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电视台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

2019-02-20 08:30
视听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媒介群众

□ 马 超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深入学习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后,推出了系列有利于激励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政策及措施。同时,还提出了“公益、文化、原创”的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方向,以及倡导“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广播电视节目理念,促使电视能够依托卫视载体打造“920”式的自主原创节目时段,继而涌现出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广受群众喜爱的优质节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电视台在制作及播出节目过程中,因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出现了价值扭曲、娱乐至上、唯“经济效益”论等问题。针对如何解决电视台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搭建作为电视台的发展方向,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落实。

一、坚持党性原则,践行职责

社会主义传媒事业的党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及组织原则等三方面。具体而言,在思想上,要求以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介能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政治上,又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此外在组织上,能够坚持和服从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宣传思想的主要文化阵地,只有坚持了传媒事业的党性原则,才能保障其所传播内容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及舆论导向的正确,从而更好地践行职责,并守正出新。比如,2019年10月12日由《新闻调查》所播出的《红岩档案》节目,主要讲述的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时刻,远在2000 公里外的重庆国民党秘密监狱中关押着300 多名革命志士和进步人士,以此再现当时的“革命文化”,从而凸显出节目内容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

二、把握“群众”内涵,做好服务

在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所撰写的《新闻学概论》中,曾概述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之一便是要求媒体工作者具备“群众性”的意识。而“群众性”主要指的是以电视台为代表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应满足受众的需求,并将群众路线作为根本的工作路线,以及传播形式能被受众喜闻乐见。之所以如此强调“群众性”的内涵,是因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及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以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工作者只有把握“群众”内涵,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够生产出符合他们需求及乐见的节目。纵观近些年广受人民群众认可喜爱的电视节目,题材主要来自人民群众,同时在注重节目实用价值、娱乐价值及情感价值的基础上,采用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的手法呈现着与他们有关的故事。比如《见字如面》采用的是以明星读信的方式,从细节处着手,在平凡处传情,再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动,从而有利于观众领悟到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讲,以《见字如面》为代表的节目的成功创办,已为其他电视节目的创作视角、构思及故事升华提供了借鉴价值。

三、牢记文化使命,传播真善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电视工作者虽然类属文艺工作者范畴,但是其工作性质又有别于作家、艺术家、演员、艺人等文艺工作者,这主要是因为电视作为媒介载体,除了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外,还具有监视环境、协调社会的功能。为此,电视工作者应首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有关经济、政治等的各类信息,以便他们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其次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媒介的协调社会功能,对社会上存在的偏差行为进行曝光以强化社会规范,帮助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知,同时通过选择典型人物,并采用授予其社会地位的方式,告诉人民群众什么是值得肯定及赞扬的;最后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用优秀的电视节目来传承文化,从而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以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比如电视节目《中国好故事》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化人民群众守公德,校正人生坐标,严私德,锤炼意志品质,恪守做人准则等。

四、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彰显责任

伴随着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当下部分媒体的运行越来越商业化,并将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出现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窘况,从而违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的原则。也正因此,电视台要坚决反对唯收视率论及讲排场、拼明星的错误做法,以丧失传媒的责任,成为市场经济的奴隶。尤其是电视节目如涉及到明星、嘉宾等的出镜,务必选择品行端正、德艺双馨的人员,以便通过主持人、嘉宾及所有参与人员等的互动传递出符合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并对观众发挥正向趣味的引领作用,使其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渐远离“低俗、媚俗、庸俗”等的电视节目。

五、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

媒介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即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等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媒介传承下去,从而有助于社会在拓展共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凝聚起来。但是传承发展的基础应建立在媒介工作者具有对5000 多年文明的文化自信上,比如对“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革命文化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而电视工作者只有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从中萃取文化精华、汲取文化能量、融入当下社会,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及气派,并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作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萃取、汲取及融入的前提是建立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基础上的,而非对传统的、革命的及先进的文化进行囫囵吞枣式的传承。

六、发扬工匠精神,打磨精品

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做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及更加完美追求的精神理念,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并且是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及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当下媒介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媒介工作者的心浮气躁,并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及能够带来眼球经济的节目选题,从而忽略电视节目的品质灵魂。但是在传播实践中,内容生产永远处于传媒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上游位置,而已占据内容优势的媒体也往往能够凭借其内容的优质化在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电视台要想在媒介市场中占有有利位置,必然需要“工匠精神”,拿出“慢工出细活”的态度,生产及制作出能够赢得受众敬重并符合他们需求的精品。比如《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利用古典诗词中古代作家情感的凝聚、语言的精炼等特征,为节目注入“古典诗词”的人文内核,从而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文化说教”的节目模式;同时,它的创办不仅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粹,而且还符合当下对“功利教育”的批判以及对审美体验的追求。

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曾在《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1948)一文中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进行了归纳,即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以及传承社会遗产。电视作为大众媒介之一,其所传播的内容必然也需要承担这三项功能,但是纵观当下电视台的发展,其所传播的内容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价值扭曲、娱乐至上、唯“经济效益”论等问题,而需要进行“讲导向有文化”的内涵建设。为此,本文提出坚持党性原则、把握“群众”内涵、牢记文化使命、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及发扬工匠精神的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媒介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书,最优雅的媒介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