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类视听新闻跨文化下的叙事话语分析
——以BBC《中国新年》为例

2019-02-20 08:30:17
视听 2019年12期
关键词:背景音乐跨文化话语

□ 姚 瑶

风貌类视听新闻是视听新闻的一种,主要内容为反映某一地区、某一组织、某一行业社会的基本面貌、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建设成就等内容。风貌类视听新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许多跨文化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诞生满足了受众通过媒介了解其他地区概况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需求。跨文化背景下的风貌类视听新闻对于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具有研究价值。

BBC 拍摄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中国新年》在2016年年初播出,通过五个记者在中国春节期间的见闻与记录向世界传递展示中国最具有特色的节日——春节。作为英国人拍摄的中国题材的节目,在中国收获好评,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中国新年》为例,分析风貌类视听新闻跨文化下的叙事话语,研究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传播,减少不同文化下的误读,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

一、叙事话语

新闻话语是指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再现某一客观事件发生的过程。它并不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在新闻文本的基础上既呈现了新闻从业人员对事件本身的表达与构建,又反映出受众透过文本对真实事件的理解与认知①。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传统媒体垄断受众的时代,但在一定程度上,新闻话语还是会影响到受众对于事物的认知。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许多受众的全部认知可能都来自于媒体,因此,叙事话语的应用在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词语的选择

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纯净的、透明的话语,而是一种再现、建构的话语②。新闻话语在进行事实建构时,选择不同的词语和句式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作者的立场。《中国新年》是英国记者对中国这一传统节日的记录与传播。由于BBC 具有很强的传播影响力,受众广泛,因此,BBC 的《中国新年》对于中国的形象建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新年》在中国及其他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其话语的建构值得研究与分析。

《中国新年》是英国记者以跨文化的视角直观记录中国新年中的所见所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他们在词语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对中国新年这一与西方不同文化的国度的好奇与惊叹。例如《中国新年》第一集的结尾部分:“从珍稀的猴子到巨大的冰滑梯,中国新年倾注着传统与创新的美妙(fascinating)结合正是现代中国的缩影。”第三集的开篇:“前两集中,我们目睹了全国各地不可思议的(incredible)人口迁移,人们为了庆祝春节纷纷赶回家乡。今晚,我们将会以香港的方式庆祝春节,享受除夕后的大好时光(great)。”介绍中国新年的词语选择褒义词,其中incredible 的评价也为节目后面的部分对火车站工作人员的采访预设了态度,给新闻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在话题的设置上,《中国新年》在导语部分对这集介绍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句式多采用状态型语句,配合言语型语句。如在三集《中国新年》中每一集的开头都以中国各个年龄段、不同城市人民的问候“新年快乐”的画面切入,具有欢乐的节日气氛。在结尾部分,通常设置为这一集中最具有记忆点的环节的概述,加深了受众对中国新年的印象,也通过简洁的概述帮助观众快速了解节日的重点。

(二)叙事原型的塑造

在跨文化的传播中,为了帮助受众增加对他国不同文化的了解,有些风貌类视听新闻中会存在一些固有的叙事模式,即沉淀已久的原型,使新闻话语更易理解、接受。

《中国新年》中“家”“回家”“团圆”成为前两集出现频率很高的象征表述。家对中国人而言是必不可缺的话题,是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根植于中国人血脉之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对于跨文化的西方受众来说,家这个概念也并不陌生,因此,选择以“家”作为原型叙事更易于西方受众理解,而且在中国,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播出效果也更好。《中国新年》的第一集主题就为回家,选择的故事也都具有代表性。久居国外的一家人时隔多年回家团圆,在外地打工的家庭回到农村与家人团圆。第二集的团圆也选择了一个家庭的年夜饭过程,通过记者与中国家庭共度春节来直观记录中国人年夜饭中的传统习俗及对中国人来说春节的特殊意义。原型可以使新闻话语更为贴近受众,释放沉淀在受众心里的情感,达到引导舆论的功效③。《中国新年》作为外国媒体拍摄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在中国也能得到不俗的反响,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原型的选择符合中国传统理念。

二、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分为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前者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而故事时序则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也就是素材本身的发展顺序④。《中国新年》三集的标题分别为回家、团圆和狂欢,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每一集都围绕主题进行素材的排列,素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如第一集介绍中国人春节前夕回家团圆就分别以火车站、出租车和飞机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为切入点选择采访对象,进行素材的组合。素材基本是按顺叙组接,还原了故事的完整性。

叙事发展速度可以分为5 种:省略、概要、场景、减缓和停顿,并称为“节奏”⑤。节奏的变化使新闻叙事重点明确。如第一集回家的开始就以三种不同交通方式为切入点,展示利用三种不同方式回家的人。其中围绕出租车这种交通方式共进行了两组采访,分别是对出租车司机的采访和对交通局的采访,共计2 分23 秒。与火车这种交通工具相关的采访共分三部分,分别是对铁路控制室工作人员的采访,对乘坐火车回家的乘客的采访及对火车站中的小红帽搬运工的采访,共用时3 分55 秒,对乘坐飞机这种交通方式的采访主要聚焦在华侨家庭李彤宇的回家故事上,共用时3 分56秒。

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回家方式总叙事时间上相差不多,但前两种交通方式都进行了多个角度的采访,只有最后围绕飞机的采访时间中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详细记叙了一家人回家及在机场重逢的经过,是这部分的重点。在叙述中还有节奏的变化,如介绍完华侨李彤宇的北京情况后,还进行了短暂的停顿,插入了火车站的采访后又将镜头转回飞机场,继续叙述李彤宇一家人团聚的场景,使三段不同类型的主题相互穿插有所变化。

在第三集狂欢中则对香港的烟火会做了详细的叙述,不仅有对烟火会当晚的记录,还有会前的准备规划和烟花的制作等背景材料的补充。记者在参观烟火制作工厂时对工厂工人表情的记录和实验演化的过程都放慢了叙事速度,使叙事节奏有张有弛。

《中国新年》在着重表达的故事上也会注重通过叙事时间的节奏变化突出人物的情感。如第一集回家中在外打工的夫妇难得在年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时,在这对夫妇一进门后,镜头就捕捉了家中老人孩子在与亲人久别重逢后的表情,此时叙事速度减缓,突出了人物的情绪变化。

三、叙事角度

叙事视角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⑥。由于叙述角度的不同,故事的重点和倾向可能发生改变。《中国新年》主要采用内视角为主、多元视角叙述的方式,主要通过五个外国记者去往中国的各地,与中国的百姓共度新年来展现中国新年的传统习俗。除了背景材料的补充外,记者参与其中或与中国百姓直接互动采访所占的比例相对更高,记者采用第一人称见证人的叙事视角叙事。在针对一个事件的不同角度进行采访时,则采用多重式当事人叙述视角。如在第一集回家中两名外国记者就直接参与到了返乡的摩托车车流中,乘坐摩托车随着一对回家过年的夫妇回家过年。记者的亲身参与及即时的反应使信息的可信度增高。在记者乘坐的摩托终于到达目的地时,对记者疲惫和寒冷的记录比直接描述更真实,观众也能体会到返乡人即使旅途不易但也要回家团圆的心理,突出了年对于中国人的意义。第三集狂欢中,记者在凌晨与捕鱼的村民一同去冰冻的查干湖捕鱼。外视角的叙述可能并不能完全将冬日捕鱼的村民的辛苦和喜悦全部展现出来,但当记者参与其中,并在夜晚同村民一同品尝清晨捕到的鱼时,记者的表现都是真切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由于内视角可能会导致叙事不够全面客观,因此《中国新年》还采用多元视角做辅助。多元视角则是若干叙述者视角的组合。例如在《中国新年》第一集回家中,“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回家与家人团圆。”这是叙述的一个重点。记者不仅采访了回家过节人群中的几位,还采访了铁路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不同叙述者在事件中承担的责任不同,多元视角有助于提高叙述的全面性。

四、叙事符号

声音、画面等符号也被黄昌林等学者纳入到叙事话语的研究中。《中国新年》成功的一个因素也在于BBC 对这些叙事符号的熟练应用。

(一)声音符号的运用

《中国新年》在叙述声音中也有着成熟的处理。叙述声音包含人物语言和背景音乐。《中国新年》以记者采访与体验为主,因此多为现场同期声。使用好同期声能表现出新闻人物的真实状态,使被采访者直面受众,把他的感受、观点、经历等立体化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见其人,闻其声,通过听语气、声调,看表情、神态,感受到新闻人物立体、生动的信息⑦。《中国新年》虽然属于视听新闻范畴,但内容并不严肃,记者在采访中的语言、语气都比较轻松,接受采访的中国百姓的语言风格也充满生活气息。采访中的中国百姓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他们的语言表达与发音并非都是标准的普通话,这种带着口音的表达也增添了视听新闻的真实性。例如在第一集回家的结尾部分为滇金丝猴保护区的科研人员采访。即使科研人员说的并不是普通话,其采访内容的专业程度也没有因此打折扣,而在听到科研人员可以凭借排泄物分辨滇金丝猴时,记者的语气与反应也通过画面和同期声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记者的惊讶凸显了科研人员的专业程度和对滇金丝猴保护的重视。

在背景音乐的处理上,《中国新年》的背景音乐在引导观众情绪上恰到好处。如第一集回家中,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冰雪世界的工作人员,采访结束后,工作人员打开了冰雕的夜晚装饰灯的总阀门,伴随着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镜头中的冰雕——一座俄罗斯风格建筑的装饰灯被一层一层点亮。背景音乐的节奏与灯亮的节奏吻合,随着音乐的烘托,镜头转向了鸟瞰的视角,展示哈尔滨冰雪城全景的夜景。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与雄伟美丽的冰雪世界的画面结合,让观众随着激昂的音乐为冰雪世界的美景倾倒。评论区也有观众给这段音乐留言好评。

《中国新年》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与所表现的画面主题气氛一致,并且在节奏上与镜头的前进推摇等手段相吻合,既突出了事件的氛围,也引导了观众的情绪。同时,三集作品的开头、结尾都在一段相同的背景音乐中展开,即使《中国新年》分为三集讲述,片头片尾的音乐也能表明三集属于一个整体。

(二)画面的运用

符号层面的画面叙事策略主要就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通过画面和其他叙事符号的配合,报道新闻事件,讲清新闻事实,完成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叙事;二是充分考虑画面自身的特性,将其运用于新闻事件的报道之中,表达新闻的深层含义,进行新闻事实的深度叙事⑧。《中国新年》的画面在保证了纪实性的基础上也具有审美性。

首先,《中国新年》中介绍了很多中国民俗相关的文化,因此,记者需要去实地采访这些文化的继承人。其次,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民俗极具观赏性,因此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这些画面也极具审美价值。例如在第一集回家中,《中国新年》介绍了中国一项可能会失传的传统文化——打树花。画外音先结合画面简单地介绍了打树花这项传统文化,接着镜头转向记者,随着记者走进这项技艺的继承人薛建国的所在地——暖泉小镇。近三十秒的长镜头跟随着记者一路走进小镇,使画面更具有纪实性,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薛建国在采访中提到树花的温度高达1600度,镜头在他手上的伤疤处有几秒的停顿,突出打树花存在安全隐患。而在薛建国提到打树花这项技艺传男不传女,并且愿意学的人在减少,可能会失传时,画面转向正在写作业的女儿,让观众借助语言和画面两种方式获取信息。

在记者去剧场观看打树花表演时,画面也极具观赏性。镜头由中景切换到远景再切换到全景,完整地展现了打树花这项即将失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壮丽,烘托气氛。而镜头随后切换到正在认真观看的记者和其他观众,通过他们的反应和画外音,也可以表现出这个表演带给观众的震撼。

五、结语

本文从叙事话语、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符号四个方面对《中国新年》的叙事话语进行分析。《中国新年》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既把握了真实性也极具审美性,将新鲜、独特的中国文化成功地展示给世界观众的同时,对于了解本国文化的中国观众来说,《中国新年》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递也极具价值。尽管《中国新年》是BBC 跨文化创作的作品,但整个作品中都没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也没有因文化的不对称而选择浅尝辄止,反而以一种客观、尊敬的态度看待与传播中国文化,客观真实地传递出中国风貌。

注释:

①郭淑娟.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建构[J].当代传播,2011(01):37-39.

②曾庆香.叙事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09.

③曾庆香.叙事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46.

④吴洪斌,姜智彬.网络视频类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以《中国有嘻哈》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12):88-91.

⑤[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5:11.

⑥[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5:113-114.

⑦常京南.浅谈同期声和背景音乐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4(19):178.

⑧孙玺文.浅议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叙事策略[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76-79.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跨文化话语
城市轨道交通背景音乐的选择和管理策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背景音乐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背景音乐
幸福家庭(2016年12期)2016-12-22 19:30:02
浅议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使用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3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