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不仅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且存活的脑梗死患者也易再次复发。据相关调查显示,脑梗死5年内的复发率高于40%,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3]。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脑梗死的死亡率得到的有效的控制,而高复发率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目前,探讨脑梗死的复发原因,积极做好二级预防工作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4-5]。本研究通过回顾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38例复发性与40例首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复发性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的血管成像特点,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38例复发性脑梗死(复发组)与40例首发性脑梗死(首发组)患者的影像资料。复发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0.8±4.8)岁。首发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0.5±4.5)岁。纳入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6]中的标准,且经CT与MRI检查证实;复发组患者存在新发病灶(较既往影像对比),再次发病时间较首次发病时间间隔>1个月。排除标准:合并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碘剂过敏或血脂异常;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等原因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3个月内有手术史或严重创伤史;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合并恶性肿瘤、急性炎症、造血系统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接受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参数:螺距0.993,准直0.625 mm,层间距0.5 mm,层厚1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FOV 180 mm,球管旋转速度0.5 s/rot。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上缘-颅顶。采用非离子对比剂进行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以4~5 mL/s的速度经肘静脉定量注射为100 mL。范围:主动脉弓上缘-颅顶。
(1)观察两组患者脑血管梗死病变分布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头颈部动脉狭窄。(2)观察两组患者头颈部动脉斑块的类型,包括硬斑:CT表现为钙化或有少许软组织,钙化处CT值≥120 HU;软斑:CT表现为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呈低密度,核心CT值<50 HU;溃疡斑:CT表现为兼具以上两种成分,且有“壁龛”影像,CT值在50~119 HU。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首发组脑血管梗死病变分布情况:脑部左侧区域17例,右侧区域14例,基底节区域7例,小脑或脑血管阻塞2例。复发组脑血管梗死病变分布情况:脑部左侧区域15例,右侧区域15例,基底节区域6例,小脑或脑血管阻塞2例。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CT的血管成像见图1。图①~③为首发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CT血管成像,图④~⑥为复发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复发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率[89.47%(34/38)]高于首发组[60.00%(2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79,P<0.05)。
图1 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CT的血管成像
复发组软斑与溃疡斑发生率35.80%、53.09%,高于首发组(17.50%、2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组硬斑的发生率55.00%,高于复发组(1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死亡率随之降低,但临床复发率却有了明显的提高[7-8]。因此,明确脑梗死的复发风险因子,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9]。
头颈部CT血管成像是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诊断技术,可以有效提示出斑块的分布、大小与性质,对进一步制定脑血管预防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10-1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率高于首发组。可见,头颈部动脉狭窄是导致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可能为:血管狭窄使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血液循环障碍而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管腔狭窄,在紊乱的血流影响下血栓脱落并阻塞管腔,继而导致脑梗死复发。同时,有学者发现,动脉内溃疡斑块脑梗死患者复发率约为无溃疡斑块者的7倍[13]。本文研究发现,复发组软斑与溃疡斑发生率高于首发组。从斑块形态来看,不稳定型斑块是复发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软斑与溃疡斑纤维成分减少,脂质物质过多,斑块结构稳定性差,强度低,所以在高速血流的作用下增加了破裂风险,而破裂脱落的血栓可以阻塞血管,最终导致脑梗死复发。
表1 两组头颈部动脉斑块类型对比[n(%)]
总之,复发性与首发性脑梗死的头颈部CT的血管成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情况与动脉斑块类型,临床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