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平振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这是发展和迈向富裕之后的矛盾与问题,尤其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带来的更多新挑战和机遇,其解决必须是由更高层次人才、更高新科学技术、更先进文明文化来完成;这些人才、技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系列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因此,新时代大学本科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是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更多国家发展所需更高层次人才服务的;只有培养出更多掌握高精尖科学技术和引领时代发展的高层次科技研发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才能真正在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时代课题破解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就此而言,新时代高等教育重在普及大学本科教育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即重在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培养;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推进的必然,更是新时代个体人不断与时俱进成长成才的必然。因此,新时代大学本科生逻辑生长点必须是可持续成长与发展——是学业可持续,亦是人生、事业可持续,更是国家、社会、民族可持续。
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主要靠的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并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发展。自有人类以来,教育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进步作用,尽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其承载的社会基本效能却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革命,在更深、更广意义上创建和推进了现代教育的世界性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人类学向度上经历了几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变革与发展,人类文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大繁荣、大发展,各级各类人才更是前浪推后浪、一浪高过一浪。现代教育极大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各种思想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造就并推进了现代社会整体跃升。现代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依赖并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国力竞争的必然战略选择。所有这些在最终意义上都依赖并取决于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人才更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的支撑,没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人类进步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人民美好生活实现就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人与动物也就很难有质的区分。这里的教育和人才,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
教育塑造了人、改变了社会、成就了人类,更是在人的意义上改造了自然、优化了自然、发展了自然,使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更高层次上越来越趋向内在统一而存在与发展,进而推进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野蛮向文明、由落后向先进的演化与发展。然而,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又受诸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定与制约,并在最根本意义上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规约。教育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脱离了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无视现实社会经济基础,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逻辑关系,是互为一体的螺旋式辩证发展,即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相匹配,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就会推进什么样的社会进步。
近代以学校教育为标志的西方现代教育传入中国以来,以班级授课制为单位的规模化集体教育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人民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各项伟大事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拔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各种限制和社会经济的有限性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才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才开始逐步扩大招生,国民素养与能力才有了整体性综合提升与发展,社会发展才有了今天整体欣欣向荣。下一步,我国将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全民普及和高等教育系列中本科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生教育的重点突破,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等的普及与发展,教育由外延式发展逐渐向内涵式提升聚焦,即教育普及化中的内涵式提升与教育优质化发展中的全民普及有机结合、融通共生、互为推进。这既是我国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个体人渴望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是符合我国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体人成长成才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决策。教育与时俱进的优先发展,既体现了我国人民教育为人民的社会主义本质,又彰显了人之为人的社会本性,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与具体化发展,既具有时代性,亦具有历史性,更具有未来指向性,是社会历史与现实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坚实阶梯与基础性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取得的一切令世人震惊、令国人振奋、令后人敬仰的傲人成就,包括新时代我国现实社会问题解决、时代课题破解、美好未来实现等,都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对人才的认识、对科技的创新有了质的飞跃:只有推进高等教育系列中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只有培养更多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的更高层次人才,只有创新与发展更具前瞻性、颠覆性核心领域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满足当前及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才能真正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伟大事业“乘风破浪会有时”。因此,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转化与提升的新时代,在国际社会日益走向高新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现时代,各种新旧矛盾和问题在更高层次上相互交织叠加,教育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并与时俱进的优先发展,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更高层次人才和更高素养时代新人的培养,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真正落实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人民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每个个体人都能获得永续性成长与发展,推进我国社会发展持续走向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正是在此意义上,党和政府历来都很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尤其是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社会发展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归旨,明确提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发展目标,高度重视我国教育的优先发展和高校的“双一流”(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46,突出强调各领域世界一流、大师级别的领军型人才培养(即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31。因此,新时代大学本科教育只能是为我国现实社会发展所需更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的普及性教育。新时代大学本科生在校读书期间必须树立新的更高发展目标,明确党情、国情、世情和自身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重新扬帆起航、砥砺前行,推进自身与时俱进的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能把大学本科教育看作是其学业的终点,把大学本科学习看作只是为了文凭和就业。
大学本科生能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这本身就是优秀的一种表现、责任的一种体现,是他们在高中阶段勤奋学习、认真生活获得的骄傲成果,也是他们在人生、学业发展上一次质的飞跃。大学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与之前的小学、中学等教育相比较,尽管在基本任务实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学习内容、方式、要求等方面还是有着很大不同。正是这些具体的不同使得大学本科生极易先入为主地误以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文凭和就业,奉行60分万岁的至上主义,沉溺于以往成就之中幻想美好未来,混日子、混文凭甚至奢侈、攀比、享乐等现象普遍,而相对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读书的真正意义和读大学的真正价值。
大学本科教育与小学、中学教育存在诸多不同。首先,学习内容更具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修课的学习都更加侧重于理论化的知识传承和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更加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认识的培养,更加突出知识的理解性认识与接受和内省性转化与创新,学习的所谓趣味性、娱乐性、感知性越来越淡化。其次,正是这种学习内容的理论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很灵活、自由时间相对较多: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课外活动越来越多,课外生活甚是丰富,各种组织和社团异常活跃;除了专业课和公修课学习之外,还有各种选修课、兴趣班、特长班;除了课内学习之外,还有各种网络学习、实践学习、讲座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甚至学习的时间与地点都可以因人而定。再次,大学生学习的外在硬性要求和规约相对减弱,相对更加突出学生所谓各种能力的培养,只要能考试及格、获得学分、完成学年论文,就能顺利毕业,学与不学区分不大。最后,大学生一般都远离父母亲人,除了上课之外,和老师接触不多,很多事情和问题包括各种关系和情感等都需要学生自己解决与处理。再者,当今社会,大学生深受诸多非主流文化和新兴媒体的冲击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乱象纷扰与诱惑,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正统与非正统、感性与理性等相互冲击和碰撞,使其思想异常活跃,想法颇多、认识多元,开始形成自己所谓特有的思想认识和见解与判断。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极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舍本逐末甚至本末倒置而不自觉:一方面,自认自己啥都懂、啥都明白,即自认自己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是对的、正确的,而易一意孤行,甚至整日做一些与学习成长无关的事情而又乐此不疲,遇事容易激进、自以为是甚至言语行为不计后果、任性而为;学习往往被边缘化而成为副业甚至负担,学习的自控性、自治性很难理性确立和践行。另一方面,随意性、不受约束的开放性个性以及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的从众心理与行为反而被放大、夸张、践行,即自由、自我、开放被无限放大并受到崇奉,那种潜在的责任担当意识反而被歪曲甚至被扼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求知上进被误导,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昔日的优秀只能被沦落为美好回忆。如此持续下去,其最后结果必然是与最初读大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使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成为破碎的泡沫,也是对自己和亲人家人以及国家社会民族的不负责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46问题,但是,如果认识不清、处理不当,就会演变为最大社会问题。读书、学习、上大学是为了就业,但就业并不是唯一、并不是全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优秀、更有能力、更有担当、更有所发展,使自己更具社会性、超越性、创新性、发展性,其实质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更是对国家社会民族负责。就是说,大学学习不只是为了就业而更是为了成长与发展,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更是为了亲人和国家社会民族,这是大学生必须承担的责任,只有每位学子都能努力学习、用心生活,实现自身学业、人生的可持续性健康成长与发展,不断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不断实现对历史与现在的超越与创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社会才有发展。如此,国家才能真正在国际社会拥有话语权和尊严,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引领世界发展、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走向公平正义和谐美丽可持续的伟大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双重完成”[2]。
因此,新时代,面对以往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衍生和累积的各种更深层矛盾和问题,面对我国人民不断提升的各种美好生活需求和国家社会民族不断递增的更高发展,大学本科生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专业技能与理论的同时综合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不断实现自身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中推进国家社会民族的更大发展。如此,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真正相融合而共生,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才能真正得以全面推进,发展才能更加有质量和效益、平衡而充分,个人也才能真正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平台与施展人生才华的大舞台,大学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才能得以彰显。
学习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责任。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就是不断学习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展现人的价值、丰富人的本质、回归人的本性、承担人的责任的过程,并主要表现为个体人的不断成长与发展。个体人的成长与发展方式很多,但学习不失为一个更为直接而便利的途径,尤其是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以理论性、学术性、创新性专业教育为标志的大学学习,更是极大推进了个体人专业技能与素养的速成和发展。本科生正是因其开始接受分门别类的专业教育而成为未来意义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并被定位为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正是这样一个认可和定位,本科生往往被误解为就是学业的成功人士,本科教育就是其学业的终点,本科学习就是为了文凭和就业,而相对忽视了大学生的本职工作——学习、根本任务——成长与发展、实质——年龄更大的学习者、求知者、奋进者、搏击者。学习无止境,成长无禁区,责任大于天。大学生的“大”只能被认为:年龄大、责任大。
个人与国家是生命一体、命运与共的,与社会是内在统一、共生共长的,与民族是相互交融、荣辱与共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本身就是对民族、国家、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大学生正逐渐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由不成熟向成熟、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化与过渡,其承担的责任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将来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作为相对更加完整的社会人,其承担的责任会越来越多。而要想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人,就必须使自己更有能力,而所有这些又都离不开学习,尤其是离不开更深层次的创新性理论学习。因此,本科生在校读书期间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即学会理性驾驭感性而形成正确思想认识,学会以科学思想认识来引领和规范自己言语行为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以发展思维来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与问题而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学会以负责任心态看待自己人生、事业、学业而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年龄大不只是意味着是成年人,而更是思想成熟、认识科学、行为正确、责任与担当、成长与发展。
本科生作为专业教育的学习者,其学习的知识、接受的教育还只是专业素养和能力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是专业知识的基础性通识教育,其专业上的成长与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31的新时代,国家发展亟需更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大学本科生作为未来“知识分子、文化人”只是国家发展所需人才队伍里的“小学生”,而硕士研究生则相当于“初中生”,博士研究生相当于“高中生”,博士后相当于“大学生”。就是说,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亟需的是人才队伍里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即博士生和博士后,而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培养必须是源于更多优秀的硕士生和本科生。只有更多本科生实现了自身学业的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才能真正拥有源头活水。这是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期待,社会对知识的重视,更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国家、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发展自身的必然遵循。
因此,新时代大学本科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未来“知识分子、文化人”,必须认清国家发展大势、社会发展主流、世界发展走向,跟上时代、引领时代,“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70;必须认清自身所处的历史时段和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和实践者,勇做国家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幸福的助力者、推动者,努力践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自身成长与发展中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稳步实现。唯有如此,新时代大学生才能真正充满正能量、感恩社会、感受美好、志存高远,才能真正客观辩证、理性包容、有敬有畏、有原则、有遵循、有底线,才能真正分辨真假是非、善恶美丑而向美向善、求真务实、砥砺前行,才能真正避免大学读书期间整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收获而虚度大学美好时光、荒废学业上的成长与发展,才能真正避免大学毕业后的所谓迷茫、懊悔、烦躁甚至埋怨、抱怨、仇恨,也才能真正避免沦落为弱智的大小孩、不成熟的成年人、失败的大学求知者。
总之,新时代大学本科生在专业学习上还只是初学者、入门者,其学术研究能力、理论创新能力、科技研发能力才刚刚起步,距离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更高层次人才还有很大差距,还远未能承担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重担,还远未具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时代课题的破解所应具有的素养与能力。因而,新时代大学本科生逻辑生长点必须是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而不能只是为了所谓文凭和就业,更不能是为了大学生活所谓丰富多彩、好玩刺激而整日做一些与学习成长无关的事情,虚度年华。成长与发展不是一时的,而应是一生都在奋力推进的。人类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社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从未间断,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必须是永不止步的。只有不断成长与发展,才能不落后于人、不落后于时代、不落后于世界,才能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的悲惨历史重演。新时代大学生唯有可持续性成长与发展,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社会才有发展,个人也才能真正立于天地之间而为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的世纪、人才的世纪,更是创新的世纪、发展的世纪。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进一步整体提升全民素养与能力和全民教育普及层次与质量,需要培养更多更高层次人才,即世界一流、大师级别的领军型人才,前者是基础,起着基本推动和保障作用,后者是发展,起着核心引领和带动作用,二者是浑然一体、内在统一、互为促进的辩证逻辑关系。新时代大学本科生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基础构成,其首要的根本任务和肩负的责任就是不断推进自身内在思维与时俱进和外在学业可持续,使自己真正跟上时代而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1]70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由大学本科普及教育走向更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用自己实际努力和付出诠释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添砖加瓦,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更具突破性、颠覆性鲜活力量。这是时代对年轻人的期待,更是国家对大学生的厚望。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1]17“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64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依靠力量,肩负着人民重托和时代使命,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人才资源。因此,从世界视野立足党情国情社情,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使学生真正成为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社会性存在,成为具有世界视野和家国情怀又能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高层次人才,这是教育的责任,更是教师的职责。然而,大学生成长成才并非易事,绝非一朝一夕、一句话两句话就能彻底解决的,总是受着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既要有理论的成熟、更要有实践的可行、还要有国家与社会层面的各种保障与规范。因此,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提升背景下,新时代大学本科生可持续成长与发展必须着眼长远、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