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德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青木 本报记者 倪浩 ●丁雨晴
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右)最近在媒体上炙手可热。一周多前,他的“英国不做‘纸老虎”“准备好动用‘硬实力”“派航母前往太平洋”等言论,引发的反响至今未息。很多人疑惑,在“脱欧”事宜令英国焦头烂额之际,这位国防大臣要让大英帝国在21世纪复活?他是“口不择言”吗?不是。威廉姆森这些话与英国“脱欧”公投后形成的跨党派共识——“全球英国”是一脉相承的。一位英国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重塑海洋强国地位上,政界对威廉姆森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言论在眼下仍然有些不合时宜,因此在国内饱受批评。有分析称,即便在“全球英国”纲领下,基于贸易需求,英国最迫切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更重要的是,英国只是一个“衰落的二流国家”,威廉姆森的狂言靠什么来支撑?
1 他们仍有“米字旗”插满全球梦想
“英国宣布在北极地区的新军事部署行动。”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8日报道,英国国防大臣威廉姆森表示,英军将加大在北极地区的存在,以保护北约的北翼对抗俄罗斯。威廉姆森是在访问英国海军陆战队在挪威的新军事基地时做出上述表态的。他说,根据一项为期10年的计划,每年将派上千名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队员到挪威进行联合训练。
事实上,去年9月,威廉姆森就披露了英国新的北极防务战略,当时他指责俄罗斯试图将北极军事化,给该地区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多。而在上周末闭幕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回答有关“北极和平”的问题时提到“威廉姆森”:“如果你听某些人的话,比如英国战争大臣——哦,抱歉,是国防大臣……”
威廉姆森最近因频放硬话而引发争议。一周多前,在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他宣布英国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如图)的全球航行计划,即前往太平洋争议海域等地区,展示英国的“硬实力”。随后,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的访华行程被搁置,威廉姆森也遭到多方激烈批评。18日,威廉姆森在议会为自己派航母前往南海的决定辩护,称将继续推进该行动(详见本报第三版)。
这不是威廉姆森任内第一次提出派军舰巡航南海。去年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他就表示英国会同法国一道,在南海联合执行“自由航行”行动。同年英澳外长防长会议期间,威廉姆森公开说,“我们非常希望部署‘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到太平洋地区……希望同澳大利亚舰艇并肩航行”“英澳这两个伟大的国家是最了不起的盟友”。去年8月底,一艘英国军舰在驶往越南途中,在靠近西沙群岛附近的海域航行,刷了一下存在感。
让航母去南海巡航,威廉姆森不是第一个提出者。早在2017年7月,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在悉尼声称,“伊丽莎白女王”号一旦服役,将被派往南海。只不过,约翰逊的提议很快被另一个话题代替。2017年12月,“伊丽莎白女王”号在海试时发现螺旋桨轴有密封不良问题,导致海水倒灌,令皇家海军“十分尴尬”。
据英国媒体披露,首相府及财政部都对威廉姆森极为恼怒,认为他的讲话愚蠢。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学高级讲师霍尼科说,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早前把威廉姆森召到首相官邸,要他讲清楚英国继续保持“一流军事大国”地位的理由,这就是最好的例子。但也有消息说,在威廉姆森发表演讲前数小时,他的演讲稿已经送交首相府,因此不能说威廉姆森是在演独角戏。
客观而言,威廉姆森等人“派舰巡航”的计划在英国军政界不乏掌声。“伊丽莎白女王”号是英国耗巨资新造的两艘航母之一,另一艘“威尔士亲王”号会在今年下水。这是自2010年“皇家方舟”号航母报废后,英国再度拥有新航母。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海洋军事战略学者罗伯茨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英国想借助新一代航母重塑海洋强国地位早就不是秘密,在这个问题上,政界对威廉姆森的支持显而易见。
威廉姆森的做法承载着一批人的理想。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毫不避讳地表达对大英帝国的怀念。他以身高为例称,“别人看我们高10英尺,而我们(政治人物)自己认为高6英尺,英国民众认为只有5英尺”,并称加拿大、新西兰以及非洲各地国家都“期待我们提供道德、军事和全球领导”。
“脱欧派的政治家仍相信世界地图在他们手中,尤其是约翰逊等人,在脱欧的高潮里,他们心中还有‘米字旗插满全球的梦想,一手吹响脱欧的号角,一手打着以‘印太战略梦回‘全球英国的信号灯。”香港《亚洲周刊》2月份的一篇文章写道。▲
2 “全球英国”一个跨党派共识
60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西点军校说了一句让英国人至今难忘的名言:“大不列颠已经失去了帝国,但还没有找到自己新的角色。”说这话前4年,英国在争夺埃及苏伊士运河的战争中颜面扫地,之后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江河日下。1968年,衰落的英国宣布撤出在海湾及远东的军事基地,将有限的资源投放于西欧及北约。50年后,约翰逊在一篇演讲中说:“英国当年离开亚洲是一个错误。”
2016年6月,英国举行了“脱欧”公投。之后,英国从政府到智库提出不少新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英国”构想。作为“脱欧派”大将,约翰逊在就任外交大臣后公开表示,需要“重塑英国作为全球性强国的全球形象与身份”。2016年7月他又在英国媒体上撰文称,“脱欧”后的英国应该“在世界舞台上更外向、更主动、更积极”。
这样的理念并非约翰逊独有。2016年10月,在保守党大会上,英国首相梅发表题为《脱欧后的英国:全球英国展望》的演讲,表示英国急需“展望欧洲之外更广阔的世界”。2017年1月,梅发表“脱欧方案”演讲,正式提出“全球英国”构想。一年后,英国外交部向议会提交备忘录,较为全面地阐述“全球英国”的含义、目标及举措。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全球英国”已成为英国一个超越党派的基本共识,内涵是两个超越:一是超越“脱欧”,避免被国内孤立主义者利用,避免英国陷入封闭和保守,主张在外交上更有作为;二是超越欧洲,“脱欧”后英国要放眼全球,舞台要更大。“不管脱欧有多大的不确定性,在国际社会越发不看好它的时候,越要努力在国际上寻求存在感。”
鉴于此,崔洪建说,不管是英国首相,还是“脱欧派”和军方,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落实“全球英国”的目标。不管是全球贸易关系重建,还是防务部门扬言派军舰到南海甚至在亚洲建立军事基地,都可以归纳到“全球英国”之下,因此他们本质上并没有矛盾。亚太作为新的经济中心,且未来会成为国际政治中心,越是在这样的热点地区,越能展现其实现“全球英国”目标的信念。当然,英国的精英阶层或者党派,可能在具体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
“1968年后,英国曾思考过自己的国际地位转型,尝试用更多软实力吸引外界关注”,英国海洋军事战略学者罗伯茨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但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威慑力量令英国意识到,如果缺乏足够的硬实力和可靠的联盟,克里米亚事件就可能在英国身上重演。因此,威廉姆森代表政府作出鹰派姿态,毫无疑问是受到一些人欢迎的。不过,他不认为英国与中国之间会发生军事冲突,毕竟双方的地区利益不同。
还有英国学者认为,威廉姆森等新派政治力量着力打造英国在全球的军事力量网,与英国的利益分布有关。威廉姆森早前承诺,未来将建立两个海外军事基地,一个在亚洲,一个在南美洲或加勒比,选择这些地方,是因为英国在当地有着无法忽视的经济利益。
对于英国作出的这些姿态,确有国家积极支持。比如去年澳大利亚外长表示:“英国愿意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更多发挥作用,我们再高兴不过。”其实,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本就是一些英国政客对未来构想的依托:英联邦成员占全球国家或经济体的1/4,人口达24亿,GDP总量10.5万亿美元,占世界的14%。▲
3 最好习惯于做个“中等强国”?
2015年,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曾发布一份有关民意的报告,显示63%的英国人认为英国应该努力成为“大国”,69%认为英国在维持国际安全秩序上负有责任。“更多公众期待一个有抱负的英国,一个寻求维持大国地位的英国”,报告总结说,但英国可动用的资源在萎缩、能力在减弱,调查反映的情况未能带来对这一现实的清醒反思。
问卷调查是一回事,实际生活中的关注是另一回事。对于早已逝去的“大英帝国”,并没有多少英国人痛惜哀叹,普通英国民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也不大。这与一些政治人物的热情形成反差。崔洪建说,在英国民众的意识当中,他们更关注“脱欧”及由此引起的对他们的切身影响,“‘全球英国有强烈的象征或者政治意义,但民众对这些并不那么感冒”。
另一方面,无论是梦回帝国,还是“全球英国”,都需要实力和资源支撑。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就曾批评“全球英国”政策不切实际,忽略了英国作为“正在衰落的二流国家”的事实。17日,英国陆军前参谋总长戴内特批评威廉姆森过分吹嘘自己的构想。
“不会出现‘全球英国”,德国智库国际政策与安全研究所去年发布报告称,英国政府试图将“脱欧”作为重新设计自己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独特机会,但英国相关政策的基石是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这一地位原本是基于其在欧盟中的重要地位。未来,英美“特殊关系”中,不对称性将不断增长。
至于通过英联邦创造所谓“全球英国”的黄金未来,德国《时代周报》不留情面地称,英国人显然是一叶障目,因为英国的十大贸易伙伴没有一个是英联邦国家。政治上,后殖民国俱乐部的地缘政治意义几乎是零。“‘大英帝国2.0是一种怀旧,不是未来战略。”
“今日俄罗斯”(RT)称,尽管威廉姆森梦想在全球单方面行事,英国最近一次独自发动的战争还是1982年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英国取胜但损失惨重。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英国只是一个地区大国,他们怀疑英国是否将真正践行该声明。美国“政治”网站则写道,英国最好习惯于做个“中等强国”。
英国“保守主义之家”网站年初刊文称,一些人不承认英国只是欧洲北端无足轻重的群岛,听到“苏伊士”就闭上眼睛,至今对英国没在1997年向香港派出炮舰恼火,他们将“三叉戟”视为政治“伟哥”,他们拒不承认英国是世界事务中一股衰落的力量,一味沉溺于英国有朝一日将再次统治世界的疯狂梦想。“这些观念在英国政治中已存在多年,英国每一次在国际上遭遇失败,人们耳畔就会响起艾奇逊那段话。”
虽然英帝国梦不被外界看好,其在亚洲的举动仍值得警惕。正如香港《亚洲周刊》所称,英国依然有头脑与智慧、科技与品牌,有擅长的权力制衡手腕。文章提醒说,这是时代的十字路口,也是英国的十字路口,更是世界的十字路口,“重返亚洲的不单是英国海军,也是大英帝国的幽灵,更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