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兰珍
(勐海县勐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勐海 666200)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在实际水稻种植当中,病虫害因素的存在将对水稻的质量与产量产生影响。在实际种植活动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栽培目标,即需要能够对病虫害防控这项工作引起重视,做好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防治当中,主要的技术内容有:第一,品种选择。对于水稻来说,品种的抗逆性与抗病性将直接对其生长效果产生影响。对于部分水稻品种来说,自身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以及抗逆性,能够对部分虫害、病害进行较好的抵御。在实际水稻栽培中,需要能够选择好水稻品种,农户在水稻品种购买时,也需要能够到正规地点购买,避免出现同一区域品种不变的情况,在定期做好更换的基础上对病虫害发生几率进行降低;第二,整地。在水稻正式栽培前,需要能够科学处理土壤,在对土壤肥力进行提升的情况下使其具有迅速的生长特点。在进行栽培前,需要能够深翻土壤,开垄沟,在挖好沟后,以分开的方式放置底层以及表层土壤,在土壤回填时做好基肥的填充,将农作物秸秆与稻草进行混合后交替回填,在铺到60cm后将有机肥加入到其中,尽可能选择充分腐熟的圈肥以及农家肥以此实现土壤肥力的提升;第三,加强田间管理。对于田间管理来说,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内容,在实际水稻栽植中,需要做好不利于水稻病虫害发生环境的营造,对残茬高度进行降低,在初春时间,能够以此为水稻栽培工作进行做好良好环境的营造,具体来说,可以向田间灌水,以此将田间可能存在的虫蛹等消灭。在水稻出苗后,即需要能够做好灌溉以及施肥管理,将有机肥作为施肥的主要类型,对其中磷钾肥的比例进行提升,同时做好无机肥的加入,保证无机肥、有机肥间具有恰当的比例。随着水稻的生长,当其生长到后期后,对于水分则具有了更大的需求,在该情况下,需要能够进一步加强灌溉管理,保证用水的清洁型。在水稻的返青时间段,要做好水的控制,避免出现水过多情况,而当群体苗树在有效穗数60%后即可以进行晒田处理,按照多次轻晒方式进行,以此实现对纹枯病的有效防治;第四,密度控制。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做好种植密度的控制也十分关键。通常来说,种植密度需要控制在18~26万穴之间,保证田间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此对田间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进行降低;第五,确定耕作制度。在水稻栽培当中,耕作制度是重要的栽培规律,需要通过科学轮作方式的应用对水稻生长水平进行提升。通常来说,水旱轮作方式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在对稻田神态平衡进行维持的基础上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当中,生物防治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对化学农药对水稻、环境的危害进行降低,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如在对水稻害虫进行防治时,可以将适量的赤眼蜂进行放出,以此即能够对水稻螟虫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以积极应用生物农药,在现今市场当中,植物源性杀虫剂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且不会因此危害到环境,可以在实际水稻栽培当中进行积极的推广。此外,稻鸭共作也是一种具有清洁特征的栽培模式,即当水稻植株进入到拔节期后,在田间对一定数量的鸭群进行饲养,做好密度控制,通常来说每公顷鸭子的数量为300只左右。当水稻抽穗后,即停止饲养,在该过程中对田间的螟虫与稻飞虱等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这是一种新型无公害防治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措施的应用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杀虫灯即是实际物理防治工作开展当中经常应用到的设备类型,在应用害虫对灯光趋光性的基础上进行杀虫。在稻田中,通过杀虫灯的设置,对于鳞翅目害虫能够获得较好的诱杀效果,且对于水稻象甲来说也具有较好的监控效果。
为了在水稻种植当中更好的进行病虫害防控,需要能够做好以下防控措施的应用:第一,健全引导机制。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需要能够做好科学引导机制的建立。通过该机制的建设将更多有效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介绍给当地群众,使其在形成良好防控意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进行防控,获得更好的防控效果;第二,加强防控研究。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首先,需要能够充分联系本地区实际做好绿色防控技术的科学选择,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同时需要能够将基层保护机构、农业种植户作为防控推广重点,以此保证绿色防控技术能够获得更好的普及以及推广效果。
病虫害是水稻种植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影响到水稻种植产量、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水稻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在实际水稻种植活动进行中,即需要能够对该项工作引起重视,以科学防控技术的应用做好病虫害防治,实现水稻种植质量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