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盛楠 宿淑华 陈建军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研讨课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德语为“Seminar”,汉语译为“习明纳”。1737年,Gesner在哥廷根大学创立了哲学研讨课,被认为是西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起源[1]。19 世纪70年代,Henry Adams将研讨课引入哈佛大学,到20世纪,美国著名大学及其研究生院广泛开展研讨课,这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目前,研讨课已成为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与国外相比,我国研讨课的发展较迟滞。在我国,1986年首次明确出现以“讨论”为主题的教学法[3]。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这种教学模式[4]。清华大学在2003年开设了新生研讨课,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也相继开展了试点[5]。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鼓励高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这又进一步促进了研讨课的发展。现如今,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研讨课已受到国内高校的广泛关注和借鉴。
文献阅读是研究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2002年,在钱伟长校长的指导下,上海大学首次将文献阅读研讨课引入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创新型课程[6]。美国温盖特大学药学院在开设药学文献导读课程时,倡导学生科学检索文献,并旨在培养学生提供药物信息并有效传达信息的能力[7]。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大多是“填鸭式教育”,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知识的唯一来源,通过“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至于研究生教育日渐趋于本科化。而文献阅读研讨课可以减少这种趋势的蔓延。文献阅读研讨课的目的在于组织研究生阅读和讨论专业文献,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8]。此外,文献阅读研讨课将文献阅读与专业课的学习相联系,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现状和前沿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以便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本文以特殊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为例,探讨文献阅读研讨课在研究生专业学习中的应用,包括具体的实施方法及其在特殊教育研究生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并强调该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献检索。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十分丰富,进行文献检索并不困难。特殊教育研究生可以从校内图书馆的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其重点在于对关键词的选择,以便在搜索结果中找出与主题最相关的文献。例如,在检索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时,可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进行检索,从查找到的文献里进行筛选,选出自己认为与主题相契合的部分文献。若特殊教育研究生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可进一步缩小检索的范围,比如,要查找培智学校职业教育的课程时,可输入关键词“培智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再进行检索,可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其次,特殊教育研究生也应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期刊,具体包括期刊的等级、类别、重点栏目等。例如,特殊教育专业领域的权威期刊有: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绥化学院学报、现代特教研究、中国聋儿康复等。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可根据文献的来源进行高级检索,以此找出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此外,特殊教育研究生也需要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从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EBSCO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的方法同中文文献相似。
(二)文献阅读。在文献研读过程中,特殊教育研究生需要做一些笔记,为后期讲稿的撰写和PPT的制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阅读文献时,特殊教育研究生需分三步进行,逐层递进,最终完成文献的阅读。
1.略读文献,了解文献的主要框架。例如,标题、摘要、前言、正文、结论等,重点阅读文献的摘要。摘要包含整个文献的核心内容,可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所读文献是否是自己需要的。通过文献的略读,最终筛选出一篇与主题最相关的高水平文章。
2.精读文献,找出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在确定出要阅读的文献后,即开始文献的精读。特殊教育研究生需带着问题去精读文献,找出所读文献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特殊的研究方法、结论、创新点及不足等。
3.在熟读文献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或困惑的方面进行选择性阅读。特殊教育研究生若对文献中某部分感兴趣或者比较困惑,可仔细钻研这部分,且可搜集相关文献对此进行补充和扩展,以便作为今后研究的切入点。
(三)文献汇报。我们把文献汇报分成三个环节,分别是:报告、讨论、点评和总结。
1.报告。报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分小组进行汇报,一组4-5人左右,汇报的主题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材改革相关。特殊教育研究生在各自小组内汇报自己阅读的中文文献,比如刘全礼教授的《关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报告者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感兴趣或困惑的方面向组内同学介绍,并提出自己关于特殊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组内同学在此之前要通读此篇文献。另一种是报告者在所有同学面前汇报,利用PPT课件展示自己所读的英文文献,此种方式主要结合专业课程学习的各个章节进行。比如《特殊儿童认知能力干预研究》主要分为智力障碍、自闭症、听障、视障、脑瘫、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能力干预研究等章节,同学们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阅读相关的英文文献并讲解英文文献中针对各类特殊儿童所用的认知干预的方法,这要求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报告者的讲解。
2.讨论。汇报结束后,其余同学根据报告者讲解的或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提问,每位同学至少提出一个问题,请报告者回答。如果学生仍然不理解所讨论的问题,可以请教师进行解答。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需要参与进去,认真听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以便对讨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指导。
3.点评和总结。在课程的最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汇报及讨论情况给予一定的点评和总结。一是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说明报告者所汇报文献中值得借鉴的观点和特殊的研究方法,指出此文献的创新之处以及由此可能展开的研究切入点,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二是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为此次报告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并补充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
(一)文献阅读研讨课可以帮助特殊教育研究生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特殊教育研究生可以借鉴特教领域的学者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学习文献中提到的新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对未来的研究工作也会有所帮助。
(二)文献阅读研讨课不仅可以锻炼特殊教育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其批判和反思精神。特殊教育研究生一方面需要就所读的文献汇报自己的见解,并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向报告者提出质疑。这不仅能够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其敢于批判的精神。此外,研究生在聆听老师的建议时,可以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继而改进不足,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文献阅读研讨课可以提高特殊教育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特殊教育研究生可根据文献讨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然后参考前人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撰写特殊教育课程论文,研究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论认识,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和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做好充分准备。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导致研究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9]。而文献阅读研讨课则可弥补上述不足,其有利于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益于促进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有助于促进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增长。但由于文献阅读研讨课在国内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规律性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掌握,导致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文献阅读研讨课在特殊教育研究生中的实施情况,建议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特殊教育研究生对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参与程度不高,存在不适应的情况。本科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导致其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的精神。同时,由于首次接触文献阅读研讨课,部分学生在汇报文献时比较紧张,导致汇报效果不好。有些学生甚至按照讲稿或PPT课件朗读,很难有自己的观点。其次,有些文献难以理解,导致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使得课堂讨论易流于形式,讨论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特殊教育研究生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较差。文献阅读研讨课需要研究生阅读大量英文文献,而特殊教育研究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专业词汇比较难,学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查字典,导致阅读速度缓慢;英文文献的语法结构比较严谨,学生在翻译时会出现不通顺的情况;部分学生读完的英文文献很快就会忘记,然后再重新阅读,耽误了学习进度等。由于英文文献的阅读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进度以及质量,所以亟需提升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
(三)教师要重视知识贮备,紧跟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10]。文献阅读研讨课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虽然文献阅读研讨课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选择的文献先行过目,准确理解文献。其次,教师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以便及时对学生的报告做出准确的评价,以提高文献研讨的质量。最后,教师在点评同时需要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和研究的动力。
总而言之,文献阅读是引导研究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研究过渡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文献阅读研讨课仍在不断地探索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文献阅读研讨课在特殊教育研究生专业学习中的应用,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长期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