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222000)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实施新课改的十几年来,关于学习方式转变的讨论早已尘埃落定,“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已经全面战胜传统“以师为本”的观念.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的自然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 “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从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发现,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做到“以生为本”的基础上.
我就参加2018年江苏省优质课比赛的这节课——《长度的测量》为例,谈一谈在常态教学中,如何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乐学、会学、进而深度学习的.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活动主要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着眼于引导学生乐学、会学,最终学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提升素养.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总是带着愉悦、喜欢等肯定情感的认识倾向,它是人们积极参加对应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将促使学生怀着喜悦的心情主动积极地开展物理学习,必然为新课的学习创设宽松而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所以这节课的课题引入采用了“拼图比赛”的游戏形式,比赛过程中,学生要么将几块拼板相互比较,要么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找出合适的拼板拼好苹果.测量的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这个游戏包含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顺利地引入本节课题.游戏难度不大,操作简单,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加入了让观众当裁判,观众为选手加油,渲染了紧张气氛,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其实不只是这样的赛课,就是平时的常态教学中,我对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视的.
例如,苏科版九年级第十八章《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一节中,通过提出了三个问题:“如何能使水和鸡蛋变热?如何能使小汽车动起来?如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动手试一试来引入课题,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既加深了对能源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处处以引导学生的“学”而展开,在开展知识教学的同时,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难点是刻度尺的读数要估读.刻度尺的使用,学生是有基础的,但在物理学科中,我们需要把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化,特别是读数.在学生的认知中,其实对估读是不清楚的,不理解的.因此,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分度值分别为1dm、1cm、1mm的三把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学生平时使用的直尺和三角尺都是毫米刻度尺,但是由于1mm距离太小,学生是不容易体会到估读的必要性.因此我由第二把尺子,即厘米刻度尺来突破.当课本的边缘位于18cm和19cm之间时,学生会发现读18cm不好,读成19cm也不恰当,这时自觉地就会进行估读,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估读的意义.然后再过渡到第一把尺子和第三把尺子,使学生掌握读数的方法,从而突破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思考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不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而是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有所收获.
学习,不仅仅指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而是应该贯穿人的一生,是持续的过程.
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与被动接受知识,孤立的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学会测量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身边的事物,我们需要具备能够对身边大大小小的物体有准确的估测能力,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生活技能.因此,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请几位同学来估测教室白板的长,然后再请两位同学进行测量,得出准确的长度,既锻炼的学生的估测能力,又渗透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方式、途径是多元的.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已经学会对身边所看到的物体的尺度进行正确的测量,那么在我们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还有遥不可及的宏观世界,宇宙天体,它们都有形地存在着,它们的尺度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孩子学习素养的提升.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学会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更为重要.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慧技能,而且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最终达成“教师不教而教,学生学而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