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凯凯
近年来,以“纪录广东,传播中国,联接世界”为宗旨的南派纪录片快速崛起,制作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国际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南派纪录片充分发挥岭南文化优势,探索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相结合的新型纪录片特色。其中,一批在深圳经济特区成长起来的纪录片编导创作了一系列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作品,成为南派纪录片阵营不容忽视的深圳力量。
综合分析近年来涌现的深圳纪录片,可以看到其具有题材丰富多样、主旋律突出、人文色彩浓厚、资本来源多元、内外辐射力强等特征。
在题材方面,内容丰富、主旋律突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发展历史成为纪录片创造的宝贵源泉,一代又一代创业者寻梦、追梦、圆梦的故事,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深圳作为新兴的移民城市,对内、对外文化交流活跃,具有海洋文化开放的特质。用特区人独特的视角看内地、看世界,产生了一批视角独到的纪录片作品。深圳纪录片在题材上既有气势磅礴、弘扬主旋律的重大主题,也有表现创业者、创新者的精彩故事,共同构成了反映改革开放历史洪流的图卷。比如《青春·深圳》,表达了深圳人对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深切怀念,也是一封写给青春深圳的深情告白。《深圳梦寻》以深情、细腻的情感,具有历史感的镜头语言,讲述开拓者的精彩故事。《解码深圳华强北》聚焦华强北这片走出了50 多个亿万富翁的弹丸之地,演绎了创业、创富、创新的传奇故事。《深圳地表》以标志性建筑折射城市发展历史。《迁徙》用人物影像、生态环境结合学者的思辨,回溯深圳迁徙者的生命路径。《岁月山河·深圳》讲述十多位深圳人迁徙求变中的沉浮故事,见证这座城市血肉饱满的成长细节。《深圳河》以香港回归20 周年为契机,讲述一河两岸的双城故事。《移民改变生活》以深圳这座移民之城为范本,雕刻出移民创造新生活、在城市生根成长的历史轨迹。《奇迹》讲述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背景下,由普通人共同创造的城市奇迹。《城市24 小时:深圳》运用丰富镜头视角,在推拉摇移间展现城市的多彩性格。
以特区的快速发展为大舞台,一批民间制作机构摄制的反映城市生活的纪录片彰显出丰富多样的人文色彩,比如《西行路》《向纳税人报告》《姐妹》《邝丹的秘密》等。再比如《野性深圳》,以诗情画意的镜头语言讲述自然界中的江湖恩怨,是深圳绿色生态系统的人文表达。
深圳纪录片人,一直用特区人的视角看世界、看历史。由深圳选送的纪录电影《心象》荣获2016 意大利MIFF 蒙特卢波·菲奥伦蒂洛国际独立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是MIFF 有史以来入围、公映的第一部中国题材影片。全片跟拍摄影师杨延康十年藏区纪行,没有旁白和解说,靠画面、音乐和意象进行表达。组委会如此评价该片:“影片第一次向意大利和全世界展现了神秘、圣洁、恬静的东方中国,让观影者感受到了来自遥远中国的心灵震撼。”以深圳民间抗战史研究团队求证美军陆军顾问团的“前世今生”为线索的《寻找少校》,获得2016年度历史影像奖,深圳“关爱老兵”志愿者团队获得“国家记忆2010·致敬历史记录者”年度历史公益奖。
中国的纪录片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深圳纪录片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策划纪录片题材,应当争取在新一轮全球传播新秩序的重组当中获得自己的话语权,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作品走出去,引导国际舆论对中国形象的正面认知,以及对中国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认同。这就需要汇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策划突出个性,深圳纪录片才能在国内国际产生更大的影响。
作为内容产品,新一代纪录片需要具备以下这四个“新”,即新的视角、新的视听、新的故事、新的知识。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对新领域的学习过程,题材选取面要“宽”,把镜头伸向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题材内涵挖掘要“深”,深刻揭示中国梦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题材精神提炼要“准”,展现积极进取,歌颂阳光向上;题材矛盾处理要“巧”,表现挫折中的坚强,徘徊后的奋起,困惑时的希望,压力下的信心。绝不能孤芳自赏,独自咀嚼身边的小悲欢,并将这小悲欢当成大世界;更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在运作模式方面,深圳纪录片创作以政府宣传文化基金、传媒企业与民间资本投入为主体,交易机制尚未建立,成熟的运作模式尚在摸索中。纪录片市场刚刚形成,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难以有效发挥。独立纪录片创作还没有形成力量,需要整合、磨合、培植,制作出既有个人视角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一批制作精良的纪录电影的推出,为纪录片找到了新渠道:进行跨界运营。纪录片一定是跨界的,因为纪录片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行业,纪实类的产品天生就跟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必须认清楚这个事实:纪实的产品首发的时候只能产生大约40%的收益,还有60%的收益是需要我们制作人以及制作公司去进行持续化的运营和跟踪,才可以把其剩余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一旦其60%的剩余价值全部发挥出来,它的收益会远远大于综艺节目和其他类型的产品。
在纪录片产业链条开始纵向延伸的同时,产业面也要进行横向拓展。探索设立并合理使用符合文化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包括对纪录片项目的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对纪录片生产交易出口的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给予减免等;增加并用好纪录片年度扶持资金。
跨界生存与发展是当前业界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新媒体传播的迅猛发展,尤其是5G 时代的来临,用手机看视频节目成为趋势。纪录片如何适应这一潮流的发展,吸引手机用户收看,成为亟待研究探索的课题。
主题纪录片的线上播出渠道可以分为传统的电视台和互联网的PC 端、APP 端。随着纪录片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互联网对纪录片的播出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方式可以帮助纪录片抵达到每一个用户。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众多的互联网传播手段和方式,搭建一系列新型平台。纪录片的影响力仅仅依靠线上传播是不够的。线上用户有固定的群体,很难形成聚集效应和交流效应。所以我们希望在线上平台功能服务完善的基础上,做更多的互动交流,使之具有媒体融合的属性,创造出兼具社会价值、产业价值以及新兴传播模式的纪录片业态。
纪录片应积极争取年轻观众。目前纪录片的受众群普遍年龄偏大。纪录片既是精英文化,也是大众文化,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创作人才的年轻化、大众化、全球化。纪录片的未来,年轻人是关键。
从年轻人喜欢快节奏节目的收视习惯来看,3-5分钟的视频最适于手机观看,但是纪录片普遍时间偏长,一集20-30分钟居多,是把长纪录片拆分成短小精悍、适于手机传播的短视频,还是专门针对手机市场创造类似微电影的微纪录片,需要进一步摸索。
首先,要创新平台、创新融合、创新业态。深度的媒体融合,让电视受众和互联网受众从割裂走向互融,新媒体不再是纪录片发展的障碍,而是纪录片振兴、成熟与壮大的强劲动力。纪录片的媒体融合是“相融”,而非“相加”,仅仅把成片搬到新媒体上播放不是媒体融合的核心。坚持“内容为王”,让技术成为内容的舞台,必须形成优质的内容,加上有效的互动,才能实现深度的融合。
其次,表现形式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虽然新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语言的表达,但随着企业宣传片增多,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表达有所弱化。纪录片要用镜头语言讲述故事,声画结合才能感染观众。细节描写是纪录片以情动人的关键,隽永深刻的细节不仅是纪录片的灵魂,也是最能与观众息息相通的地方。
最后,建立共享理念,构建纪录片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融合传统与新媒体平台,打通渠道,通过优势资源的互补和整合,创造出更多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作品。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公司之间要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增强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鼓励支持中外合作拍摄纪录片,与国际市场对接,拓展国产纪录片展示、播出和销售渠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未来深圳纪录片有望诞生面朝湾区、拥抱世界的优秀代表作。加强选题的前瞻性,做到立足本土与展望世界视角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历史赋予深圳纪录片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