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江·阿迪力别克
(新疆特克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 特克斯 835500)
当前我国春玉米的生产方式正努力由单一高产转为技术创新和综合生产,对于生产中出现的管理、品种、倒伏等问题,需要通过玉米密植高产品种的筛选和相关栽培技术解决,以加强我国农作物农艺与农机的有机融合。因此,针对春玉米密植产途径的研究,是今后玉米栽培技术创新的热点。
当前春玉米种植中缺乏耐密宜机收品种,由于玉米作物对于种植密度十分敏感,提升密度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玉米产量,但如果植株的通透性不高,加大密度反而会导致玉米个体竞争加剧,出现减产问题。我国现有的玉米品种通透性较低,对于光合效率、密植、脱水速率均有消极影响,同时还会出现真菌毒素和穗腐病引发的病变问题,降低机收的效率。
我国春玉米在种植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施肥量较高,特别是氮肥和复合肥的施用量较大。其二,施肥不科学,部分农民通过“一刀切”施肥方式,使氮肥施加面积占据玉米种植的一半以上。其三,施肥品种选择不科学,许多种植者一般大规模施加复合肥,在追肥时使用尿素频率较大,很少有种植者进行钾肥搭配使用。秸秆还田的比例较低,无法使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同时秸秆利用成本较高,影响播种的品质。
以新疆地区为例,此区域地处我国西北部,良好的光热资源可以帮助玉米作物发挥自身高产潜力,但是由于平均储水量较低,干旱、水分的亏缺使玉米发生减产问题,使水资源和环境成为了影响玉米生长的限制因素。虽然新疆区域滴灌设施为玉米高产提供了定量、定时的灌溉条件,但是由于采用了增加密度的种植方式,加大了植株之间的水分竞争力度,因此极易导致阶段性缺水问题,使玉米出现早衰或增产而不增收问题。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促进下,玉米种植土地的流转速度虽然有较大的提升,但是整体的规模化程度较低,限制了春玉米的机械化收获发展速度[1]。同时,我国大部分区域大中型机械占比虽达到了60%,但不同区域机械分布具有差异性,在实际种植中常常以中小型的机械化为主要收获方式,大型机械的实际数量与普及度不高。
我国西北地区玉米种植区域的增产、增密、增收潜力巨大,最重要的突破口便是玉米品种。玉米品种质量的提升是增加密度的关键因素。其中,新疆地区玉米品种应抗倒、耐密、抗病、后期脱水速度快、适宜机械收获。当今栽种的主要玉米品种包含M751、登海618、KWS9384、KWS3564等,伴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新,相同密度下,新品种的空杆率逐渐减少,收获指数提升,对于产量贡献较大。建议选择发芽率大于95%、纯度大于98%、净度大于98%、水分含量大于13%的种子。因此,推广抗逆、普适、耐密、适合机械作业的高产春玉米品种是促进密植高产、机械收获的关键途径,可以保证玉米茎秆坚韧、抗倒性强。
建议种植者施加控释肥,按照“前促、中控、后促”的管理方式,围绕4R养分管理技术,选取高效氮肥。例如缓释氮肥、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提升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依据测土配方进行施肥操作,围绕因地制宜的方式恰当选择不同的施肥形式,明确施氮阙值、适宜密度、氮磷钾的使用比例,科学添加钾肥、磷肥,促进玉米子粒的快速成熟,减少收获期间子粒的含水量。同时,土壤中缺少微量元素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因此应结合耕地实际情况,补充硼、锌、钙、镁微量元素含量。此外,可以通过秸秆还田技术优化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边缘蓄水,避免早衰与倒伏,且建议每隔一年或者3-4年进行土壤深松。
建议实现科学整地,在春季只负责播种,而在秋季进行整地,冬季降水可存续在土壤中,并科学利用返浆水,避免春旱问题的发生;结合秸秆还田技术减低地表水分的蒸发,避免授粉期、孕穗期因干旱缺水导致低产或减产问题;对于新疆玉米地区缺水问题,通过滴灌方法依据不同的玉米品种分析其产量与水分生产效率,挖掘新疆玉米密植区的发展潜力。比如,叶片中午萎蔫黄昏恢复属于轻度缺水,需要将水灌匀灌透;在全生育期应滴水8-11次,滴水总量在360-400m3/667m2内。
实现农艺与农机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玉米机械化生产的重要途径,种植模式的优化升级需要相关机械的创新研发,因此应结合种植实际情况使用机械,提升农机装备的匹配性和水平,针对机械不足问题予以解决。例如在旱田区实施玉米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生物防螟等技术工作,将标准化生产作为关键内容,加强土地集约化经营能力[2]。
当前春玉米种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实现高产高效密植与收获机械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实际种植工作中,常常出现较多的限制因素,如品种分布混乱、施肥不合理、土壤肥力低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采取针对性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农艺与农机结合,基于密植技术,提升春玉米的产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