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震
近日,备受各方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系统总结了2018年的经济工作,并对2019年经济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妥善处理好短期稳定增长政策力度和中长期培育发展新动能制度的内在关系。目前,经济社会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节点,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9年,中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在稳定总需求的同时,发挥好财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控优势,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是要做到“加力”和“提效”。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矛盾在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聚焦于问题导向,以促进结构优化作为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构建统一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激活市场活力,特别是激活实体经济的活力,更好地抵御宏观经济运行的诸多风险,培育形成适应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和必要选择。
随着“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相关政策不断落实,还有一批重大项目在加快推进。下一步,从财政政策来看,应该围绕四个方向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传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并不是意味着所有地区“同步”转换。我们看到,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仍然有着广阔的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空间,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转型,我们不仅要立足于解决后发地区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问题,继续加强传统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实现,更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拓展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促进社会融合的平台和纽带,“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更加开拓区域基础设施的连通空间,对传统投资增长空间的挖掘将会有助于带动新一轮的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互联网领域的巨大技术进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在慢慢改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工程、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数据信息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新关键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信息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网络空间甚至成为新的社会聚集形态。在知识信息社会发展形态下,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变化,经济社会活动正在从物理疆界向网络疆界延伸,数据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空间,构建网联全球的信息大通道,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构建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发展之间良性、反馈的互动关系,成为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也成为培育新动能的具体体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增长速度,更取决于就业水平和质量,“保就业就是保民生”,高质量就业必须是各级政府所要追求的核心发展目标。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制造业就业岗位被替代的现实。然而,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动力源泉在于扩张非农就业,只有源源不断地提供非农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才得以进入城市集聚,这又进一步带来了教育、医疗、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广阔投资增长空间。因此创造就业的重任落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当前,分工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业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被个性化、需求驱动的新型方式所替代,坚定不移地扩展市场分工,拉长加粗服务业链条,有效激发人才的思想和创意,激活能动性和创造活力,让人们更加解放出来去从事具有人文关怀的岗位,无疑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就业能力的提升背后就是教育体系,政府推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体系走向成熟,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注重教育体系的创业能力培养,支持大学或职业教育院校成立自己的创新孵化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财政还应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扶贫制度,力求两者之间的功能互补、配合。理想的发展状态是公平正义和社会活力的有机融合,既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社会弱势群体享有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利,又能够让整个社会成员更加有活力,“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鼓励社会成员去积极通过自身劳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提升全体社会成员创造社会价值和财富的能力。如果说社会保障是“授之以鱼”,那么扶贫制度就是“授之以渔”,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此外,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威胁,财政要加大对养老领域的投入力度。
近期,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显著不同的是,市场预期出现了一些波动,对市场活力的激发产生了显著的制约作用。事实上,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仍在加速推动,能够实现较长期间的中高速增长仍然是大概率事件。近期,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无疑对稳定市场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财政政策要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支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保驾护航,保护和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财产权利,支持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在创新领域的活力、动力,全面保障提升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仍然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去年第四季度,国务院和财政部给出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的政策预期,社会各界对于“减税降费”十分期待。在过去五年间,我国已经推动了一系列税制改革措施,据初步统计,税费改革措施已经累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3万多亿元,在降低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上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自201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营改增”试点,2016年5月1日,营业税全面被增值税所取代,建立广泛覆盖货物与劳务领域的增值税体系,第二、三产业抵扣链条全面打通,促进了社会专业化分工,显著降低了市场主体的税收负担。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以减税降费为取向的财政政策格局不会改变,而且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减税降费“通道”,下一步将围绕减税降费主基调,继续加大税制结构调整力度,更加激活市场主体的投资消费意愿与能力,让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更加强烈,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
我们要看到,减税降费是不同税种有增有减的“交响曲”,须看到总体税制格局的优化,不要局限于“一城一池”,切忌孤立地在某個税种改革中“打转转”。在降低增值税等间接税的规模和比重上,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在降低基本税率、实行全行业进项留抵税款退税等改革方面,我们都有所期待。与此同时,推动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改革为增值税减税腾出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减税降费也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切忌仅仅只看一个静态时点,减税效果的显现,需要一个期限,甚至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限。此外,要看到企业负担不仅仅是税费负担问题,制度性交易成本也是企业负担的重要形式,要综合施策来切实降低这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