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丽丽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目前,在非物质文化当中,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重视保护与继承的问题,其二则是怎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在我国许多地区,文化产业依旧停留在舞蹈、工业设计、音乐创作、建设等领域,并未将具有显著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量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造成了文化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缺失的情况。对于传统文化产业来说,我国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尤其是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着的较大的挖掘空间。对此,应努力转变以往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探索并拓展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基于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将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科学整合并高效利用,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的整体产值。
我国文化部门曾在2012 年出台了《有关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有效建议》,在这一文件当中明确指出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其主要指的是在具备生产属性的实践当中,以全面保护非遗文化的真实性、系统性与继承性为核心,以有效继承与弘扬非遗手工技艺为基础,利用生产、营销等多种有效途径,将非遗文化及其相关资源转变成文化产品的有利保护模式。因此,从概念的层面上看,并不是全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够充分实现所谓的生产,而是在特定的领域范围中才能够将其实现。在《建议》中说道:“这种保护模式主要是在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以及传统药品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进行。”这充分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化保护方面有着一定的限制性,但同时却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转换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指导性意见。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且每年都能够实现几千万的产值,这样的发展形势未来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创造出更高的产业价值。 实际上剪纸艺术是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完全可运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优势,建设相关的产业园区,将继承人、民间剪纸艺术家以及传承人组织在一起,在园区内进行创作。此外,也可创建开发与服务中心,边销售作品边进行创新性设计,以此来深度开发美术类文化非遗衍生品,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展现形式,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是以非物质的基本形态出现及存在的、其二是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次是世代相传,重视以人为本,包含手工技艺、观念、经验及文化场地。 对于美术类文化遗产来说,虽然根据物质载体来将其进行表现,但原创者的思维、情感、手工技艺、纹样、继承方式、文化内涵等却属于非物质,是从物质文化提高到精神文化的过程。 因为活态继承在三代以上,并保留了原始性、自身性等特征,进而将其称之为遗产。 这样的遗产是长足发展,一旦继承过程中发生断裂将无法再生。因此,遗产自身是无法进行开发创造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而言,共包括来两方面含义,其一,遗产所附带的各种作品,比如传统美术遗产当中的剪纸艺术、皮影、陶瓷、编织、刺绣、雕塑等,主要是由传承人以及后来的继承人活态传承所创造的,有着深远的历史及宝贵的艺术价值,兼顾艺术审美性以及实用性。 这些作品可划分为两部分,即传统作品及体现当代社会的伟人、风尚及崭新生活的作品。 其二,运用遗产作品自身的纹样、颜色等要素,设计全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利用剪纸艺术元素,设计出可用在头饰、室内设计、建筑等方面的新作品,对传统作品赋予全新的活力与升级。 对此,应科学合理运用遗产当中的衍生品来进行设计与研发,将其转变成文化产业。
目前我国应针对美术类文化遗产的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中的具体类别,建设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不同城市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与外来民间艺人组织在一起,包含传统美术艺术创作人才,对他们提供限定额度的免征增值税、有关保险费用资助、普惠体制就业免费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创建相关公司注册登记特殊通道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这些人在文化园区当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类非遗文化衍生品产业化的建设及开发。 与此同时,还要在园区内部构建生产区域、服务区域、展览区域以及外部功能区域,通过美术非遗文化衍生品的来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构成集生产、展览、体验、创新及销售为一体的美术非遗文化产业链,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计划,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的研发树立良好典范。
不仅要建设产业园区, 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文化节日及展览会,将传统美术文化遗产的衍生品传播出去。我国每年在各个地区都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日以及展览会,比如文化产业交易会、家具收藏会、土特产展览会、艺术博览会、旅游商品展览会、国际纺织类展览会以及民间传统艺术文化节。此外还有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及文化遗产活动等等。 这些独特的节日及展览会,为传统美术文化遗产衍生品的研发设计、推广及销售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比如全国第八届玛瑙展览会,吸引了各地区的著名投资企业代表,现场共计签订的订货协议资金高达十亿元,实现的销售金额超过了两个亿,赢得了理想的经济效果, 让玛瑙遗产的文化价值附加产值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这些交易成果及销售数字,充分表明了展览会以及文化类节日现已成为了包含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在内的创新性文化产业建设及发展的有效媒介。
李克强总理曾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中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化网络行动计划,促进移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与当代先进制造行业有机整合,推动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及网络工业的稳定长足发展,引领现代网络化企业扩展国际市场。”这一提议站在前所未有的层面与高度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过去传统产业实施升级与转型,把新兴产业转变成主导产业。 文化产业极其符合该项行动计划,在科学运用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过程中,也要借助这样的创新形式,通过网络技术,将遗产的历史、内容、继承模式、弘扬过程、创新行为、分布、现状、衍生品开发以及产业化形势等构成文字、照片、影音、视频等系统,最终构建成美术遗产及其衍生品的现代多媒体资源体系及信息系统,以此来有效拓展其文化产业的推广及销售渠道,这样不仅可以真正实现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同时还能开拓更加宽广的产业发展空间。
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美术类专业或是设计专业, 包含绘画、陶艺、环境艺术、产品设计、雕塑、视觉传达、服装设计、工业造型以及动画传媒等,某些高校还重点培养美术类硕士学位授予的民间艺术类的研究生,为传统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的研发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及专业基础。但当前大部分都停留在相对较为传统的教学上,并未更好的在相关专业教学中融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进而导致许多专业人才缺少创新能力及新颖构思,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应借鉴台湾的教学模式。 在台湾地区,所有设有美术类专业的院校,都涉猎文化创意设计,学生在院校周边的集市上可以出售自主设计的产品,有带动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在我国高校中,没有与文化创意有关的课程,更没有专门的市场。虽然许多院校设有创意设计学科,但没有将传统美术非遗元素渗透到其中,只是单方面的注重当代艺术作品的设计,缺少中国风格及特色,无法形成产业,更无法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稳定发展。对此,必须要在转变以往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更高的运用传统美术遗产当中的纹样、颜色及造型等元素,提高人才的创新及研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创意产品的产业化建设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