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自然描写中的生命美学趣味

2019-02-21 03:32程娟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杨万里万物生命

章 辉,程娟娟

(1.西南医科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华南师范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1]从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之自然景物描写中,此点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笔者曾指出,古代诗人的生命美学意识,在唐代以杜甫为典型代表.而杨万里在继承杜甫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创新.在二人的作品中,如果说杜甫展示的主要是对万物生命之“爱”,则杨万里所呈现的主要是自然生命之“趣”.它具体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人化自然之趣;物物互动之趣;物我交际之趣.这种趣,有别于宋代美学的“禅趣”和“理趣”,而是一种基于生命意识的“生趣”和“兴趣”.它体现了一种物我平等思维方式下的新型审美关系,代表了“宋调”美学的某种新貌,对于传统审美观念的二元对立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解构.

1 杨万里自然描写中的人化自然之趣

潘知常教授指出,传统审美观念具有一种机械的二元对立模式,其特点之一就是“只能着眼于对象的静态内容的考察.……它首先推出一个至高无上的思维结构——‘我思’和‘我思’的对象,因此也就相应地把混沌不分的世界割裂称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从而把混沌的世界理性地剥离开来,建构为主体与客体……继而,要保证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就必须把主体‘看做’一种现成的、内在的认识者,把客体‘看做’现成的、外在的被认识者”.[2]

而在杨万里这里,他绝不充当什么“主体”或“认识者”,自然万物也并非其认识的客体对象,而是一个个和他一样平等的生命体.在打破了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后,“杨万里咏物诗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自然物象是其诗中的真正主体.”[3]正因如此,在杨万里的视野中,自然万物不再是静止、被动的客体,而是活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人翁,具有同人类一样的心态、举止和动作.例如,杨万里觉得花草树木有和人一样的举止和情绪:“草争人迹微疏处,荷怯秋风欲动时.”(《新凉感兴》)“两岸芙蓉雨洗妆,愁将红泪照银塘.抬头不起珠玑重,柳外西风特地狂.”(《入北昭庆寺》)“晚花特地敛新妆,莫道无情总不妨.中有黄金莲子盏,被人瞥见即深藏.”(《瓶中红白二莲》)“两边岸柳都奔走,不及追船各自回.”(《过洛社望南湖暮景》三首其三)他发现水仙花能和人一样游戏、舞蹈、睡眠,而海棠可以像人一样失眠:“偶趁月明波上戏,一身冰雪舞春风.”(《水仙花》四首其一)“水仙怯暖爱清寒,两日微暄懒欲眠.”(《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三首其一)“杜宇催归波正绿,海棠不睡烛斜红.”(《寄谢蜀帅表起岩尚书阁学寄赠药物》二首其一)他认为梅花齐放是花儿共同商量的结果:“春回十日梅初觉,一夜商量一并开.”(《正月三日骤暖多稼亭前梅花盛开》四首其一)可以说,这反映了杨万里的未泯童心和诗人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万物都有着广泛的尊重与仁爱.

而在自然物中,杨万里尤其偏爱柳树,常将其视为既爱美喜妆,能歌善舞,又温柔多情,殷勤待人的女子:“柳下湖光净一天,湖边垂柳起三眠.小蛮自倚腰支袅,照镜梳头晓月前.”(《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 ·柳堤》)“偏得春怜是柳条,腰支别作一般娇.微风不动渠犹舞,刚道东风转舞腰.”(《清晓出郭迓客七里庄》二首其二)“两日山寻尽野花,今晨水眺如桑麻.春风娇得千垂柳,恰限身才个个斜.”(《过杨二渡》三首其二)“柳见风时舞便轻,解将衮遍趁莺声.道他夸逞腰肢著,风罢元来倦不胜.”(《过杨二渡》三首其三)“金麦褰惟银蒜钩,水光殿后月华楼.莺歌花笑柳起舞,何处人间更有愁.”(《题吴梦与古乐府》)“船从咏泽过孤山,径度琉璃一簟间.隔岸多情杨柳树,向人招唤俯烟鬟.”(《赵逵明大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其三)

甚而,杨万里笔下的无机物和纯自然现象(星月、云雨、山水、小洲等),也可以有人的情感和灵性,和人一样的行动和姿态:“大星跳下银盆底,翻动琉璃一镜天.”(《入郡城,泊文家宅子,夜热不寐》)“云头造次便能开,雨脚商量半欲来.”(《旱后喜雨》四首其一)“素娥西征未归去,簸弄银盘浣风露.”(《羲娥谣》)“云山奔走无停住,岸树欹斜不要扶.”(《舟过兰溪》)“日影穿波跳碎银,波光弄日走寒星.”(《晚日》二首其一)“江水西来,渺然若从天流出,至是分为两,中跃出一洲,如横绿琴……”(《无尽藏记》)“绿杨拂水,桃杏夹岸.澄江漫流,不急不徐.”(《远明楼记》)此外,杨万里甚至赋予它们人类的某种典型性格、气质.例如,他有时觉得云、月和俗人一样汲汲于功利:“闲看月走仍云走,知是云忙复月忙.”(《霜夜望月》)有时又称赞山峦和隐士一样清高自持:“好山如隐士,避世不自露.”(《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其九)

在杨万里的这种人化自然之世界里,便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情趣.在他的理解下,似乎自然物的一些行为举动是悄悄发生,不愿为他人、他物所知的,故而他常用一个“偷”字来表现此类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先看他对植物的描写:“旋偷金掌露,浅染玉罗裳.”(《和张功父送黄蔷薇并酒之韵》)“秋声偷入翠琅玕,叶叶竿竿玉韵寒.”(《省宿题天官厅后竹林》)“额间拂杀御袍黄,衣上偷将月秭香.”(《水仙花》四首其二)“雪径偷开浅碧花,永根乱吐小红芽.”(《三花斛三首 ·兰花》)“偷吃瑶台青女粉,都生琼发与银须.”(《霜草》)“贪看波日弄船窗,奇观人间不作双.忽被竹阴偷卷去,只余一面拨醅釭.”(《晚日》二首其二)“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秋山》)再看他对动物的描写:“至后寒梅未苦繁,腊前暖蝶已偷还.”(《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其一)“惟余桃李未着花,便恐蛰虫偷出窖.”(《次主簿雪韵》)“承露丝囊世无样,蜘蛛偷得挂篱间.”(《晨炊熊家庄》)甚至还有对无生命物的描绘:“莫言日脚无行迹,偷转零分破寸中.”(《小憩揭家冈,谛观桐阴》)

从杨万里的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然万物有自己的生活,是自我主宰的,人类只能去平等地亲近、感受它们而不能高高在上、保持一定距离地“凝视”它们.这便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对山水自然“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般的主/客静态式观照,使咏物诗充满生命的气息.

2 杨万里自然描写中的物物互动之趣

杨万里眼中的自然万物不是彼此孤立、隔绝的,而是相互之间频繁产生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生命交流与互动,这才真正让我们领会到一个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一气贯通、充满美感和生趣的自然世界:“菊黄霜换紫,树碧露揉红.”(《观化》)“路是山腰带,苔为石面花.”(《猎桥午憩坐睡》)“一迳如蛇三百曲,绕尽山腹到山头.”(《游蒲涧呈周师蔡漕张舶》)“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挼霜水染红衣.”(《霜晓》)“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舟过谢潭》)“万松不掩一枫丹,烟怕山狂约住山.”(《晚望》二首其二)“东风未得颠如许,定被春光引得颠.”(《又和风雨》二首其一)“殷勤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折一枝.”(《蜡梅》)“春染万花知了未,云偷千嶂忽何之.”(《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其二)“宿云准拟偷将去,晓日殷勤唤出来.”(《小箬岭望见灵山》)“春暖溪暄出小鱼,沉浮上下巧相娱.”(《壬戌人日南溪暮景》)“天孙懒困地云机,却倩月姊看残丝.玉兔偷将乞风伯,和机失却天未知.风伯得丝那解织,未尝躬桑那解惜.”(《天丝行》)

在万物之间的交流互动中,杨万里觉察出类似人间的互相关爱,体验到一种温馨之美:“风急星明灭,云行月送迎.”(《月台夜坐》二首其一)“湖水吞天去,湖风送浪还.”(《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 ·小轴洞庭波涨》)“屋疏茅送月,壁密荻分霜.”(《至日宿蓝坑小民居,竹柱荻壁,壁皆不土》)“憎柳媚绿暗,伴梅耿黄昏.”(《和周元吉左司东省培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池》)“城外诸峰迎落照,松根细草总斜明.”(《南海集雨霁登连天观》)这些诗句给人以这样的启迪:连自然万物互相都怀有美好的感情,那么人类之间呢?无疑更应当互相关注体贴、属意存眷.

正如人类世界的复杂一样,杨万里的生命美学视界中,物物之间不但有“爱”的正能量情感,也存在“妒”的负面情绪:“似妒梅花早,同时斗雪肤.”(《汤田早行,见李花甚盛》二首其二)“争高一尖喜,妒逸众青追.”(《横山》)“挽住落英供细舞,东风犹自妒游丝.”(《清明日雨雪,来早晴霁》二首其一)“却悔香成太清绝,龙涎生妒木犀憎.”(《和仲良分送柚花沉》)“春早横招桃李妒,岁寒不受雪霜侵.”(《山茶》)“謪仙携妓戏人寰,也被千花妒玉颜.”(《登牛者蛾眉亭》二首其一)“雪花旋落旋成融,横作清霜阵阵风.一夜急吹君会否?妒他残叶恋丹枫.”(《醉眠夜闻霜风甚紧,起坐达旦》二首其二)而恰恰正是这种拟人化的理解,使得杨万里的诗作更加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李泽厚指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产生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是人的觉醒.”[4]89这是一种人类对自我生命的自觉,但对万物生命的自觉却迟迟没有到来.魏晋以来的山水诗人一直缺乏自然界的生命意识,故而笔下的自然景物多静止僵死,更无法体现万物之间的交流互动.唐代杜甫“不但心系人类生活境遇,也对自然物的生命予以眷注.”[5]不过,即使以生命美学意蕴闻名的杜甫,其诗歌在物物互动之趣这一层面仍付之阙如.哲学领域的“普遍联系”观点早就告诉我们: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而杨万里在自然描写中的物物互动之趣,无疑是对生命的普遍联系这一方面的重要的补充.故而,正如有学者所言:“杨万里的咏物诗……以其自在和独特显示着自身的价值,即使杜甫的创作也不能完全遮掩住它的亮色.”[3]

3 杨万里自然描写中的物我交际之趣

杨万里眼中的自然万物,不但有着与他物之间的互动,还常常与人发生交际.例如:“鹿葱引道心犹卷,杨柳应门手对招”(《上已寒食同日后圃行散》),“岸柳垂头向人揖,一时唤入诚斋集”(《晓经潘葑》),“山入春来肥更秀,向人依旧耸寒肩”(《小舟晚兴》),“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江北》其二)如此等等.不过,在杨万里的诗情与童心里,自然景物主要不是为了同他人交际,而是专门为了和诗人自己.

在杨万里看来,自然景物的所作所为,常常是主动、刻意地为了诗人而发:“提壶劝我饮,杜鹃劝我归.”(《明发白沙滩闻布榖有感》)“吟虫将落叶,为我拍还歌.”(《雨夜》)“竹烟为我喜,波月为我妍.”(《谢苏州史君张子仪尚书赠衣服送酒钱》)“秋雨亦嫌秋热在,打荷飘竹为人来.”(《还家秋夕饮中喜雨》)“帘影窥池到藕根,水光为我弄朝暾.”(《晓坐荷桥》四首其四)“竹叶劝人行乐事,榴花为我遣春寒.”(《驾幸聚景晚归有旨,次日歇泊》)“九州四海几人看?作意独来寻老夫.”(《初秋玩月》)甚至于,自然景物知道他的作息规律和生活节奏,不时催唤他,提醒他该做什么:“烟钟能底急,催我入城闽.”(《辛丑正月二十五日游蒲涧晚归》)“偶到溪头晴唤出,未穷山顶雨催归.”(《饭罢散策遇细雨》二首其一)“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其二)“山云管得侬愁雨,强做催诗数点声.”(《过长峰迳遇雨,遣闷十绝句》其二)“片云出岫元无事,催我诗成翻手皈.”(《和徐盈赠诗》)

杨万里是位旅行家.旅途中,自然景物之于杨万里的到来,与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动完全相同.来时相迎,甚至争先恐后:“远山争出,平野自献.”(《远明楼记》)“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方虚日斜再行宿乌山》二首其二)“隔岸山迎我,沿江柳拜人.”(《过横山塔下》)“劣到翟园风便止,猿鹤前导花迎门.”(《初三日游翟园》)“大塘六峰争出迎,水精笔架琉璃屏.”(《过乌沙望大塘石峰》)“皈近溪桥东复东,蓼花迎路舞西风.”(《晚皈再度西桥》四首其一)在时陪伴,无论坐卧醉醒:“我行山欣随,我住山乐伴.”(《轿中看山》)“落月能相伴,疏钟似见招.”(《五更入宣城,诣天庆观朝谒》)“多情横翠亭前玉,伴我同行两日中.”(《初四日晨炊横翠亭》)“花伴吟哦柳伴行,生憎庭外晚衙声.”(《看小舟除萍》二首其一)“西畔大星如玉李,伴人不睡向人明.”(《九月一日夜宿盈川市》)“道是疏花不解语,伴人醒醉伴人狂.”(《克信弟坐上赋梅花》二首其二)走时相送,可谓殷勤备至:“山北溪声一路迎,山南溪响送人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二)“五月炎天十月寒,东亭迎客西亭送.”(《明发荆溪馆下》)“三日横山反覆看,殷懃送我惠山前.”(《出惠山遥望横山》)“我行莫笑无驺从,自有西山管送迎.”(《归自豫章,复过西山》)

杨万里认为,自然景物之所以迎他、送他,乃是因其像人一样知他、解他:“稻花知我出,喷雪待相迎.”(《行部有日喜雨》)“两岸山林总解行,一层送了一层迎.”(《过望亭》六首其四)故而,对于万物的钟情、殷勤,杨万里总是心怀感恩,乃至惭愧不堪:“最感横山山上塔,迎人东去送人西.”(《过横山塔下》)“多情东林塔,寸步不相离.后送欣已远,前迎复在兹.”(《宿湖甫山》)“惭愧多情合皂山,去年迎我上西船.今来送我还东去,四日相随到进贤.”(《南望合皂山》)“白云飞处忽心动,不堪折柳还相送.”(《已亥正月二日送李伯和提干归豫章》)

有趣的是,自然景物不但迎来送往诗人,还时常如至亲至友,对他苦苦留恋,不欲让其归去:“溪水留我住,溪月愁我皈.”(《六月十六日夜南溪望月》)“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桥剪荷花两段开,荷花留我不容回.”(《荷桥暮坐》三首其一)“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泊平江百花洲》)“一片落来能恋我,叶梢阁住不教飞.”(《初夏即事十二解》其五)“三峰从何来,骏奔若鸣驺.当户不忍去,裴回为人留.”(《正月三日宿范氏庄四首》)为了留住诗人,山水、花木有时会故意使出手段,增加诗人行旅的难度,以便多留他些分秒:“霄水相留别无计,却将溪曲暗添程.”(《霄溪》)“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过招贤渡》)“峡中出了又逢滩,破浪牵船分外难.只是峡山临欲别,此滩留我再看山.”(《出真阳峡》十首其四)

有时,自然景物对他也似乎会有不良情绪,会嫉妒他的适意生活:“槁苗似妒诗人懒,作意催成祷两章.”(《夜同文远祷雨老冈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小雨》)“雨里船中只好眠,不堪景物妒人闲.”(《舟中雨望》二首其一)“明发望远山,一一粲可数.幽人萌望心,便被山灵妒.”(《初晓明朗,忽然雾起,已而日出,光景奇怪》)“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小雨》)不仅如此,花鸟鱼虫还会对他恶作剧,故意恼他,欺他,扰他,吵他:“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钓雪舟倦睡》)“小蜂得计欺侬睡,偷饮晴窗砚滴干.”(《南溪山居秋日睡起》)“夹径花枝欺我老,竞将红露洒乌巾.”(《晓寄芙蓉径》二首其一)“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之一)“城边老柳也欺我,春里满头依旧青.”(《理鬊》)“初爱遥山献画图,忽然卷去淡如无.莫欺老眼犹明在,和雾和烟数得渠.”(《舟过安仁》五首其二)“几多好句争枝我,柳夺花偷底处寻.”(《发银树林》)“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寒雀》)“秋蝇知我政哦诗,得得缘眉复入髭.欲打群飞还歇去,风光乞与几多时.”(《秋蝇》)这种似贬实褒,似恶实爱的反语,使他的创作更加充满情趣.

事实上,诗人也已经把花鸟蜂蝶、山水当作自己的朋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意识到它们作为鲜活生命的存在:“老子侵星起,蜂儿先我忙.”(《二月十四日晓起看海棠》八首其七)“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午憩筠庵》)“鸟语蜂喧蝶亦忙,争传天诏诏花王.”(《米囊花》二首其二)“岭北泉流分外忙,一声一滴断人肠.”(《憩分水岭望乡》二首其二)在诗人的行踪里,到处充满与树木花草、白云清风交往的踪迹:“秋霜春雨自四时,老夫问柳柳不知.”(《岸柳》)“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檄风伯》)“急呼清风与白云,送我更往会列真.”(《岁之二日欲游翟园以寒风而止》)“行从江北别梅兄,归到江南见竹君.”(《过京口以南见竹林》)诗人还不时主动向自然景物主动示好:“请山略退步,容我与对面.……有酒唤山饮,有蔌分山馔.”(《轿中看山》)“千峰为我旋生妍,我为千峰一洒然.”(《晨炊白昇山》)“三峰从何来,骏奔若鸣驺.……对之成四友,呼酒与献酬.”(《正月三日宿范氏庄》四首其一)最有趣的是,诗人甚至会去介入它们的生活状态:“东生定西归,月岂不识路?何须债长庚,夜夜引行步?星住月不行,星行月不住.无人问阿娣,此事竟谁主?不知听金蟆,无乃由玉兔.来夜偷此星,看日归何处.”(《露坐戏嘲星月》)

杨万里自然描写中的物我交际,呈现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之间的互动与游戏,人类的生活与自然万物的生活在这里合而为一.这看似一种童趣,实则高于童趣,因为只有抛弃成人的理性思维和日常逻辑,全身心地投入自然万物之中,才可能诞生这种审美性的而非功利性的关系.杨万里的成功,归功于他那诗人的一颗赤子之心.

4 杨万里之趣味的实质、成因和意义

杨万里的自然描写中充满了趣味,让人不时粲然一笑,这已经成为他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古代评论家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呜呼,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吕留良、吴自牧等《宋诗钞》)那么,而杨万里作品之趣味的实质、成因和意义何在?

当我们走向“崛起的美学新学派”——生命美学——的路径去审视杨万里的诗歌时,便不难发现,杨万里作品之趣味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美学之趣.这种“趣”,有别于宋代美学的“禅趣”和“理趣”,而是一种基于生命意识的“生趣”和“兴趣”.

杨万里在这方面的特点,应当说是继承了杜甫的生命美学思维.他曾自称熟读杜诗到了“一卷杜诗揉欲烂”(《与长孺共读杜诗》)的程度,并且在作诗时“觅句深参少陵髓.”(《和九叔知县昨游长句》)明代胡应麟也指出:“(宋之)学杜者,王介甫、苏子美、黄鲁直、陈无己、陈去非、杨廷秀”(.《诗薮·外编》卷五)亲近自然,发现其生命之美,乃至与自然物产生交流、互动是杜诗的显著特征之一.在这一点上,杨万里和杜甫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春回十日梅初觉,一夜商量一并开”一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

此外,宋代的理学背景与杨万里的“生趣”和“兴趣”之形成也不能说是没有关系的.宋代程朱理学大盛,杨万里本人也懂理学.二程具有一定程度的生命哲学思想,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先生语二上》,《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同上)等等名言,即主张视人类生命与万物生命为一体.周敦颐、邵雍、张载等理学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此类思想.对此,杨万里不可能不受到一定影响.

在唐宋生命哲学、生命美学思想的大背景下,杨万里自陈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焉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之谓兴.”(《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这也正如某学者所说的:“他不说是自己要观照、欣赏自然,而说是自然景物来撩拨自己 .逗引自己去注意它、欣赏它.”[6]而只有视万物为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体,才能感受、体验到万物对他的“触”.杨万里又把这种“触”称之为“兴”,可以说,它和同时代的严羽所提倡的“兴趣说”是完全吻合的.

应当说,杨万里学习杜甫而又在某些方面上超过了杜甫.其一,“杨万里特别倾心于体悟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的运动精神,活泼泼的生命形态.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于是转化为‘诚斋体’诗中跳脱灵动的审美意象.”[7]应当说,杜甫诗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尚没有杨万里笔下如此的集中和强烈.其二,对于万物生命,如果说杜甫展示的主要是“爱”,则杨万里所呈现的主要是“趣”.杜诗不但亲近、欣赏自然物的蓬勃生命,更关注、同情它们的生命危机,展示了其高贵的悲悯之心.这与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和他自身日益贫病的际遇是存在一定联系的.而杨万里所处的时代,是所谓的南宋中兴时期,他本人的生活状态也比较优裕.因此,他的诗往往轻松愉快,趣味较多.这种“趣”,乃是一种“生趣”,即基于生命美学视角而产生的一种趣味.由于他将万物皆视为有生命的活泼个体,物物之间产生互动,物我之间与其产生互动与交流,故而其诗中生机盎然,生趣活泼.

杨万里富于生命美学趣味的自然描写在文学史上的创新意义在于:诗人调整了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将自然万物视为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从而在诗文中呈现物物互动和物我交往.这是一种去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使诗人摆脱了千百年来的困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然山水深层次的美 .”[8]也因此,“他纠正了江西诗派学杜的不足,把原来的‘死法’转向‘活法.’”[9]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它代表了“宋调”美学的某种新貌:“从审美趣味来看,他不是追求那种情韵,而是追求一种趣味.……从情韵到趣味,是唐宋诗审美趣味上的区别.”[10]

当代理论认为,美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和世界之间动态的审美关系.而杨万里的诗作恰恰体现了一种物我平等思维下的新型审美关系,给我们以深刻启发.在杨万里的诗歌世界里,人与自然已经不再是认识主体/客体的关系或审美主体/客体的关系,而是实现了从对象性关系到情感性关系的飞跃.即是说,审美绝非面对自然物体时的冷静的理性观照与智力思考,而是融入自然生命后的情感体验之动态过程.作为结果,一种巨大的精神自由由此获得,人的思维、视野、心胸、情怀变得宏大、开阔、丰富、美好.这种诗意的精神自由,无疑正是审美的本质所在.

猜你喜欢
杨万里万物生命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杨万里诗一首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