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之路及新时代下农村的振兴之路

2019-02-21 23:38刘欢欢唐柏林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刘欢欢 唐柏林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2)

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农民砥砺奋进,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名为“农村改革”的壮丽诗篇,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农村发展之苗的茁壮成长。回顾农村改革的成功历程,我们才更有信心和更有毅力推动农村向着乡村振兴迈进。

一、40年来农村改革之路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之路。1978年11月24日晚小岗村的18名农户冒着“杀头”的危险,不假思索地签下了“红血书”,点燃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燎原之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将劳动与劳动者、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由此全国农村改革的热浪不断高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实现了“二权分离”,即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归农民所有,这既保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次,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让农民有更多的自主经营权。但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再加上各种非农项目建设用地的需要、农村大量农田闲置等,农民与土地之间再次出现了矛盾,“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两个问题摆在了党和国家面前。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孕育而生。

三权分置即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于集体、承包者(农户)、经营者,而其中的“经营权”就是在土地流转中派生出来的。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国家明文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但是,只有转包、出租和入股这三种土地流转方式才契合三权分置,因为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而互换和转让这两种流转方式的承包关系发生了变化。[1]因此,三权分置是在土地流转的实践上对“二权分设”的深化和发展。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确指出: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可以自由流转,承包权长久不变,为各地农村实施三权分置改革提供遵循。

(二)农村迈向市场化之路。首先,赋予和扩大农民销售农产品的自主权。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一号文件指出: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弊端就日益表现出来[2],于是,从这个时候起国家就不再对农村下达指令性的收购计划;一直到1992年全国放开粮食价格,统购统销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其次,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流通体制。如逐步完善农产品零售市场,统购统销结束后,我国形成了连接城乡农产品往来的纽带——批发市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400多家;进入21世纪后,超市迅速发展,成为农产品零售的主要场地之一。除此之外,商务部、财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2011年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农产品与现代高新技术连接,实现了农产品物流、信息流和流通服务的统一发展,至此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最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业。1985年以来中央下发的几个一号文件都提出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在银行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和非农产业,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的调整,农林牧副渔的格局基本形成,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1978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152.4 万家,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乡镇企业达2185万个。[3]

在计划与市场的博弈期,国家通过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措施,综合运用“有形”和“无形”两只手,引导了农村向市场经济的顺利转变。继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之后,我国农村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2013年和2015年下发的两份中央一号文件都将焦点聚焦于发展“现代农业”,并引入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家庭农场,首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接着次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以“加快农业现代化”为主题,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之路。首先,逐步完善农业支持制度,如建立健全各项农业补贴制度、推行农业税费改革。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中心的农业税费改革,2004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至此在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被废止了。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就农村水电站建设来说投资额从2002年从23.9亿元到2008年的45.6亿元;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农村供水受益人口不断增加。再次,推进农村教育、医疗不断发展。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等措施减轻了农村“办学难、上学难”的问题;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渐缓和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后,实施脱贫攻坚。“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我国必须开展脱贫攻坚。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从2013年到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8249 万人锐减至3046 万人,五年里平均每年减贫的人数在1300万以上。

我国秉持着党中央提出的“改变二元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开展了农村事业综合性改革,通过建立利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开展脱贫攻坚,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使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民,使我国农村朝着新时代迈进。

二、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发展疲软,后劲不足。首先,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中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大量闲置撂荒,加重了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女性化”,农村劳动力供应与当前农村发展的需求严重不符。其次,传统耕作方式的桎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仍然采用的是原有的耕作技术,因而在农作物的产量上限制了其的产业化发展,质量上也适应不了市场化的需求。最后,农业低利润消磨积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资产品的价格一路飙升,此外农用设备费、人工费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相对于农业成本来说,农产品价格却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有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的打击,直接导致了农民血本无归,自然而然大部分农民就产生了这种“种地不如打工”的思想,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

(二)农村发展矛盾重重。一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低,大量生活废水、农业污水任意排放,农家牲畜随处散养,垃圾废物随意丢弃。正是由于农民种种的不经意行为导致了农村的水不再绿,山不再青。二是农村教育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工子女随迁,加上农村教师的“引不进”,教育设施设备的相对落后,农村中的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发挥其主心骨作用。首先在村干部的选举上,常常被家族势力、经济实力等影响,选举带有片面性,很难达到“能人治村”的效果;其次,由于存在“山高皇帝远”的意识,缺乏责任意识,大部分基层干部不作为。

(三)农民自身发展的困境。首先在文化知识素质上,一方面体现在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在第三次全国普查公报中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其中初中文化程度高达47%,高中或中专为19.6%,大专及以上仅为8%。[4]另一方面体现在新一代农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一大批的新生代农民为了追求时代化而忘了传统,为了追求新潮而忘了根本,乡土逐渐被他们遗忘,乡愁也逐渐成为了回忆的再现。其次在科学技术素质上,主要表现在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较低,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农业科技宣传推广不强等影响,一部分农民接受新科技的主动性不强,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够,导致农村科技力量相对薄弱。最后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农民的道德约束力相对较弱,加之传统小农思想的长期存在,冲击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总之,农村产业不强,劳动力结构问题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凋零,生态环境质量较低以及基层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究其根因是由于农村自身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振兴之路必然从挖掘和增强其内生动力的角度出发,才能乡村振兴提供源动力和持久力。

三、新时代下农村发展的振兴之路

(一)乡村产业振兴,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1.改方式——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第一,夯实农业基础,严守耕地红线,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政策;第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人无我有的特色农业;第三,培育和鼓励发展多种产业融合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融合形式;第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保证农民和各产业融合主体共享农业发展的“红利”。

2.抓生产——走质量兴农之路。第一,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质量兴农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性、标准化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第二,社会各企业组织要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增强农业科技素质,为农业提供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第三,各生产经营者要有“工匠精神”,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踏实肯干的作风做好、做大、做强农产品的口碑。

3.拓销路。第一,完善市场,继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城乡有机互动的市场平台,构建公平有效的市场氛围,让农产品卖得出落得户。第二,拓宽市场,用科技保驾护航。提升冷链技术,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利用微店网络等电商平台,实现农业无形无边;第三,创新市场。改变以往那种小农户只能进入小市场的观念和方式,鼓励小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通过多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二)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培育发展农村的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第一,坚持和贯彻《“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举全社会之力形成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格局。第二,准确选定培育对象,通过摸查走访深度调研,根据不同渠道、产业发展需要等选准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以培育生产经营型为重点,并建立数据库,对培育对象进行数据跟踪,加强后期的指导和管理。第三,创新培育方式,根据培育对象的学历层次、学习特点和规律,开展以“农学结合”为主的多形式培训方式,同时也要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线上指导、线下操作,共享信息资源,提高职业农民的专职技能。

2.提升农村整体教育水平。第一,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和管理,让每一分钱真正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特岗教师的待遇和福利。第二,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大部分农村学子能逐渐从末学肤受到升堂入室,提高农村整体的文化程度,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的”,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教学能力与水平,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第四,继续完善学生资助制度,不让一个农村孩子因贫困而失学。通过“提质”让年青一代有当担的教师下得去,通过“教得好”让有志者的农村学子留得住,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3.引进人才。第一,建立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5],鼓励和激励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投身于农村的发展建设,并完善相应的金融政策、减免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让农村外来人员共享农村发展红利。第二,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让外来人员住得惯,才能留得住。总之,通过出台政策、完善法律、缩小城乡差距,来实现利益引导,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三)乡村文化振兴,唤醒团结共进之力。首先,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大众参与的机制下,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乡村教育和乡村基层工作的全过程,并在多形式、新手段的方式下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到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6]其次,传承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化解传统文明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在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内涵,通过多样的表演形式,创新其发展形式。同时也要传承和保护好农村优秀文化的载体,通过开展文物修复工程等活动,留住“乡愁”,守住“乡土”。最后,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改变酒桌、牌桌文化,用文化丰富乡村生活,通过移风易俗、优秀家风教育以及多形式的道德建设助推农村风清气正、邻里和睦、团结友善格局的形成。

通过文化涵养农村精神文明,凝聚人心、重振士气,共同唱响农村发展的歌剧,演绎乡村振兴的大剧,为乡村振兴添上浓浓的文化气息,通过筑牢乡村文化发展的车道,乡村才能行稳致远、快步前进。

(四)乡村生态振兴,释放生态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一,农村的发展应改变以往那种过度消耗资源的观念和方式,坚持贯彻“两山理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对于资源依托型农村,要改变那种过度消耗资源的发展方式,以退为进,进行生态修复,从靠山吃山到养山育山;对于资源稀缺性农村,要坚持绿色循环发展,变废为宝。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生态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将生态宜居的环境变成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产品,将农村变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第二,落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的有效的方案,并做好宣传动员,建立农民参与机制、监管机制和考核机制等,同时借鉴领村的整治经验和方法,加强交流和合作,增强环境的辐射力。

在开展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中需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多远补偿机制,让“以退为进”的农村地区得到利益上的补偿;二是增加人力资本,特别是要鼓励和激励年青一代参与进来,为生态宜居建设提供新动力和行动力;三是加大科技的投入,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让科技成为农村生态建设的助推器。

(五)乡村组织振兴,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第一,整顿精神懈怠、不作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基层党组织要警惕职能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履好职尽好责,做农村事业的主心骨;基层党员干部要树立“四个意识”,坚守自己的岗位,与农村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心连心手拉手共筑乡村振兴的中国梦。第二,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能力。严格落实基层干部选举制度,不唯亲,只唯贤。加强“三农”干部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民、扎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同时认真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从农村优秀青年中选拨人才,为基层党组织培养后备力量;招录和选派优质的在编人员,以其新眼界、新观点带领农村走向新的未来。[7]

结语

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中国农村正蹄疾步稳地朝着美好光明的未来前进,全体农民要满怀信心以只争朝夕的勇气,全社会成员要积极参与以舍我其谁的决心,共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续写农村改革的壮美诗篇。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