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念
(晴隆县茶叶产业局,贵州 黔西南 561400)
造成茶园低产的原因较为复杂,在我国茶叶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很多新茶园呈现低迷的趋势,主要是因为生长环境的影响以及管理方面的缺失。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改善低产茶园的产量,使其朝着高产、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首先,低产茶园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树种选择不当和树龄方面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茶树产量是一个由高到低的自然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40至60年是茶树的正常树龄。在一些栽培条件较好的茶园中,经过30多年的栽培树木自然会进入到衰退时期,产量不如中高产时期高。选择不符合当地自然生长环境的树种,不但难以成活,即便成活了生长速度也十分缓慢,无法产生较高的光合效能,造成茶园低产。
其次,茶园建设的地理位置影响产量。在建设茶园前,要对周围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规划。不合理的规划会造成园地基础较差,导致茶园低产。例如在坡度大于15°时没有考虑到修建梯田。又比如种植过程中茶树树种之间的间距过于稀疏,未能满足高覆盖率的要求。再比如在进行种植前,对肥料和耕地深度等问题未能予以重视,这些因素都会对茶树的生长和成活造成影响。
再次,未能给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适宜的生长环境是茶树高产的前提。我国主要的茶园都建在丘陵或山坡等位置,这些地理环境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自然灾害,势必会影响到茶树的生长。一旦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土质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无法为茶树提供必需的养分。也有些地区长时间处在干旱的环境中,没有充足的雨量滋润树木,造成树体缺少充足的养分,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不尽人意。
最后从栽培措施方面来看,没有对茶树的培育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采用粗放型的耕作方式,导致茶树周遭的生长环境恶劣,加上未做好充足的防虫、防旱等措施,树木生长缓慢。有些茶树的枝叶稀疏,存在对夹叶等现象,是因为种植过程中肥料养分不够导致的,最终表现为生机不旺,很多小树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衰败了。此外,在短时间内经常对茶树进行采摘,也会造成茶园持续低产。
首先,要想提高茶园产量与质量,就要做好改园工作。其目的是为了要让茶园拥有更加丰富的水分、肥料和土壤。这些都是茶树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做好保水、保土和保肥的工作,茶树的根系才能更加发达。因此,改园要从茶园的实际情况入手,以山地茶园的开辟为准则,从全局角度对茶园进行规划,以达到质量要求。尤其是坡式茶园、半墙式茶园以及篱笆式茶园等,都应该将其改造为符合水土资源条件的茶园形式,确保茶园阶梯呈现出外高内低的效果。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还应对不合理的纵沟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横路的蓄水沟,这样水土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其次,要想让茶园更加高产,就要着重改造茶园的土壤。土壤环境会直接影响到茶树的根系生长,所以进行深耕并且施肥能够改善土质,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让土壤结构变得更加坚实。改土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改树前或者与改树同时进行,令土壤肥力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对土层也能起到加深的效果。在进行深耕的过程中,要将表土向底层埋入,相反的将底土上翻,变为顶层,这样便可以实现自然风化,让有效土层得以加深。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应该多使用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提高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并且向茶树两侧施肥,肥料的混合比例为在667m2的范围内,将1500~2500kg的有机肥和25kg的过磷酸钙相互混合。
再次,随着时间的变化,茶树的生长力也会逐渐下降,长势一年不如一年。为了维持生长,就需要采取改造树冠的方法,其原理是降低茶树自身新陈代谢的负担,从而达到高产效果。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对茶树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从树势的衰老程度入手,一般可以选择台刈法和重修剪法两种手段。前者是对树冠进行彻底改造,后者是改造部分树冠。台刈法可以刺激新枝生长,但是需要很长一段恢复时间,培育骨干枝的难度也相对较大。重修剪法更适合一些未老先衰的茶树,剪去树冠的一部分,让骨干枝和有效的生长部分能够继续生长。
最后,还要加强对改后的管理工作。之所以要对茶园进行改造,是为了使水土符合茶树的生长环境,达到长期高产的效果。关注改造后的茶园管理,应该合理控制施肥,让茶树获得更为充足的养分,延缓茶树衰老。要将施肥、管理以及修剪等多种手段结合在一起,增加施肥次数,经常耕锄,关注树木的长势,注重树冠造型,起到扩大树冠的作用。从树顶进行采摘,加快树枝分枝速度。此外,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发现要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文主要介绍了茶园低产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提高茶园产量。采取科学的手段改善茶树生长环境能够为茶园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让茶园真正变为生态茶园,茶农的种茶积极性也因此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