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爽,崔照笛
(石家庄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卓越教师是一种智慧型教师,他们对教育事业拥有超级坚定的理想信念、满腔的热忱、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即符合习主席所言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当前背景下,卓越教师培养并非仅是大学之功,乃大学、中小学和地方政府协同努力的结果。大学—政府—中小学(U-G-S)协同培养卓越教师机制彰显开放式教师教育办学体系的要求,也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潮流和趋势。然而,现实中,在我国一些区域,该机制的运行和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通过研究近几年某市小学教师招聘公告,结合多年高校工作和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一线中小学联系经历,反思该机制运行存在如下问题:
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机制是大力提升教师质量的有力之举,按常理,三方应当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沟通与协调,然而,现实中,在大学方面,教务处、学生处多发挥全校教师培养的领导和监督职能,与政府、中小学的沟通则多由相关学院进行,具体的联系时间、人员、内容、效果等会产生很大差异。政府部门多为基教处(科),他们也相对较少关注更加具体的合作培养事宜。而中小学校作为教师人才使用的主体,却只是负责提交用人计划申请,然后等待人员划拨。因为教师招聘多为地方人社局、教育局负责,他们既无人事权,更缺乏主动权和话语权。由此可见,大学、政府、中小学三方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培养与沟通,对教师人才需求数量、培养过程、培养活动、培养质量等关注和参与较少,也良莠不齐,难以实现三方机构信息的有效对接。现实中,由于沟通不畅或认识难以达成共识而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和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无法应聘小学教师的情况屡见不鲜。以2017年某市几个主要地区的教师招聘为例:除了教师资格证的要求和学历要求外,这些地区教师招聘公告中均明确标明“所学专业与报考岗位一致”。按理说,小学教育专业和教育学本科专业报考小学教师岗位应该最合适不过了,但应聘者报名后却被告知所学专业与报考岗位不一致,审核通不过!这两个专业与招聘小学数学、语文等岗位无法直接对应,所以不合格!小学语文必须对应汉语言文学,数学必须对应数学专业!众多该专业毕业生遭受了求职的巨大重创!可喜的是,2018年该市一些地区的招聘条件发生了变化,允许教育学类专业报考,或者报考岗位应与教师资格证任教学科一致。这给很多教育学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希望。
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卓越教师的教师即教师教育者质量是师范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保障。他们应当既包含大学的理论导师,也包含一线的实践导师①这里的一线时间导师含具有丰富教研或经验的教研员、教育管理者等。,双导师各自发挥理论与实践优势,合作致力于卓越教师的成长。但在现实中,“双导师制”、双师型教师教育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并未形成制度,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同联动的师资共同体。很多大学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对中小学教材、课标、学生等了解有限,易形成“纸上谈兵”。一些中小学一线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易形成“经验总结”,难以升至理论高度。由此,容易导致卓越教师培养的认识偏差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师范生到一线中小学岗位实习容易产生“认识冲击”,不知所措。伴随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启动,该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虽设有见习,但多为观摩教学和管理,且常常集中为两个礼拜,因时间较短,实践机会和场地不多,学生对中小学了解仍十分有限,无法全方位、投入式地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而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设计、课堂调控、学生管理、教学反思、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只有在中小学场域才能形成和提高。以某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为例。学生虽然进行过1-2次见习,但到了大三下学期,到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时依然会感到紧张焦虑、束手无措、实践能力欠缺,只好在实践中去摸索提高。师范生的见习和实习成效如何多是大学和中小学的事情,缺少政府的监督和评价。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在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师范生至关重要的从教技能的培养方面缺乏时间、空间、监督和评价等方面的深入联结,未能最大限度确保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当下,很多地区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更多表现为一种松散的、形式上的联结,尚未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分别要履行的职责,开展的活动形式、内容,合作达到的标准等都尚待明确规定,更缺少对协同培养过程和结果的详细记录、跟踪和调查、反馈。三方对于教师人才的培养质量、行动缺少互通和共识。加之教师招聘“逢进必考”,而负责招聘的是人社部门、第三方人力公司等,作为实际用人单位的中小学则基本上无权参与其中,只能坐等上方派遣新老师,导致他们对招聘到的新老师无法知人善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卓越教师什么样?如何培养?如何更快地培养卓越教师?对待这些问题,大学、政府、中小学没有作为一个共同体或者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未能达成对真正卓越教师的理性认识共识,更无从谈起高效的实践行动。卓越教师是地方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保障,是教育信念最坚定、师德崇高、学识丰富、仁心宽厚的教育素养颇高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引领和决定着地方与国家、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曾经大学被称为“美丽的象牙塔”,高高立足“神坛”。如今,大学有时依然尚未走下“神坛”,表现为理论教学突出,实践关注不足,对一线了解不够,中小学实战经验匮乏,缺少接地气的“地接式”卓越教师培养服务。很多大学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前往中小学听课、研讨,共同切磋教学技艺,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匮乏,致使大学教师对卓越教师在实践方面的影响有限。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中更多发挥顶层设计引导者、政策经费保障者、促进者、服务者、评价者等职能。然而现实中,很多部门工作行政命令多、重复工作多、简单突击式工作多,对于卓越教师培养数量、质量、标准、政府与社会性需求等信息发布有限,真正着眼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推动性举措有待增加,求真务实的调研、商讨不多,服务性职能发挥不足。
受制于既定的一些制度规范和约束,中小学作为教师的直接用人单位,在主动选人、育人方面意识有待提高,在如何选拔和培养更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师方面尚待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师范生和卓越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实践引领积极性、创新性、发展性尚待提升,要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搭建平台,为促进教师向卓越方向成长助力。
卓越教师的成长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必须从教师职业选择、教师培养、职后发展的一体化视角出发,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要打破过去相互隔离、各自为政的局面,树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互惠共赢、协同联动”的观念。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地方教育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履行监管和保障职责,中小学发挥用人主体作用,三方协同联动,人才互通、资源共享,确保为地方教育良性、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卓越教师成长涉及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与发展各个阶段,每一阶段培养情况都错综复杂,需要大学、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不断沟通信息、共享资源、调整计划等,急需打破过去教师培养缺少有效沟通的局面,亟待成立“卓越教师培育团队”①美国又称“卓越教师培养委员会”“卓越教师教育咨询委员会”“卓越教师教育执行董事会”“专业教师教育团队”“教师教育合作伙伴团队”等。参见付淑琼《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3页。,一个由三方组成的富有成效的协同培养协调机构,负责结合地方教师人才需求计划,制定卓越教师的协同培养方案,关注培养过程,优化培养结果,注重标准与评价反馈,加强资源整合等任务。
改变过去松散的师资构成,在省级、市级教育师资培养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之下,发挥“卓越教师培育团队”的领导力,倡导以大学为主体,协商组建由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组成的师资共同体,遴选最优秀、对教师培养充满激情与力量、满足师资培养课程所需的各方师资作为师资共同体成员,明确共同体的职能、成员的职责,建立完善的工作和评价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合作研讨,也可与高校的“双导师制”等有机结合,使协同培养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更加有效发挥中小学作为大学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基地的作用,除了正常的师资培养研讨与合作,还要开展实践研究,不断创新实践研究成果,进而为卓越教师培养提供最有力的智力支持。
必要的监督和反馈将大大有利于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借助“卓越教师培育团队”的统筹协调作用,要求各方及时监控记录协同培养过程,追踪和反馈培养结果,确保为三方提供最真实的反馈数据,定期对培养数据进行汇总和研判,促进高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改革、开阔研究视域;帮助政府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规模;促进中小学选聘适合的教师人才,并提供卓越教师快速成长的场域、机会及帮助。同时,倡导建立卓越教师电子成长档案,卓越教师培养对象从入学伊始便记录电子成长历程,详细留存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实践体验、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参加各类比赛、学术活动的文字、图片、影像等信息,便于记录、分析他们的成长历程表现。此外,政府发挥监督者职能,随机抽样调查师范生发展、大学和中小学指导工作情况并及时反馈沟通,促进大学和中小学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好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中小学作为教师人才的检验场,积极发挥实践检验、优质指导、问题反馈作用,依据用人情况,为政府和高校不断提出培养建议,搭建卓越教师成长的广阔平台。
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完善更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支持,包含政策保障、经费支持、奖励机制、加强宣传、浓厚氛围等。政策保障方面,呼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师资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鼓励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依据各自实力、传统和特色进行分层次培养。以河北省为例,省部共建的河北大学可更加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等培养,省属河北师范大学致力于研究生层次(硕士阶段或博士阶段)中学师资的培养。而市属本、专科院校聚焦本、专科阶段的小学、学前师资培养。在此,尤其呼吁各级政府要给予市属师范院校政策、经费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因为他们缺少省属院校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广阔的平台、更优秀的师资、更充足的资金,却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着千千万重要的师资,如果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待遇等得不到有效改善,何谈培养更多卓越教师?当然,也建议这些学校本身继续发扬师范学校传统,擦亮师范底色,勇于探索,求实创新,自我提升,推动学校内涵式超常发展。此外,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监督评价与奖励机制,借助第三方教师协同培养评价结果,树立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典型,并给予表彰奖励,在更大范围推广典型经验。
此外,加强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宣传,营造协同培养浓厚氛围也是必要之举。“教师教育协同办,办好教育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明确了“九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关于如何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习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五大方面实践路径,其中包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还提到,“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办好教师教育,更需要全社会各方联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已明确,要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落地,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更是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新使命,未来五年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的努力方向,并尤其明确了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要求。[3]
卓越教师协同培养,需要从源头与管理上厘清关系,明确责任,真正合作,不断完善合作机制。相信在大学、政府、中小学校的积极努力之下,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忠诚祖国教育事业的卓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