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晏红
高职院校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强晏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高职院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经济社会、学生个人与学校教育共同的需求。通过阐述高职院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分析当前高职个性化教育发展社会认知理念、生源多元化、教育教学思维和双师师资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从教学体系与知识结构的构建、教学模式变革、双师型教学导师制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路径。
个性化;翻转课堂;教学导师;实践教学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技术引领科技的迅猛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用,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当前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理念上加快更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提高育人质量,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化与精准化,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培养个性化的职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职责与价值所在。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经济社会、学生个人与学校教育共同的需求。
个性通常是指个体独有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指人的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区别于他人的差异性表现。个性化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特殊性,采用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确认发展方向,发挥特长,促进全面成长。高职院校个性化育人模式,紧密结合个性化教育和高职院校的特征,是以培养个性化职业人才为目的,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促成学生个性特质与职业特性和谐结合的育人模式。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呈现出以创新型人才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载体的特征,对人的个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4.0主要理念就是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势必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与服务人才[1]。因此,加强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促进个体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成为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选择,开展高职院校个性化育人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符合经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面临国际分工格局在不断调整的外部环境,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向好趋势明显。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90后”和“00后”的高职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有着鲜明的特点:思维独立自信,以自我为中心;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价值观更务实;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不断追求时尚等。因此,当代高职学生有着更为强烈的独立思维、个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展示和发展自我个性是其认知社会的价值尺度和发展动力。因此开展高职院校个性化育人模式的理论实践研究是高职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传统的高职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应有的关注,总是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流水线操作工。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结构性矛盾,简而言之,高职学生找不到好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已经难以满足企业与时代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个性化育人是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的重要指示,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显示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与理念,为我们职业院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方向性引导。因此,开展高职院校个性化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符合时代、学生与学校发展的需要,也将不断丰富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2018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63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 418所,普通本专科招生790.99万人,其中专科层次368.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已经接近本科教育规模,国家也密集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教育质量、学校特色、社会成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个性化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为类型教育,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声誉不高,受传统学历层次等级偏见的影响,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本科院校,用人单位、家长包括高职生自己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低层次,仍然还是属于最后的选择。传统人才观是培养精英型的高层次人才,社会普遍重视学历学位的价值导向一直是主要影响因素,而高职自身的办学特色也是客观原因。在办学机制上,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高度趋同,很多学校特色不鲜明,发展参差不齐,个性化教育更是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缺少畅通的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对于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影响巨大。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历经多次改革创新,发展迅速,已经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两者的人才培养定位截然不同,但事实上大多数课程内容高度趋同,教育教学方式与本科教学也大多趋同。企业最注重的是学生的素质,其次是能力。但是,现状反映出高职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培育不力与对市场需求不符。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虽有创新,但教学内容大部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真正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校因客观实训条件限制,理论授课占比较大,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教学成效甚微。
双师型师资不足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高职院校对优秀的、紧缺的专业教师的吸引力不足。教师主要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教学,缺少持续性的深入培训,知识和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致力于引进“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大量需要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很多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去企业工作,企业待遇丰厚,这是高职院校的工资待遇难以比拟和超越的,因此,很多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作人员不愿意去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导致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较少,师资力量薄弱。职称晋升方面,也基本上采用高校本科的评价体系,在学术型与技能型之间的业绩标准还没有真正落实,高职师资建设亟待转型升级。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程加快,录取方式、扩招政策等使得我国高职学生的来源更为多元化,导致高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目前高职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六个方面:高中提前单招、中职对口单招、普通高考、高考注册入学、五年一贯制以及社会注册入学。此外还有留学生、“3+2”本科学习的学生生源。可以说生源非常复杂,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相当大,完全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高职培养目标。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学习态度相对较差;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动力,学生自我评判和自我期望偏低,对未来发展目标认识模糊,不清楚所学知识对其长远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职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所以,探索构建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个性化育人模式,关注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多元的成才路径与渠道,并对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性建议,可以帮助高等职业教育从整齐划一的“加工厂”般的育人模式中走出来,是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转型升级,必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创新与特色发展,促进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提升,让每个高职学生的人生都能出彩,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服务的首要功能。
在个性化教育实施中,首先应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的标准化教学方式,确定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诉求。目前高职人才培养中,应该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与单一技能的人相比,复合型人才能够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这样既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又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实力,所以企业普遍对复合型人才、实践型人才趋之若鹜。因此,应从拓宽专业口径的角度考虑,建立基于个性化培养的高职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一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能力延伸,强调基础课程在专业层面的应用,主要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空间、创造意识;二是采用项目形式的专业课程,把专业能力与管理能力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整合能力;以区域产业需求、知识递进规律以及个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与个性化教育相适应的矩阵式教学体系: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作为纵轴,横轴代表对应专业,相交节点即为课程。采用“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人才,建立以通识课为基础的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层式教学,专业仅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根据专业的需求,学校和学生可依据自身需要合理组织课程,实现多元化、动态化和多层次教学[3]。
职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知识、岗位知识、行业知识,采用基础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化课程方式进行教学。基础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学生,主要是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专业课程主要以行业、区域需求领域知识以及专业理论和实践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个性化课程主要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和学校的特色领域,培养学生学术研究和复合应用的素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首先是基于创新的教学方法[4]。创新型人才一般应具有“四商”,即:高智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高情商——基于情绪调节的创新持久力;高逆商——应对逆境的突破能力;高创商——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因此高职实施个性教育培养首先要加强“四商”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拟态化教学。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课堂上研讨交流、项目协作探究、完成课堂项目任务的过程。翻转课堂教学中,将企业的岗位工作内容表现为对一系列项目的运作。把岗位工作项目转化成学习项目,形成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项目课程;对完成工作项目所需能力进行分类,以项目课程为元素形成课程项目包;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并根据各学期能力成长需求分成创意项目、案例项目、仿真项目、实战项目类别。每一类项目针对不同岗位能力,课程以项目为主线,以任务为引领,在虚拟和真实项目情境中,按照业务流程开展教学和实训活动。这其中,每个环节和流程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形成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个性化的发展得到充分呈现。
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较短的时间内学习理论和技能并且能够达到熟练程度,在当前的学制下很难完成,因此实现个性化教育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教学导师制,打造双师型导师团队,帮助学生形成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5]。同时教师的个性气质和魅力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和作用。所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导师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专业教师,又是职业导师;既熟悉专业领域知识,又能够做好学生的技能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持续互动,教学相长,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教学导师团队,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深入实施企业访问工程师制,提高教学导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高职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双创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社会行业和市场中去操盘练手。通过建立部门协作、多点联动、高效推进的内部机制,将有市场价值的项目列为培育对象,配备指导教师,制作创新产品,再申请专利;对学生进行公司注册、市场营销、技术转移、投融资等知识传授,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成果开发创业项目,或通过引进的创业孵化器及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专利转让,形成产品。学生完整地体验项目周期各个环节的实践,把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有效提升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注重打造产学研创业孵化支撑平台,构建了“双创融合,三品转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双创融合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结合专业学习实践,从生产服务一线和市场需求出发寻找创新点,形成创新作品。三品转化是将“作品、产品、商品”进行有效地链式衔接,形成成果转化。成果又带动了学校双创教育的全面开展,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1]韩玉洁.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 基本诉求与路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 (17): 30-34.
[2]马晖, 王权, 叶建生.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教育探析[J]. 文教资料, 2016 (30): 134-135.
[3]曾三军. 对接产业链建设产业学院“四主体三领域三育人”模式探索——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例[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3): 41-44.
[4]唐爱平, 许晓宇. 基于课程产教融合的高职育人模式实践探索——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为例[J]. 职教论坛, 2019 (9): 132-136.
[5]王娟. 高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 (22): 162-163.
Research on the Approach of Individualized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Qiang Yanhong
(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Suzhou 215123, Jiangsu, China )
It is the common demand of economic society,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school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expou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the social cognitive concept,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the though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ties teachers, etc. In addi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individualized talent training approac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the double-qualities teaching tutor system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ords: individualization;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tutor; practical teaching
G711
A
1009-8429(2019)04-0011-05
2019-11-12
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6SJB880169)
强晏红(1969-),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