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常见问题浅析

2019-02-20 16:26张骥芳
视听 2019年3期
关键词:栏目组民生主持人

□ 张骥芳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标志着我国民生新闻的诞生。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2019年,大部分栏目能够坚持正确导向,用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但是节目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违规形态繁多,违规情形复杂,出现的典型性、倾向性问题背后的原因让人担忧。理性看待民生新闻的既往荣誉,持续加强电视节目的媒体责任和社会效益,是民生新闻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节目常见问题类型

(一)主持人评论不当

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之间的区别之一,就是主持人播报风格不同。民生新闻节目气氛比较轻松,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对语句、语气的使用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思想融入点评,说出百姓的心声,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又因常常“敢为百姓出声”,极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因此,在面对社会突发事件、重大危机事件、焦点话题时,如果主持人不能牢牢把握报道主流方向,容易误导观众的认知。例如,有主持人评论问题疫苗时称“这件事这么严重,不杀一两个不足以平民愤”,评论限塑令时认为“太多的部门在做化解抵消改革的勾当,比腐败危害还大,最终损害的是企业、老百姓,吃饱的还是那些人”,偏激的评论用语显得过于主观随意,有引导舆论走向反政府方向之嫌,不利于疏导公众情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主持特色,受欢迎的主持人更是对观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二)集纳式编排负面题材新闻

民生新闻栏目主要以报道民生、服务百姓为宗旨,题材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负面题材有车祸、火灾、溺水、诈骗、抢劫、煤气爆炸、工地事故、寻衅滋事、打架斗殴、邻里矛盾、情感纠纷等,如果一期节目过多选取此类题材,播出比例高于50%,即使对新闻内容进行积极准确的舆论引导,这种集纳式报道负面题材的编排方式,也会向观众传递过多负面信息,容易使观众产生社会不安定的错觉和消极情绪,不利于达到传播正能量的效果。

(三)新闻趋于媚俗

公众对离奇、怪诞、另类、出格的事情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和兴趣,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吸引观众眼球,让节目品味流于庸俗、低俗、粗俗,严重损害媒体形象。一是选题偏离民生新闻栏目定位,炒作明星出轨绯闻事件,展现人性之中阴暗、丑恶的部分,向观众传递负面情绪和不健康的家庭亲情观,不益于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二是表现手法过度娱乐化,缺乏新闻应有的严肃性,常见于在播放不雅画面时配以低俗字眼来解说,为飙车和违法犯罪视频配上劲爆或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三是新闻价值比较低,栏目组在采集、筛选、加工新闻事件时,一味放大事件的低级趣味,忽视社会需求与观众需要,降低新闻传播效果。

(四)画面过度追求真实感

为了追求“我们一直在新闻现场”的真实感,节目将血腥、暴力、不雅、混乱的画面原生态展现在电视屏幕上,为了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违规使用情景再现、重复播放、慢动作回放等表现手法,过度展示事件惨不忍睹的现场,甚至多次近距离展示当事人家属过度悲伤的情景,令观众产生不适。如近期发生的“深圳虐童”事件,某档栏目连续五天进行报道,7条新闻中都多次、反复播出了父母殴打女童的暴力视频,女童母亲掌掴、摔打、拉头发、拿扫帚抽打、用脚蹬踏女童的画面触目惊心。节目或对视频画面没有进行任何技术处理,或用低码数马赛克进行遮盖,有故意为之的嫌疑。此外,栏目组还在节目内容提要部分清晰播出母亲殴打女童的视频,过度强调暴力镜头。

(五)常态化暴露个人隐私

新闻报道中泄露个人隐私是常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展示当事人详细信息。节目忽略了对事件当事人的尊重,没有维护好他们的姓名权和肖像权,频繁出现暴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例如,对当事人病历本没有进行技术遮盖,可以清晰看到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对一线缉毒民警采取错误的采访方式,让他们的形象毫无保留地暴露在电视镜头前。另一类是不注重保护未成年人。在播出有未成年人的新闻时,栏目组忽视对未成年人隐私的保护,曝光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特别是在救助类报道中,虽然媒体目的是为其寻求社会帮助,但是着重于展示未成年人的脸部特写、患病躯体等身体部位,以此触发观众的爱心,过度消费弱势群体与公众的感情。

(六)后期编辑制作问题

民生新闻栏目制作的要求没有时政新闻栏目那么严谨,可是后期编辑长期出现问题,也会严重影响栏目的收视效果。常见的问题有:用语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字幕少(多)字,错别字,一条字幕没有完全出现在电视屏幕中;主持人说话结巴;视频音频剪辑不完整;新闻标题与内容不符;素材不足,重复播出。

二、节目须坚守的底线和努力的方向

(一)确保宣传导向正确

严格执行三级审播制度。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媒体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作为第一要求,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对民生新闻节目选题、视频画面、主播评论、字幕、配乐以及录制节目成品先审后播,加强再播再审的环节把关,强化流程管理,严格确保导向安全,坚决守好宣传阵地、把好宣传关口,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加强从业人员职业修养。重视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和导向意识,培养采编人员的责任心,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同时,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编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自觉发挥好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

(二)节目内容以质取胜

慎重选取新闻题材和画面素材。广播电视机构作为主流媒体平台,应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正确导向,不论何时都应将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审美导向作为节目选题的核心要求。栏目组务必把好选题关、审查关,进一步扩大选题范围,寻找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民生话题,积极选取具有价值的新闻题材,针对敏感人物、敏感话题的报道应谨慎处理,把握好平衡原则,慎防过多播出负面题材,过度展示社会阴暗面。稳妥做好后期剪辑工作,针对血腥、暴力等画面素材,应做到慎用、少用、不用,在后续追踪报道中以不用为主,必须要沉下心切实做好技术处理工作。

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民生新闻在内容上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或对百姓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节目难免会较多涉及百姓同各级政府之间的冲突矛盾,栏目组应准确把握报道的分寸,切忌片面化、绝对化,记者应当深入实际生活,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充分听取事件各方当事人的意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主持人的评论慎防把个别现象和局部问题夸大或渲染成普遍现象和全局问题,坚持科学有效监督,切实给观众带来生活上的帮助,从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避免内容同质化。如今,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和综合新闻等栏目遍地开花,同一个播出机构开播多档新闻栏目,甚至一个省级电视频道都设置有两到三档,这些栏目结构、主持风格大同小异,从电视新闻中心共享新闻素材,导致每日选取的新闻内容严重同质化。栏目组要想牢牢锁住观众,应独具特色,节目板块架构设置清晰,主持人主持风格辨识度高,深度挖掘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扬工匠精神,打磨精品力作。

(三)发挥人文关怀精神

减少渲染炒作。针对负面题材的新闻报道,应坚守以下准则:在新闻标题和内容制作上,避免使用刺激性言语;注意记者采访的方式方法,防止对受害者及家属造成二次伤害;面对火灾、车祸、爆炸等事件中的死伤者,不采取近距离拍摄手法,充分表达对死伤人员的尊重;针对暴力事件,特别是殴打、虐待未成年人的视频画面,媒体报道应尽量给予冷处理。

防止过度曝光。媒体应将报道重点放在新闻事件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对需进行遮盖处理的电视画面,技术手段必须到位、有效。还应充分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减少对未成年人的曝光程度,尤其是救助报道中,如果遮盖画面面积过大影响到观众的视觉体验,节目在策划时就应考虑到从拍摄角度和表现手法方面合理规避个人隐私,为之后的画面处理提供良好的编辑基础。此外,还可以加大对事件背后深层次问题的关注。

猜你喜欢
栏目组民生主持人
主持人语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拯救大山里的水蜜桃
春晖社区《生活大参考》栏目组走进社区送美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