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乡土:自媒体短视频中的乡村文化呈现

2019-02-20 08:30:17宋志鹏
视听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乡土农村文化

□ 宋志鹏

根据CNNIC 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6.48 亿,短视频软件网民使用率高达75.8%,短视频成为当前用户获取信息、娱乐消费和互联网社交的全新方式。同时,自2018年《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众的瞩目,更多的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和创作者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地区。例如快手APP 在2018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回乡手记”活动、哔哩哔哩创作平台对三农“UP主”的激励计划等,都鼓励农村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平台的同时拍出自己家乡的故事。对于创作者来说,很多乡村青年也看到了短视频这一火热现象背后的经济效益和机遇,开始了自己的乡村自媒体创作之路。例如B 站“UP 主”华农兄弟、西瓜视频三农领域作者农村四哥和乡村小乔等,他们通过简单的短视频拍摄将在农村的生活呈现出来,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创作收入。

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媒体的故事和图像提供了象征、神话和资源,它们参与形成某种今天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多数人所共享的文化”,媒介通过主宰休闲时间、塑造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同时提供人们用以铸造自身身份的材料等,促进了日常生活结构的形成。乡村影像是塑造乡土形象和呈现乡村文化的重要媒介形式之一,特别是在网络短视频流行的传播语境下,乡村自媒体作者创作的短视频作品更是乡土文化的自我表达。通过这样的短视频创作,不仅让受众的视野回归到真实的乡土环境中,同时也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乡土认同。

一、乡村文化概述

关于乡村文化,学界从来没有一个特定的概念,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文化’指一个名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社会方式或观念体系的总称,它是共同生活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的”①。他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就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正是由于居住在乡下和泥土为伴的这种“土气”和农业生活的非流动性,形成了乡村文化。在费孝通看来,从事农业耕种的农民构成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依靠土地而活,靠种植五谷谋生,从而成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基,所以乡村文化也可以称为“五谷文化”。“五谷文化”同时代表着农耕文明和乡土气息的意向性阐释。也有学者把乡村文化和农村文化、乡土文化相提并论,朱启臻在其著作《农村社会学》中提到,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村落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区域文化。他认为村落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乡土性、宗法伦理性、封闭性、保守性、平均主义与满足感和经验思维②。

究竟何为乡村文化?我们不妨先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解读。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曾对文化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③。所谓的乡村文化就是指从地域空间上讲,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人民,在其日常的劳作、生活和娱乐中所滋生的文化。从物质层面看,乡村文化包含了乡村建筑、宗庙祠堂、民族服饰和日常饮食习惯等;从非物质层面看,包括地方传说、民间故事、传统技艺、民歌戏曲、民族节日等。但凡在乡土社会的土壤中滋生,并在日常生活中被保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都可以划归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

二、自媒体短视频与乡村用户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的衰退和乡村文化的凋零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人们也是更多地关注乡村发展的物质层面,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乡村群体的精神文化却日渐迷失在现代性的冲击和消费主义的大潮中。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乡村社会并没有被网络时代所遗忘,短视频潮流以其强大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乡村社会之中。

从用户层面看,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25 亿,而以娱乐化、碎片化为主的短视频对乡村用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尼尔·波兹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到,阅读文字需要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馈的耐心④。受制于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对于乡村用户而言,文字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而更容易理解的短视频以其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带给乡村受众最激烈的感官刺激,满足他们的媒介接触习惯和要求。

从创作者层面看,与传统涉农电视节目、纪录片或电影等长视频的制作相比,短视频的生产明显要更简单、更便捷,特别是随着Vlog(视频博客)的兴起,随手记录在乡间地头的劳作也日益成为乡村短视频创作者自我表达的方式之一。换句话说,短视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固有的传播技能鸿沟,为媒介素养相对较低的农村用户提供了创作的机会,让原本只能被动接受的人拥有了自我表达的权利。同时视频设备和软件的智能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如今视频的编码和解码都由视频设备完成,从根本上减去了高额的转译成本。以前只有专业从业者才掌握的技术,如灯光、剪辑、配乐等,现在也都可以由智能设备和便捷的各类APP 来完成。

三、自媒体短视频中的乡村文化呈现

无论是乡村电视剧、电影还是乡土纪录片,在各种乡村社会的形象被表征在荧屏的同时也在不断传递着乡村文化。不同于传统荧屏中乡土中国的完整结构和艺术加工,自媒体短视频以随手拍的形式进一步体现了小村民的自我诉求和文化表达。

(一)乡土日常与文化记忆

对日常生活的记录是乡土文化在直观、最朴素的体现。大到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宗族祭祀等传统的民俗活动,小到日常的耕作砍柴、生火做饭以及在田间地头的聊天,都包含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文化。以小视频的形式,记录下乡村的日常,通过真实性和接近性,让人们感知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更容易在情感层面唤起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共鸣。

以自媒体短视频作者“农村四哥”为例,在平台上他的短视频就是将镜头对准自己的父母、女儿和妻子,记录一家人在农村生活的一举一动。他的视频内容简单,剪辑也特别粗糙,但依旧收获了百万流量,没有太多修饰的视频内容,反而更真实、更能被人认可。

乡村文化表达的根本是为了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和乡土情感,那些收看乡村短视频的用户,他们或是背井离乡或是和祖辈曾经在乡村生活。麦克卢汉曾经预言,人类社会将会重新部落化走向地球村,在互联网另一端的游子看着这些记录乡土日常的短视频,自然会流露出对乡土的情感诉求。同时,那些有着相同生活经历的网友往往通过评论对视频的内容予以点赞和支持,在虚拟的线上空间中追寻自己的乡土记忆,从而互动形成一种相对积极的乡村精神认同,也仿佛是乡村与城市保持距离的内部行为,在外界经济与文化的同时挤压下,乡村通过日常生活的表达和记忆唤醒增进了向心力。

(二)乡土节日与文化表达

一直以来节日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介质,而乡土节日凭借其历史性、传承性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随着外来节日的入侵和消费主义社会影响下传统节日的商业化倾向,传统的民俗节日出现了明显的衰败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并且提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中国文化的自信就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乡土节日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乡村文化的表达和文化自信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村自媒体短视频是乡土节日表达的重要平台。通过简单的拍摄、剪辑和上传,这些平时不被关注的农村各色节日被媒介赋予了新的社交意义和情感表征。这些农村拍客对乡土节日的关注,既是内容创作中吸引受众的重要方式,也是乡村群体最真实的自我表达。就拿近年的“农民丰收节”来说,在抖音上搜索相关内容,会出现大量有关该节日的短视频作品和直播,高的点击率达到几百万,众多乡村创作者通过手机媒体进行简单的拍摄,把庆丰收的农耕氛围传递给用户。

一直以来大众媒介的主题都是都市精英人群,就算是一些乡村涉农节目,传达的内容也多是满足城市人群对乡村的想象,其本质是服务于城里人。而通过短视频,农村群体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村民在节日中的外在表现、服饰、舞蹈和开心愉悦的情感流露都成为乡村文化表达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三)乡土语言与文化倾诉

“乡音难改”是中国人对乡土情怀最真实的留念。现代化和城镇化让越来越多的群体离开农村,但无论在多大的城市过着怎样富裕的生活,一旦听到家乡话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乡愁。乡土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的劳作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从大的说中国有七大方言,而细致的划分则难以统计,一个县相邻的两个镇都有可能说着完全不同的乡土语言。

而在自媒体短视频中,创作者往往都是用当地的方言进行解说,不同于专业主持人优秀的普通话和播音腔,来自民间的拍客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培养。他们用简单朴素的形象出现在镜头前,带着乡村社会明显的“土”气。约翰·杜威认为,耳朵和耳朵之间的联系远比眼镜与眼镜之间更接近多样化。视觉是一个旁观者,而听觉却是一个参与者⑤。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和话语模式,更能体现一个人对文化情感的表达,语言的不同、语调的变化和语音的高低都是当事人情感参与的真实体验。在记录真实乡土社会的短视频中,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化最好的倾诉。通过各种不同“乡音”的真实表达,传递出来的情感也是对乡村文化本真的探寻。

例如西瓜视频的自媒体短视频创作者“乡村小乔”,作为江苏省港东海县的小姑娘,通过拍摄记录乡村生活的短视频获得了300 多万的粉丝。她凭借农村人的朴素形象,为家乡的经济代言和宣传。视频中,小乔总是带着一股浓郁的江苏方言,这样的方言展示让她的视频内容变得更娱乐、更亲切。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社会的衰落显而易见,乡村文化也越发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有学者用“村落的终结”对我国乡村社会的衰落和消亡进行预测,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乡土中国”和“后乡土社会”的理论,将乡村社会的变迁看作是现代化、市场化和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的一种新常态。而自媒体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民参与、全民表达的媒介影像,在呈现乡村当下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和传递乡村文化的认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我国的乡村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且关键的窗口。

2018年是我国“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元年,国家强化各项举措,以大力促进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发展。乡村短视频作为诉诸乡村文化和乡土情感的重要媒介,对乡村群体的自我表达和促进优秀乡村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 [M].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5:164.

②朱启臻.农村社会学 [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77.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李亦园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7.

④[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8.

⑤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8.

猜你喜欢
乡土农村文化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