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丽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即各种不同的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就是指现有的传统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等与新兴的网络媒介等所依赖的传媒技术手段越来越趋于一致化,均是以电缆、卫星和计算机技术为传输手段,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使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整合。它使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出现了互换性和互联性,并逐渐加强,因而日趋出现媒介一体化的现象。可以看出,不同媒体之间的互通和借鉴是媒介融合更加强调的。如今,受到互联网发展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纸媒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发展困境,这就要求纸质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立足大数据时代这一背景,思考纸媒的转型之路。而新闻作为报纸上的重中之重,应最先走上创新之路。
纸质媒体有着非常规范的写作要求和纪律规范,记者们在规定流程内参会拿通稿,遵循严格的采编规定,在传统的采写工作方式和编辑理念下,很难形成突破和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导致很多新闻首先在网络媒体上出现,这让纸质媒体在新闻的传播时间上不具备优势。因此,纸质媒体的重复报道导致其写作内容极易出现“千报一面”的情况,尤其在两会或报道国家重要新闻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新闻记者们频繁运用新闻数字和专业术语,中规中矩的写作模式丧失了新闻美感。只要不出现常识性错误,新闻报道就得过且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闻写作的实用性和可传播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也让纸媒在新闻传播中失去核心竞争力。
写作内容同质化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新闻传播的重点没有权威性。不同于小说、散文,新闻的专业性较强,目前纸媒新闻的写作模式和编辑方式都习惯于采取枯燥的数据和图表,而且很多写作都浮于表面,没有深度,没有核心事实。多数新闻读起来简单易懂,却也只是打打外围,不具备纵深感,吸引力不足,缺乏深度分析,使新闻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相比于网络新闻图文并茂兼具视频的多样化特点,“内容为王”本就是纸媒争取受众的关键,核心内容就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市场竞争力,一旦丧失,新闻的传播市场和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将干扰到纸媒事业的长效发展。
所谓新闻就是指受众应知未知且须知的内容,因此服务功能是新闻报道首先应具备的。但目前纸质媒体上出现的新闻大多比较规范有条理但生硬冰冷。很多时政类新闻一度被戏说为“领导记事本”“政府回忆录”,可见内容之枯燥无趣。多数新闻在传播政策法规时都是以灌输式报道为主,缺乏多维度、多侧面的深度挖掘和探索,不能提起受众的阅读兴趣,无形中弱化了纸质的传声筒作用。要知道受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受众也在比较中对媒介进行着慎重的选择,只有真正服务受众信息需要、满足受众阅读兴趣的新闻才能占有市场。
立意是新闻写作树立风格的重中之重,所谓正面直叙就是指新闻要直接明了地表现主题,不迂回不引借。纸质媒体的新闻一般是在规定材料内提炼主题,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中迅速摸到新闻报道的脉门显得尤为重要。
新颖的立意首先来自新闻的标题。作为新闻写作的第一个环节,新闻标题更是新闻阅读起始的第一道门脸。受电子版面的影响,网络新闻的标题大多比较短,重点突出,题文一致,纸质媒体也可尝试并采取短标题的方式。如近来《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的新闻报道,《杨克勤被查》《张扣扣被执行死刑》《谢谢你!天宫二号》《对,制裁美国企业》等,这一系列新闻,从标题上就开门见山,直接明了,让读者迅速了解文意,提高了标题的检索和导读作用,简中见真,朴中见巧,直截了当。
新颖的立意还取决于导语的写作。导语发挥着新闻速读的重要作用,记者在撰写导语时,要充分发挥出导语的阅读吸引功能和信息检索功能。导语是新闻的眼睛,新闻记者必须在导语写作中展现出导语的两个功能:一是反映新闻主题,二是吸引读者兴趣。例如报刊《新矿区》刊发的一篇通讯《家乡永远是后盾——阳泉市矿区关爱在外人士开展“贴心行动”侧记》,记者在导语写作时以“最醇的土地是乡土,最厚的情谊是乡情,最美的声音是乡音”这样的排比句开篇,从“一封家书”“一场家宴”“一次家访”这样鲜活的场景描写入手,而不是开头就写区委、区政府如何开展工作、取得什么样的成效。该新闻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把新闻写活了,从侧面烘托更显得真实有趣。记者在写作时,要充分考虑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可以合理运用网络语言和时髦词汇,设置悬念,充分发挥导语的作用。
满足受众的新闻阅读需求是新闻写作的根本目的,没有受众市场的新闻是没有任何发展前景可言的。所谓创新视角,就是要把新闻和老百姓实实在在地贴近起来,努力拉近新闻和民众的距离,报道老百姓真正关心和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话题,摆脱枯燥的数据和术语,用平民化的视角向受众传递国家、社会、社区等各个方面的动态,把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实质报道出来。有句话叫“菜篮子新闻”,就是不要把新闻写得多么“高大上”,而是把新闻的“真”和“实”写出来,让新闻真正成为受众想读、愿意读的新闻。在传统编辑模式和思想的束缚下,纸质媒体一直采用“倒金字塔”的写作模式,这样的行文方式虽然规范有效,但却单一老套,缺乏新意。其实,很早以前,美国就推行过“华尔街日报体”,即以讲故事的方式报道新闻。虽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创新方法,但却为纸媒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改变行文思路和陈旧的写作观念,尽可能增加新闻的个性化和趣味性,当然是在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原则下。
自媒体的普及让受众掌握了充分的话语权,这让如今的受众站在更加自由和主动的地位上来获取信息。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着强烈沟通和反馈意识的群体。强调受众感受、写到受众心坎的新闻,才能实现新闻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功能,所以人情味和故事性是新闻语言必须注重的。只有枝干没有叶片的树木是没有生机可言的,新闻也是如此。只有信息条目却没有对话和沟通的新闻,是不可能拥有受众市场的。如《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在2016年推出了“一本政经”“麻辣财经”等40余个品牌工作室,平实有趣的板块名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同时,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纸质媒体也必须学会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将最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符号带入到新闻报道中,创新语体结构和话语样式。网络信息有着纸媒新闻不可比拟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因此纸媒新闻记者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场新闻采访方式,还可以借助网络新闻的海量性和共享性来挖掘新闻价值。同时,新闻记者要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核查和调研,写出具有思想深度的新闻,发挥纸质媒体的优势。这就要求纸媒从业人员要适应全新的传媒环境,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内容和写作方式进行改良和创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媒体融合时说:“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新兴媒介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形成了冲击和影响,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提醒纸媒的从业人员要进一步审视现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从写作方法和写作模式上,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使新闻行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