看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接受新事物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当如虎牙、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在网络中红遍时,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需要认清,微课进入课堂教学也将成为必然趋势。微课的简短、生动、高效等特点可以配合中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微课,既能提升教学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更能持久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本文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农村初中英语微课的研发及应用模式研究,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英语微课研发的特点
内容接地气 网络数据显示,直播最容易吸引10岁至20岁群体,其主要原因是直播的内容非常接地气,面向青少年群体时就主推他们感兴趣的视频。同样的道理,在进行农村初中英语微课研发的时候也必须接地气。首先,需要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题材,学生只有被吸引了,才想去认识它,了解它,然后主动学习它。教师在制作适用于学生课前预习使用的微课时,可以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制作微课的一个重要指标。农村初中的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常常会缺乏监管,此时若微课对其没有吸引力,学生也就没有借助于微课进行预习的动力,这样的情绪甚至会带入新课的学习,反而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内容的吸引力,还要在制作技巧上活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微课的趣味性。
语言蛊惑性强 记得有位教育前辈曾说过:一名优秀的老师如果改行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因为优秀的推销员只是推销商品,而优秀的老师推销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思想!一些网络用语“老铁”“666”……为什么能流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语言的蛊惑性太强了,语言的精炼和灵动是吸引学生持久学习的主要手段。教师在制作适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复习使用的微课时,可以适当加入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借助于微课进行练习、复习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得到鼓舞,取得成功时能够体验获得成功的快感,让学生感受到他不是孤独的学习个体,老师会与他同在。
实用性强 对自己有切实帮助的直播往往能吸引观看者多次仔细反复地观看,因此农村初中英语微课研发一定要注重其实用性,比如教师在制作英语语言点或者语法讲解的微课时,要注重深入浅出,将知识点讲清、讲透,微课内容的呈现要符合初中这一学段的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
延续性强 很多人看直播上瘾,甚至会出钱打赏主播,这是为何?因为直播的视频是有延续性的,就如同曾经评书的那句经典台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农村初中英语微课的研发也有必要向延续性方向发展。依据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微课的制作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的课时进行环环相扣的情节设计,层层推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英语微课的应用
微课的使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因此借助于微课来辅助农村学生学习十分具有可行性。而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学校也在逐步建设和完善多媒体教室,农村学校的课堂也已迈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鉴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可以探讨将农村初中英语微课的应用模式分为课前应用、课中应用和课后应用。
课前应用 农村学生家长在孩子英语学习方面给予的帮助有限,农村家庭也更易产生“留守学生”,面对这样的现实,微课的恰当应用能够适当地填补学生课前预习的空缺,为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做好铺垫。课前应用的微课应以激趣为主要目的,以5至10分钟的时长为宜,其呈现形式可以是课文背景知识的讲解、英文对话视频、趣味性小游戏、甚至是一首与单元话题相关的英文歌曲等等,但是切记微课的选取要紧密联系新授课的内容。
课中应用 初中一节课的时长是45分钟,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避免教师满堂灌,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微课在课中的应用应该可以发挥作用。应用于课中的微课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微课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时的新课导入,通过声画刺激学生的感官,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微课可以用于课中语言点、语法知识的讲解,将教师的角色传递给微课中的优秀教师、专家。农村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薄弱,这种形势之下“拿来主义”未尝不可,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微课资源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也正响应了教育均衡化的要求;微课还可以用作summary,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高屋建瓴的认知。
课后应用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课后练习巩固的过程,微课在课后的应用可以起到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应用于课后的微课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教師在为学生制作或者选择课后复习的微课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内容和难度适用于学生进行复习的微课。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进行课后练习的微课时,可以向含有互动练习、动态标注、过程性评价的微课倾斜。
结束语
微课的不断研发与应用,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打开了广阔的前景。微课会让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会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互联网+的农村初中英语微课的研发及应用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7101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