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平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新型高校建设模式。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是我国高校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也是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内部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影响着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阻碍民办高校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要重视内部结构优化,解决内部结构问题,提升社会满意度,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力,提高学校知名度。
自从2002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多种因素也使其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掌握在投资者手中,而投资者投资多少则影响着其对学校决策的掌握程度,这就让学校管理趋向于企业化。 部分投资者对学校认识不清,把学校当成为谋求利益的工具,使得高校的教育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例如在学校制定决策时,部分投资者侧重于盈利性的决策,没有把高校的教育功能考虑在内,让学校的发展目标变得功利化,影响大学的教育发展。 企业化管理模式把学校多元化的管理变为单一投资者管理,利用一系列的政策维护自己利益,打消了其他投资者的管理热情,让学校政策沦为统治学校的工具,失去政策的价值;强制管理忽视了其余管理主体的感受,抑制了其余管理主体的积极性,让决策失去了互动性,削弱了其余管理主体的管理功能,偏离了高校原本的发展方向。
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模式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一种借鉴,其主要特点就是权力集中,权力最高者即为学校管理者。在民办高校中,管理层是有明确的等级的,级别越高权力越高,对学校的发展影响也就越大。 高校董事会的最高领导人董事长就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掌控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具有控制学校的所有权力。 部分董事长把学校看成一个投资项目,通过内部体制的建设,不断强化自己手中的权力,让自己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层。 在高度集权的制度下,学校决策的过程缺乏沟通,董事长的权威性过高,让其他管理主体只能服从。学校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都变成部分董事长和投资团体盈利的方式,学校变为一个经济投资项目,带有严重的资本化色彩。
在民办高校的经营中,部分投资者利用市场化的经营将学校变为一个市场机构,让高校教育附有商业化的气息,学生从被教育者变为顾客,让学校失去了教育特色。 民办高校的建立是为了解决社会教育资源不均、政府财政压力过大的问题,国家对于民办高校没有实质的约束,让部分民办高校都变成了市场化经营。投资者没有国家的限制,很容易就会以权谋私,忽略教师、学生的利益。例如部分投资者将学校看成企业,利用市场规律经营学校,不顾教育规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教育观念缺乏公益性,学校经营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目标,束缚了高校学术发展,制约了高校的学术水平;将公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复制套用,失去了民办学校发展特色,学校竞争优势不明显。
学校的内部管理受管理主体的素质、水平影响。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主体才能做到有效的高校内部管理。我国民办高校经营者中多数是社会企业家,其在学校管理时做出的决策与教育教学专家是不同的。 部分民办高校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将亲戚加入学校的管理主体之中,评价多靠个人的主观意志,管理失去科学性、民主性,管理效果较差;家族人员高校工作经验匮乏,管理水平有限,无法满足当代的高校经营需求,影响高校发展。如果高校管理者的决定没有得到教师、学生的支持,在学校的建设上定当遇到诸多问题,无法协调教育与盈利之间的关系。
部分民办高校管理者为了自身的投资能够得到回报,用尽自己的力量来争取学校的管理权。 一旦当得到学校管理权之后,依据自身利益制定学校发展计划,个人化管理让决策执行者产生抵抗心理,在管理中表面工作,让制度制定和执行分离,管理工作趋于形式化。在内部管理当中,投资者和其它管理群体的地位不平等,导致内部权力呈现失衡,其他管理全体只能顺从投资者的意愿行事,管理缺乏沟通过程。部分民办高校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全凭个别人的想法,无法规范管理过程;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管理时常出现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现象,让管理失去作用。 一旦学校的内部结构呈现权力金字塔形式,塔尖高度集中权力必然使得管理方式单一化,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无法保证长时期运行。
部分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在市场经济中受到影响,将功利化思想带入到学校管理当中,让学校管理过程充满市场功利气息,削减了治理过程的道德、人性气息。 由于学校是多方投资,设计多方的利益,在管理过程中部分投资者为了追逐自身的盈利最大化,这就使得管理群体开始分裂,学校的经营目标变得分散。 部分投资者看重对学校的投资收益,轻视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内部建设,把学校等同于盈利的个人企业;看重学校的规模大小,轻视学校的学术发展和科技研究,把学校变为一个大型的盈利机构。 功利思想的侵入让校园的教育价值不再明显,破坏了学校的教育功能。 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就是学生缴纳的学费,这让学校建设资金十分不足,学校对于社会资金没有很好的吸引和接纳,封锁了学校的内部结构,学校管理脱离社会,管理效能低,无法引起社会关注。
大学作为一个多种群体组成的机构, 需要在建设管理当中考虑多方的利益诉求。 多种群体共同发挥作用,形成统一的力量进行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群体利益才是真正的利益,才是内部管理要实现的根本利益。 大学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群体在大学管理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为了实现多方利益共赢,各种群体都应该参与管理之中。 民办高校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大学组织,其中的利益主体众多,权力表现也极为丰富,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学校决策需要校董会、行政、党委、教师、学生等多种群体参加,有着民主性的特点。在管理之中,各种群体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进行管理,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让所有群体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收益,让高校的管理更有实际意义。
内部管理的实质就是多种权力互相制衡、监督,以此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大学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的组织,在发展当中需要各个主体的力量,尊重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让各个主体起到应有的作用。 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正是多元主体管理的体现,是多元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方法。 打破单一的集权管理、发展多元化的民主管理方式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社会化的一种体现。 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是通过各个主体进行权力制约与监督来进行的,推进现代化民主管理进程,是高校尊重多方主体利益的体现。 高校的管理过程复杂、不易控制,需要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规范学校的管理。 民办高校内部的权力错综复杂,各种主体的权力也互相交叉,实现高效的管理急需各方互相制约、监督,以此激发各方管理的主动性,提升学校管理的效果。
民办高校由于是投资者自行投资建立,与公办学校相比受到政府的束缚更小,自由管理的程度更高。在这种高度自由的环境之下,民办高校能够搜寻自主管理的方式,让学校的自由精神得以展现。 民办高校能够多种主体共同管理,体现学校的民主精神。 内部治理结构优化让民办高校能够遵循大学精神,并持之以恒的发展。 民办高校对于精神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学校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学校探求内涵的本质所在。学校在内部治理的过程中,将大学精神融入管理方式之中,遵守大学发展的规律,让学校得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不断创新、弘扬学校精神,提高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要摆脱单一投资者集权管理的局面,采用分权的形式改革学校内部管理,遵守高校的独立精神。 一是要对市场功利化思想带来的问题有一定认识,对于其危害性要有足够了解,让投资者从企业家身份转成教育家身份,统一学校管理理念;二是要将学校的自主独立精神发挥出来,坚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理性的角度解决问题,让高校走上正确的管理道路;三是要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在管理理念中将学校的公益性和盈利性融为一体, 实现学校管理的价值。在管理观念当中要加入学校的文化、传统,让观念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律,推动学校朝着现代化发展。 四是要要取得国家、社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资金建设学校,降低学校的办学压力。 例如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培养订单人才,通过合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降低学校对于学费的依赖度,提升学校的稳定发展。学校在财务方面也要多做工作,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和财务审核机制,解决财务问题,稳定学校的财务发展。 例如制定发展计划,平衡学校的筹集资金和学校的建设支出,合理使用资金;对于学校建设中资金使用进行记录,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确保资金用途。
民办高校的管理想要规范就需要管理制度的帮助,管理制度不仅是提高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措施,而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管理制度要考虑到全校所有投资者的共同利益, 结合校园文化特色,让学校管理层自觉遵守、共同遵守,以此来优化民办高校内部的管理结构。 一方面,要明确学校的董事会、党委组织、系组织等各个机构的职责,让各个机构依据学校的制度在可掌控的范围内做事,提升学校机构工作效率。决策时各个机构都能发言,说出对决策的意见,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平衡各个管理主体之间的地位,打破金字塔权力形态,变为群体投票,扩大决策的受益面积。 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校管理法制化,实现民办高校的依法管理,促进高校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在建立学校管理制度时可以吸取其他学校的先进制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方式。此外,学校要打破单一化的管理方式,将教师、校友、社会人才、学生家长、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吸纳到学校管理队伍当中,促进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提升管理的效果。
民办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基地之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首先,民办院校要加强内部建设,物质建设上要建立图书馆、体育馆、文化中心等设施,还要在校园中种植足够的花草树木,美化校园环境;思想文化建设上要传播校园文化知识,建设积极向上的校风,吸引广大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主动来学校求学,提升学校的盈利。 其次,学校要有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师的重重考核,让优秀的教师留在教师队伍之中,通过激励措施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通过评价体系完善教师的教学过程,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对于教师要有足够的保障措施,稳定教师的生活水平,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 要长期对教师进行培养,树立教师管理学校的观念,提升教师的工作水平。 最后是特色专业的设置,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区域的热门产业,开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让学生毕业后就业即能工作,减少学生的压力;可以直接和企业合作,通过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让学生对口就业,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在编订教学计划时,把学生的工作素养教育加入其中,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就要提高管理质量,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管理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直接体现,是学校的生存发展之源。 其一,学校要重视内涵建设,通过内涵式的发展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要吸收经验,通过不断改良,让学校管理变得灵活、多样,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其二,要加强学校董事会和教育部门的联系,两个部门要进行合作,管理学校要合理考虑两方的诉求,实现共同利益。 高校管理时要听取多种管理主体的意见,提高管理主体决策参与度,让决策既能满足大部分群体的利益,又能兼顾小部分群体的需求。 要给管理主体足够的投诉渠道,让其说出学校管理的错误之处,改进学校的管理方式。 其三,学校管理要注重和谐,要让每一方都能满意管理效果,提升管理的使用价值。在管理时要注意管理主体的情绪变化,积极与其沟通,问出其反对决策的原因,从根源入手解决问题。在决策执行时,要观察执行者是否认真执行,找出执行者对于决策的不满之处,通过疏导让执行者自觉执行决策。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实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民办高校的管理必然需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其中,规避市场化、功利化的危害,建立民主、科学制度,转换新型管理观念,加强学校内部建设,开办特色化专业,用合作提升管理质量,用法治规范管理过程,促进民办高校改革,让民办高校走向长期、稳定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