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养涛
一、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安全的主要隐患
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农村教育又是实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而教育效果和教育目的的达成,都需要以校园安全为前提。近年来,校园安全成为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种安全事故牵动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敏感神经,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校园安全问题频发,负面影响极大。
(一)生命安全问题
与城镇学校相比较而言,农村中小学师生意外伤亡人数较高,主要源于交通事故和意外溺水。农村地区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学校数量较少,学生家庭住址分布较为松散且与学校距离较远,校车服务面临的现实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多数地区的学生依靠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学,路途遥远加之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学生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农村中小学不具备开展游泳教学课程的条件,部分学生到附近水库、池塘游泳戏水时,一方面缺乏基本游泳技能,不具备自我救护能力,另一方面这类环境远离人群,获得他人救助的可能性较低,所以溺水事件频发。此外,由于农村地区许多道路环境人烟稀少,学生更易受到恶意伤害。
(二)食品卫生问题
食品卫生安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地区也成为该类问题频发的重灾区,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农村中小学生午休时间回家就餐缺乏现实基础,所以校内就餐或校外就餐成了广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农村学校食堂大多环境较为简陋,缺乏必要的消毒、保鲜设施,食材采购、存放、加工的各个环节难以达到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校外餐馆不仅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且多是没有相关证件、缺乏供餐资质的“三无”店铺,软硬件设施根本无法与校内食堂相比较。校外临时食品摊点的卫生质量就更令人堪忧,而且其高度流动性又导致这类摊点监管难度大,彻底禁止的可能性极低。总体来看,农村中小学食品卫生问题比较突出。
(三)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其求异心理、模仿意识处于较高水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蛊惑,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失,因此更加需要切实有效的外部引导。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越来越多农村父母选择外出打工补贴生活,许多孩子成了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学生,生活和教育环境相对较差,心理困惑、行为偏失长期得不到疏导和纠正,容易在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出现孤独自卑、狭隘自私等异常倾向。而且留守学生大多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言行举止缺乏正面批评和严肃管教,因而学生容易出现优柔寡断、畏惧困难和以自我为中心、叛逆冲动这两种极端性格倾向。
(四)校园环境问题
近年来,国家集中精力清理了城乡地区的高危建筑,大量农村校园危房也在治理过程中被强制取缔,通过资金资源倾斜政策建立起了一批批新的校舍,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校园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安全威胁。不过部分校园建筑虽然建设年代较为久远,但是尚未达到拆除条件,或者处于废弃状态,对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的中小学生而言依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是很多农村学校的线路老化严重,用电规范性差,缺乏相应的消防设施,用电过程中极易引发严重火灾。二是学生活动场地狭小拥挤,大多没有规范的防护设施,危险系数较高的场所也缺乏相关的警示标识,这样不仅容易引发踩踏、坠落意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
农村中小学是校园安全问题的多发区域,这与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整体环境有关,也受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时代背景的影响,这类因素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较大。但是国家建设、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等因素,对农村校园安全管理的影響作用更为直接。
(一)国家建设工作相对滞后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校园安全问题处于多发阶段,这与国家相关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具有直接关联。首先,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有限。目前为止,国家层面尚未建立起专门的校园安全法,校园安全问题的法律规定只在《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文中零散出现,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无法充分保护农村学生的相关权益。其次,相关资源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扶持力度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农村地区各种教育资源基础非常单薄,许多安全问题也是长期反复积累的结果,现有的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
(二)社会发展形成负面冲击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贫富差距问题也不断被放大,由此引发的发展不均衡和弱势群体心理偏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结构变迁过程中遗留了数量巨大的农村弱势群体,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人文关怀和利益诉求更是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会引发严重的群体性心理失衡,从而对义务教育和校园安全形成明显冲击。除此之外,利益导向和功利化思想使得农村地区学校建设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大到建筑物翻新重建,小到学生就餐补助,都会成为不法商家的敛财途径,尤其是部分偏远地区,动态监管难度较大,事后追责困难,也从侧面助长了教育贪腐的不正之风。
(三)学校安全教育力度不足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极差,这就决定了农村校园安全教育基础薄弱,内部威胁较为典型。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与城市中的学校相比差距明显,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很多农村学校只能将提高升学率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而忽略了安全风险防范教育,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普遍较弱,容易受到外部侵害。而且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匮乏,正常的教学活动都需要通过教师“兼职”完成,很难有多余的师资投入安全教育。与此同时,农村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较为陈旧,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强制管控,反而成为校园安全的风险来源。
(四)家庭教育明显缺位
家庭对于个体性格、思想、行为的养成具有关键性影响,农村地区中小学安全问题较多,也与家庭教育明显缺位有关。农村家庭大多属于多子女结构,较为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家庭关怀被分摊后变得更加稀少,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复杂需求,特别是部分偏远地区依然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女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失。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淡薄,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往往采取暴力压制的方式管教子女,不仅难以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近年来,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也成为农村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阻碍因素。
三、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因素较多,其背后成因也盘根交错、复杂多样,这对农村基础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要想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建设工作,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将校园安全问题视作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建立起集防范、应急、善后、追责、教育、管理为一体的校园安全体系。
(一)推进校园安全法制进程
针对我国校园安全专门立法缺失、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责任主体不明确、法律救助渠道不畅通等典型问题,应当通过专门立法来保障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校园安全立法的先進经验,依据我国实际情况推进校园安全专门立法工作,以此来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之间的责任、义务,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可以在应急处理、事后追责环节有法可依,保障后续工作的稳步开展。面对农村地区校园安全问题,要从法律层面作出针对性规定,建立高效畅通的法律救助渠道,从而切实解决校园安全事故带来的后续问题,尽量减轻农村家庭负担。
(二)构建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农村地区中小学作为校园安全问题发生的重灾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各项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因此,要在农村地区构建起全面的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中小学不仅应当通过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标识标语等外在形式及时发布安全事故预警,而且要利用班队会、主题会、升旗集会等活动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针对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采取集中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疏导工作。一旦爆发校园安全事故,学校应当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理预案,以学生生命健康为中心,联合公安、消防、医疗等单位全面展开救助工作。然后采取善后补救和事后问责等方式,切实清除安全隐患,落实相关管理人员的具体责任。
(三)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校园规章制度既是对全体师生言行举止的规范和约束,也为校园安全教育管理提供了基本思路和依据,所以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需要通过严格有效的制度管理来加以强化。制度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内容,全面细致地展开,针对实验课程、体育课程、图书室、微机室等教学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建立教务安全制度;针对学生住宿、集体活动、人身物资安全等内容要建立学生安全制度;针对校园施工、校内就餐、水电工程、供暖供水等工作要建立起后勤安全制度;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要建立起相应的安全教育制度。总而言之,要对涉及学生身心发展和生命健康的各个环节加强规范管理,利用制度建设防患于未然。
(四)建立安全教育管理联动机制
农村中小学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既有主观思想的疏忽大意,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影响,既与政府、学校职能发挥不到位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缺失、个体发展阶段性特征密切相连,所以防范农村校园安全风险,需要建立高效互动的教育管理联动机制。政府作为职能部门,要做好校园安全管理部署,重点加强资源资金的优化配置和使用监管,严格杜绝教育贪腐的发生。广大中小学作为直接教育场所,处于校园安全管理教育的第一线,必须承担更多责任,加强事前预警、事中应急、事后补救和追责的管理体系建设,使各项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农村家庭也要积极参与安全建设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南连片贫困地区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2018Z1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