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明英
(大姚县金碧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云南 大姚 675400)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蚕桑产业在金碧镇发展很快,养蚕户逐年增加,每年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新桑区,新的蚕农。目前为止,全镇共有养蚕户3458户,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发展跟不上生产的发展,随之蚕病发生主要在新桑区,有些蚕农开始养蚕就发生蚕病,一般情况春蚕是不容易发病,可有些蚕农养春蚕就颗粒无收,导致很多桑园管理不施肥、不除草、不剪伐、出现了套种现象,严重影响着蚕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蚕病防控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蚕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有养蚕环境条件、蚕体生理状况、桑叶的质量、品种因素等等。在所有蚕病当中,只有蝇蛆病和部分细菌病害,以及一些非传染性病害,比如农药中毒,烟草中毒轻微者可以采取补救措施,其它蚕病只能预防。
小蚕共育在控制蚕病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共育户都是一些饲养技术过硬,有经验的养蚕农户。新蚕农在这方面做得好,主要是一些老蚕农,认为自己是养蚕方面的老把式、能手、行家,总认为共育户的共育技术不如自己,舍不得出共育费,自育自养,甚至还为一些新蚕农育蚕。由于没有专一的小蚕室,消毒不严,小蚕养了养大蚕,导致蚕室内病原体多,消毒工作只要一马虎,蚕病就大面积爆发,由于小蚕就带病,只要一养蚕,就会有蚕病。
现在金碧镇桑园面积扩大了,养蚕户多了,同时也为一些不法商贩创造了机会,进一些劣质蚕药,扰乱蚕药市场,还广泛宣传所售蚕药好,能增丝又治病、能节约桑叶、对病毒病(脓病)能有效防治、提前上蔟,还有蚕饲料,能代替桑叶。通过调查,多数是一些劣质蚕药,有些对蚕根本没有作用,特别是一些添食药物。消毒药剂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在消毒过程中起不到消毒杀菌防病的作用。还有一些蚕农,在蚕品种方面乱引进一些品种,一些热带种、多化性品种,饲养时间短、抗病性、抗逆性比较差。
一些蚕农在养蚕生产方面舍不得投入,蚕药购买舍不得花钱,买的数量少,使用时间长的蚕具不更换,养蚕数量多,蚕具少,蚕室面积不足,导致饲养密度过大,蚕感病几率大。桑园不施肥,不翻挖,套种现象严重,不注重桑园病虫害防治,搞掠夺式生产,桑叶质量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性减弱,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蚕病发生增多。
消毒工作不严、马虎、粗心,消毒药物配比浓度不够,不注重蚕室周围环境的消毒,病原体大量存在于养蚕环境中。饲养密度大,除沙、提青分批不及时,没有专用的储桑室,增加病原污染桑叶,蚕食下后增加感染几率;蚕室通风排湿不及时,蚕沙长时间堆放在蚕室外,乱抛病蚕、小蚕、弱蚕,有的甚至用来喂家禽;使用过的方格簇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有的蚕农在蚕室附近的死水塘清洗蚕具,使病原又反复传染。
桑园面积扩大了,技术人员不足,专业人员干非专业的事,指导不到位,致使蚕农科技意识低,养蚕技术差,蚕病防控意识得不到提高。
除了蝇蛆病以及一些细菌性病害可用药物防治外,其它蚕病只能消毒防病,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引导蚕农以蚕前、蚕中、蚕后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控措施,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效果,从思想上强化蚕农的养蚕防病意识。
加大对卖假蚕药,劣质蚕药商贩的打击力度,假劣蚕药一经发现,立即销毁,对坑农害农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蚕药蚕具要定点销售;销售人员,店主要有一定资质,有关部门要经常性对农资产品市场进行抽检抽查,杜绝市场上的假蚕药,劣质蚕药扰乱市场。
蚕种要由有资质的企业和单位经营,严禁个人经营蚕种行业。选择适合本地区饲养的蚕品种,蚕种经营单位要推广应用抗病性、抗逆性强的蚕品种。
(1)对老桑区,新桑区配足配强科技人员,政府部门要让科技人员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要对辖区内的蚕农开展好技术培训,重点要培训好蚕病的防控方法及蚕病爆发了应采取的措施,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2)科技人员要进一步引导好、宣传好,促使蚕农正确选用蚕药剂,加大养蚕的投入力度。蚕用药剂一般三大类。第一类是甲醛制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漂白粉、消毒净、消特灵等);第二类是治疗药剂(克菌胶囊、灭蚕蝇);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脱皮激素)。
要求所有的蚕农实行100%共育。指导好共育户的育蚕技术,禁止共育户和其它蚕农通过非法渠道引进未经检疫注册的蚕品种。经营蚕种的单位只能向技术人员发放蚕种,不得直接向蚕农发放蚕种。
总之,蚕病是可以预防的,可以控制的,蚕农应该把蚕病防控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养蚕防病的重要性,业务部门科技人员应加大对蚕农的宣传力度、培训力度、指导力度,让蚕农掌握新的养蚕技术,认识蚕病防治的重要性及防治措施,蚕病控制住了,蚕业生产才能得到巩固和稳步发展,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提高,产业效益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