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葳葳 杨丽贞 杨 扬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莆田 351254)
纵观当前高校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普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滞后现象, 创新创业教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一片空白。虽然教育部在这一两年内逐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规模实践还只是处于初探阶段。 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兼具创造力和高素质、高情商的智慧型人才,必须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耦合。
创新是指创造新事物,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思想、发明新产品、产生新技术、开辟新市场等,是一种概念化的过程。 创业是指成立活动组织,创办新企业,或就业后取得一定的成就,是一种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并将它们运用到创业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和实践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思考人生、寻求价值,做一个高尚的人、智慧的人、真正的人。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诸多方面存在共性。 比如,提出人文新思想就属于创新中的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另外,创业者常常被要求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两种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使人更加全面、更加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价值,从而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综合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创新创业得以成功实现。
1.2.1 内驱分析
因为创新创业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 也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它是一种基于高尚思想品德基础上的高级脑力劳动,从事创新创业的不是单纯的“职业人”,而是一个完全意义的“社会人”,这就要求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崇高的人文品格,所以人文素质是创新创业的必备条件。 同时,创新创业具有内在的开拓性、批判性等特征,会促使创新创业者形成正确稳定的是非观、成败观、荣辱观、义利观,从而使人的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为两者的耦合提供了有力的内在驱动。
1.2.2 外因分析
自党中央提出创新创业并出台相关政策以来, 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点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各高校也纷纷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潮中。此外,人文素质教育又是长期以来深受国家重视的一项教育,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相当成熟,已经形成不计其数的研究成果。 正是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外部推动力。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依然处于泾渭分明的状态,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认为创新创业与自然科学素质有关,与商业经济有关,因此人文素质在创新创业活动和教育中被自然而然地忽视了。 另外,尽管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真正被应用于实际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还很少,仍然有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人文课程依然只能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不能与专业课程并驾齐驱。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在全国高校开展,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而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少之又少,就目前来说,还只是初探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耦合离不开教育主体之间的耦合,包括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的耦合。 首先,学生作为教育最主要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与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汲取人文知识中的丰富营养,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应与学生一起参与学校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将人文学科知识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困难。 第三,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要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具体目标、类型、专业等,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相结合,明确办学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及时、准确地将社会需求反馈给学生,提高教育水平,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第四,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应配合学校,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将其融入创新创业实践。 社会层面中的政府方面应大力支持,为学生在社会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保障实践得以顺利实施。
根据杰克逊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Lifein Classroom)》(1968)中首先使用了潜在课程一词以及布卢姆(B.Bloom)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要想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耦合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入手。
首先,在显性课程方面,主要促进第一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从教育目标来看,高校要把创新创业理念与人文理念相融合,并使之融入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应广泛设置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和法律、历史文化、语言文化、艺术、心理、就业创业这七大模块的课程,着重强调各个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合理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实行层次化教学,教学内容设计要能够保证学生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技能。
其次,在隐性课程方面,主要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校园创业文化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精神体现,是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氛围保证。 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必须通过社团、各类活动和竞赛来实现。通过组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及举办各类文化科学艺术沙龙,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托社团,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开展“企业家进校园”“优秀毕业生讲创业”等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做积极有效的指导。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产生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创新创业实际操作能力。 依托校园媒介,宣传创业知识。 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各类校刊、校园宣传橱窗、展板等,还有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进行创新创业与人文精神的宣传,使创新创业的意识深入人心,并与人文精神有效融合。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达到有效的耦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融合创新创业与人文素质两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
首先,完善内部评价体系。完善的内部评价体系必须去除单一性,应包括对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的评价。学校方面应包括对教育组织者,即相关领导、职能部门、任课教师的效能评价,内容上应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教学建设、教学成果、校园人文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师生综合素质、社会评价等方面判断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耦合的实际成效。 学生方面 ,着重对学生在校期间在创新创业和人文素质的意识、精神、实践能力、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评定。企业方面,应考查企业是否能够与学校进行深度有效的合作,是否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是否得到对口岗位的锻炼。
其次,引入外部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的评价机制大多采用“内部评价”机制,这种评价具有脱离社会实际的局限性。 从国外先进的教育发展趋势看,只有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才具有完整性和科学性。 “外部评价”是指利用第三方,如行业企业制定的标准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耦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全面性人才,这就更加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有必要总结第三方评价的主体、方法及经验,构建多元化的第三方评价动态监控机制,建立指标科学、标准完善的评价方法,从而使评价结果能有效反馈到学校内部,适时地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耦合的有效路径应不止于此, 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总而言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人文素质教育耦合才能使教育往更加健康、全面、有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在国内,任何一种改革,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再将实施意见逐级下达,才能使改革的意义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