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海英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2]。
但是,由于高职学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会”而非“应知”;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本办学形态的这些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实践教学、侧重于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开设通识课程和人文课程往往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因素使得高职学校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存在欠缺,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3]。又由于高职学生原先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理工科学生在人文学科基础知识方面更为薄弱,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自律性、自控力、自信心和意志力方面也都有欠缺,最突出的是在人文素养方面整体上有所欠缺。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交互碰撞。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群体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种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理想和信念的缺失、道德感和责任意识的退化等各个方面。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动,推崇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抱着“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浮躁功利心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吃喝玩乐。生活上奢侈浪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盛行。
学习上得过且过,缺少内在驱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前途一片迷惘,对生命安于现状。碌碌无为,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我控制能力弱,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无法自拔,有些高职学生甚至把寝室和教室都变成了“游戏厅”。
“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人文知识贫乏,自控力和自律意识弱,不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心灵家园,人文精神缺失。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不善于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有些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面对困境不堪压力,轻易就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另一些学生道德观念退化,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自私冷漠,甚至出现了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2017年11月引发广大网民关注的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遇害案,案例中的被救者刘鑫的行为,暴露了当今社会某些年轻人自私冷漠、唯我独尊、忘恩负义,对他人生命极度漠视的病态人格。
造成当今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教育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激烈的社会竞争、巨大的就业压力等客观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偏见和歧视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高职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信心更加缺乏、成就感更加缺乏,精神动力更加缺乏。使得一部分高职学生自暴自弃,放弃了对自身文化底蕴的提升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其次,社会进入价值多元化的阶段,受商业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代高职学子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意识泛化和物欲的侵蚀,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他们更加注重现实,价值观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他们关心一切“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实惠,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急功近利的观念盛行,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缺失[4]。
第三,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空间里充斥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对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进行炒作,误导舆论,煽动公众情绪。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对社会公众进行错误的舆论导向,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价值观深深冲击着中国社会,也影响了高校青年学子群体。
第四,基础教育方面,有些学校仍然是“重智育、重分数、轻德育”;高等教育方面,有些学校仍然是“重专业、重技能、轻人文”。某些高职学校受功利主义的驱使,办学中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以市场需求为由开设了很多所谓的“实用”课程,挤占人文课程和通识课程的课时,错误地引导学生将掌握专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在培养学生“专业成才”的道路上却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成人”,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第五,没有形成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合力。家长素质欠佳和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某些学生的素养堪忧和人格缺陷。例如,引发网民关注和热议的“江歌—刘鑫案”,刘鑫之所以对舍命为她挡刀的闺蜜江歌忘恩负义,对痛失爱女的江母冷漠绝情,就是因为其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之大,使得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丝毫没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高职学校不应只是“职业培训所”,在训练职业技能和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高职学校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应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塑造人文精神。
导致当今高职学生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人生观盛行的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的缺失。青年有信仰有担当,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要让年轻人有信仰有担当,就必须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为此,高职学校要坚持这一根本指针,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5]。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没有理想信念,人生就失去了前行的方向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中多次教导青年要“学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在十九大报告中告诫全体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2]。
当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高校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传统意义上大学德育的任务似乎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如今强调“课程思政”,即是说学校的全体教师和全部课程都要承担德育的任务。既有“课程思政”,就有“课程人文”。针对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贫乏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要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前辈为该学科所做的努力而产生的科学精神;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把人文知识当作一种思维方法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要时刻传输“正能量”,引导学生做一个正直善良高尚的大写的“人”。专业课程的教育如果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我们就会丢掉这片教育主阵地,人文教育就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因此,高职学校要通过“课程思政”和“课程人文”的推广,在选修课、通识课、专业课等所有课程中全面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观[7-8]。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道路,而工匠精神是国家制造业的核心价值之一。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倡导全社会关注并实践“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战略关键时期,应当积极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自始至终把培育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工匠精神,那么毫无疑问他(她)必定是一个有内在涵养、有文化底蕴的人。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在立德树人根本方针的引领下,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要不断优化育人机制,在实习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刻苦钻研的精神[9-11]。
纵观当今世界,德国、日本、韩国等制造业强国,无一不是职业教育强国。为什么同样的原料,同样的生产线和管理制度,中国却无法打造出最高端的产品?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3]。面对全球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全球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外部变革,将工匠精神的养成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变革。广大高职教师也要具备工匠精神,用匠心打造精品课程,用敬业之心、专注之心、仁爱之心塑造“教育产品”(学生)的美好心灵。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4]。高职教师千万不能为了追求短平快的即时效益,而忽略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育他们成长为未来大国工匠的知识储备、技术技能、伦理道德、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
人文课程是认识和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课程,也是直接体现人的价值并使其增值的课程。高职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广泛开设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人文课程和通识课程,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各大门类,丰富知识体系,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打好扎实的功底。比如,可以通过编制中华人文经典必读书目,组织开展高职学生人文经典阅读活动。例如:通过对名家经典系列散文的阅读,领略文学的语言魅力,学习古今中外文化大师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境界。再比如,通过对《诗经》的阅读,了解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咏,用朴素的韵律和辞藻,在内心构建起一种美的构架。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讨论:讨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讨论王熙凤的管理和领导才能、薛宝钗的圆通和协调才能;从吃穿住行等方面讨论清代豪门望族的奢侈生活;从诗词歌赋方面讨论红楼梦里青少年们如何通过游戏的方式提升对古诗词的文学功底,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从内心真正喜欢上古典文学作品。
高职学校开设人文课程,应当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导,重在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生人文阅读的内容应当尽可能广泛,包括“文学篇”“美学篇”“历史篇”“哲学篇”“艺术篇”“中华传统文化篇”“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篇”,等等。引导学生从阅读进入人文学科的广阔天地,开阔视野,开启思维的闸门,让思辨、内省、专注逐渐成为学生的基本素养[14-15]。
传统似江河之水,似生命之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正心诚意的自我修养,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才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
从高职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16]。
当今社会,受“无边消费主义”的影响,受商业利润的驱使,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洋节日”极度盛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不够重视,对优秀传统习俗的传承做得不够好,更别说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了,有些人甚至已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持“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渗透到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活动中。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例如:笔者所在的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坚持开设“传统道德讲堂”系列讲座;近年来新组建了阳明学院,倡导师生学习研究阳明心学;经常在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节日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年中秋节举办“中秋诗会”、每年春天举办“春天诗会”;校团委、图书馆和阳明学院充分挖掘绍兴地域传统文化的优势,开创了“和畅书吧”读书分享活动,至今已坚持了四年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营造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17-18]。
综上,高职学校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既成状态。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关键时期,高职学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大国工匠”、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军的时代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努力成为既具有“工匠精神”又具备人文底蕴的社会所需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