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角下新闻叙事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2019-02-20 08:30:17鲍欣璐
视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受众

□ 鲍欣璐

数字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以及3R 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更为新闻传媒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市场、广阔的前景与助推力。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传媒领域从“跨媒体”“全媒体”再到“融媒体”理念的提出,体现出新媒介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何为融媒体?简单来讲就是多种媒介呈现出互相融合的一体化趋势,这种融合并不是之前的媒介门类的融会贯通,而是指“要打通各个媒体平台、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融合、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从而实现以最小的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融媒体发展理念促使新闻生产、传播等发生全方位的变革,必然推动新闻叙事方式的革新,这已成为当代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新闻叙事主体、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表达等方面的转变,进而提出在融媒体时代创新新闻叙事的策略,主要应从新闻叙事情节、叙事框架以及注重受众的沉浸式体验三个方面着手。最后反思新闻叙事变革带来的问题,旨在促进当代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

一、新闻叙事方式的转变

(一)新闻叙事主体的转变:模糊叙事主客体界限

叙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行为,其必然存在主客体。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盛行的年代,记者、编辑、主持人等是新闻叙事的主角,他们往往扮演着叙述者的角色,处于权威的主体地位;而大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处于服从的客体地位,因此新闻叙事基本都以第三人称进行。但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叙事主客体的界限已没有那么明显,新闻叙事者与新闻读者地位已没有主客体之分,读者甚至可以替代记者、编辑、主持人的地位来传播新闻事实。尤其在VR 新闻和新闻游戏报道中,传统媒体中的叙事者似乎消失了,而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变成了叙事者,并常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更易于引起受众的共鸣。

(二)新闻叙事结构的转变:由线性变为非线性

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呈现出线性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通俗来讲就是讲故事,传统讲故事是以事情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即突出故事内在因果联系,这种平铺直叙的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代新闻传播的需求。数字媒体的超文本与互动性的特征为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叙事带来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在非线性讲故事方式中,超文本技术使情节组织从层次、时间、因果关系等方面打破了线性约束,可以组织多种情节结构,因而使其叙事结构更加多元。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带来更加丰富的叙事内容,如文字、图片、声音、3D 模拟动画、视频,建构出一种更加全面完整、立体连贯的新闻素材报道,同时设置及时互动的环节,激发受众参与的兴趣,进而提升新闻传播的活跃指数。

(三)新闻叙事表达的转变:整体性变为碎片化

传统新闻叙事中,由于按照线性方式组织信息内容,因此强调信息的完整性。然而,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各个媒体、个人根据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认识来报道,这就使得新闻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比如微博新闻简单的标题——《云南发生地震了》,势必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之后便会有地震现场和官方声音对此事做出证实和跟进报道。这种碎片化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新闻内容、新闻发布上,在非线性叙事成为融媒体的主流时,在新闻编排上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的新闻传播易于吸引大众的关注。

二、新闻叙事方式的创新

新媒介技术条件下,新闻叙事方式发生巨大的转变,在融媒体时代,如何促进新闻传播的发展,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融媒体新闻叙事。

(一)创新新闻叙事的情节

如前所述,叙事是一种信息交流,通俗来理解就是讲故事,故事讲得好不好,情节是关键之一,因此,讲好新闻故事仍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发挥超文本特性优势,解构整个叙事体系的符号序列,即通过资料库的方式归纳整理符号单元的基础元素,并利用资料库与演算法的存取具体化、互文性的叙事模式,选取共同的基础元素,拼贴、整合成一个看似新的故事,从而创新了新闻的叙事情节。这在各种新闻APP 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新闻叙事框架

新闻叙事框架一方面是指新闻文本,另一方面是指新闻叙述者、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数字媒体技术尤其是AR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新闻文本内容形态的多元化与逼真化的场景再现,使其突破了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二维限制,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走近新闻现场,真实地感受新闻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赋予其互动性,拉近了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受众的活跃度。因此,融媒体时代,创新新闻叙事的框架,更重要的在于叙事视角的独特性与叙事结构的新颖性。这就需要新闻叙事者基于新闻敏感性,发挥非线性叙事结构的优势,从新的视角来组织新闻报道,增加新闻报道的新奇性。这就需要新闻叙述者在用语上要契合当代碎片化的用语习惯。

(三)注重受众的沉浸式体验

受众互动产生用户黏性,决定了当前产品的生死存亡,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同样如此,因此如何激发受众与新闻媒体的互动,乃是新闻媒体制胜的法宝。融媒体时代,媒介融合从各个方面致力于与大众互动,尤其VR 技术发展以来,这一新兴的技术创造了一种超真实的虚拟场景,营造了视觉、听觉、触觉全感官的沉浸式视觉体验,从而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深度互动,让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新闻现场。AR 技术在今年两会期间被广泛运用,吸引海内外大量受众参与两会新闻事件中,不仅让严肃的时政话题趣味化,而且增加了大众的新奇感。如海外网推出的《我来看两会》送给网友开往两会的“车票”,从自己的家乡出发,换装变脸,来到北京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原声讲话,选择以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两会现场为背景合影留念,生成自己的专属照片,以极强的参与感把使用者带到一种全方位、多角度感知的沉浸式传播交流境界。

三、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叙事的反思

媒介的发展变化对新闻叙事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媒介融合更加推动了这一影响。但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正反同时存在的,依靠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闻叙事明显地削弱了新闻价值与人文性特征,尤其是在VR 新闻报道中,超真实的虚拟场景超越了真实与现实的界限,让新闻受众沉浸在虚拟的新闻场景中过于注重受众的感官体验,而忽视了对新闻事件本身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削弱了新闻的价值意义与人文关怀。

此外,新闻叙事非线性结构赋予新闻报道情节的灵活性与新颖性,但其依赖于超文本、资料库与演算法的存取等方法的运用,容易导致新闻内容的同质化、精准度不高等问题,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因此在融媒体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当下,新闻工作人员要坚守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与规范,不能被技术所束缚,而应该站在人的角度发挥技术的优势,带动新闻生产方式实现良性发展。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传播等方式的变革以及新闻理念的不断升级,直接推动新闻叙事方式发生转变与创新,为大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闻报道,但是新闻媒体作为特殊的媒体部门,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与价值,不能一味地唯技术,而应坚持新闻内容至上。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36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新闻传播(2018年4期)2018-12-07 01:09:3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8年1期)2018-04-19 02:08:56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5:14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