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陈锐坚
自舒尔曼上世纪80年代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以来,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逐渐转向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研究。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科知识转化不断强化的过程。那么,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科知识转化的?本文将由此入手,探讨教师促进学科知识转化的规律。
除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外,教学经验以及与同事交流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学科知识是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来源。很多学者包括童莉、柳笛、格罗斯曼也都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需要以深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学反思与学科知识是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科知识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舒尔曼在1987年提出“教学推理模式”来促进学科知识转化,这一模式包含理解、转化、教学、评价、反思、新的理解六个阶段循环。
童莉认为,在教学前,促进学科知识的转化需要三个阶段:解释阶段、表征阶段、适应阶段。“上海青浦实验研究所”通过比较一对新手与专家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水平,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学科知识发展需要通过两次转化:第一次转化是教师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可教的知识,而第二次转化是教师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所获得的知识。
不难看出,童莉与上海青浦实验研究所的研究结论是对舒尔曼的“教学推理模式”的进一步拓展。
综上,学科知识的第一次转化就是在教学前,第二次转化是在教学中,在舒尔曼的推理模式中,还有两个重要的阶段就是反思与“新的理解”,而“新的理解”的本质就是学科知识第三次转化的产物。这一转化使教师更加理解学科知识,更加领会如何教,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这就是学科知识的第三次转化。学科知识的第一次转化是教师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可教的知识,第二次转化是教师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所获得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获得较为贫乏的教学知识,而第三次转化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相对完善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知识三次转化如何落实到教学实践?本节主要从两个案例出发,分析教师是如何促进自身的学科知识转化的。
案例1:记录一位新手数学教师A公开课的整个过程,从备课、上课、评课的三个阶段,观察教师如何促进学科知识的三次转化。
1.第一次转化阶段
访谈者:您是如何准备公开课的?
新手A: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第一是研究教材,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主题要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像我这节课的主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我必须要对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它的解法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教给学生,自己研究不透彻,学生就更不容易掌握;第二是设计教法,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方法,要设计问题,然后循序引导;第三是了解学生,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总结。
2.第二次转化阶段
课堂记录片段: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是什么?(2)如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先看PPT,回答以下问题:以下给出的四个式子,它们有什么特征?它们含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多少?
(1)x2>0;(2)-x2-2≤0;(3)x2-5x+6>0;(4)x2-5x<0
学生A:一元二次不等式,未知数最高的次数为二。
老师:那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是怎么样的?
学生A:(1)ax2+bx+c>0;(2)ax2+bx+c<0;(3)ax2+bx+c≥0;(4)ax2+bx+c≤0(a≠0)
老师:ax2+c<0是否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所有学生:a≠0时是一元二次不等式,a=0时不是。
3.第三次转化阶段
专家评课:(1)引入太多,例题有点少,重难点所花的时间比较少;(2)学生回答完之后,没有赞扬和鼓励;(3)前面讲得很好,后面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有点赶;(4)有一个口误,是二次函数,不是一元二次函数。对一位新手教师来说,这节课整体上是非常不错的。
案例2:一位20多年教龄、曾多次获得市级和省级奖励的专家型数学教师,以下记录他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一节公开课。
1.课前准备
访问者:您好,作为一名20年教龄的教师,请问您是如何准备这堂示范课的?
教师:研究教材,设计教法,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对于这个学科主题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但是每次都让我收获很多。第一次上这个学科主题时,我出现了几个专业的错误,而且课堂的把控、重难点的呈现都出现问题,后面随着上课的次数越来越多,以及自己不断的努力,对于这个学科主题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刻理解学科知识是上好课的前提。
2.课堂记录片段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个课题。我们先看PPT,回答以下的三个问题:(1)求一元一次方程2x-6=0的解 (2) 画出一元一次函数y=2x-6的图像(3) 求一元一次不等式2x-6>0的解集
学生A:第一个问题x=3,第二个问题函数的图像是经过一、三、四象限,第三个问题(0,3)
老师:它们三者之间有关系吗?简单来说,我们能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函数图像来求解所对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学生A:可以,这个可以从一次函数的图像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只需要找出图像在x轴上方的x取值范围就行了。
3.专家评课:不愧是有20多年经验的数学教师,重点非常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课堂比较活跃,而且例题的选择也比较好,学生也练得比较多,是一堂高效的课。
从以上两个案例,不难发现,无论新手教师还是专家教师,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转化,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次转化阶段
从访谈中发现,在教学前,促进学科知识转化需要包括四个阶段:理解、适应、表征、反思。
第一阶段是“理解”,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学科知识的转化需以深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都强调学科理解的重要性,专家教师相对于新手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第二个阶段是“适应”,这个阶段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易错点、原有知识经验等等。案例中显示,对于了解学生的爱好与兴趣,新手与专家的差异不是很明显,但是对于学生的易错点,原有的知识经验,专家教师相对新手教师更容易了解。
第三个阶段是“表征”。从案例来看,两位老师都非常重视设计问题,设计表征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学科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中发现,专家教师的语言相对新手教师更加准确、精炼、严谨,这不是新手教师第一次教学就能完成的,是需要新手教师经过多年的历练才会成长的。
第四个阶段是“课前反思”,也是“备课反思”。从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都是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反复地修改和磨合。
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模式,在教学前不断地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转化,但第一次转化是不完全的,教师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任务,或者说是转化为可教的知识,从教师可教的知识到学生有效掌握的知识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2.第二次转化阶段
学科知识转化的第二阶段,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获得学科教学知识。从整个课堂的教学监控来看,无论是突发因素处理还是教学重难点的呈现,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差异性是比较明显的,专家教师的教学监控更加有效,更容易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3.第三次转化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学后的反思对学科知识的第三次转化,这个转化使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更加明白如何引导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能力。第三次转化对丰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极其重要的,但往往会被很多老师忽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教师是以内省反思为主,且反思的时间极短,效果不是很好,从以上的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同事之间的交流使反思更加全面与深入,更容易让教师获得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研究显示,专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明显丰富于新手教师,而且转化能力也明显强于新手教师。新手教师一次教学可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比较匮乏的,转化能力的提升更是比较漫长,新手教师通过学科知识转化的三个阶段,不断地促进自己的学科知识的转化,从新手到熟手,熟手到专家。
结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全面和透彻地理解教材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基础,交流反思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启示:新手教师要注重全面和深入地研究教材,尽可能为自己创造各种机会来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