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兰
(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政府,山东 滕州 277519)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通过大范围的种植以满足市场需求。从技术层面而言,小麦种植除依靠土壤、气候、温湿度等自然条件外,还需要配合科学的种植与管理。同时,病虫害的发生是小麦种植中的主要威胁,因此还必须注重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以打开我国小麦种植的优势局面。
毋庸置疑,种源选择是小麦种植的关键所在。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背景下,我国小麦种植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增产与增持上。因此,在选择小麦种源的过程中,要以穗大、饱满、抗倒、高产为选择标准,并且在小麦的发芽率测试中,应当大于95%以上,尤其要选择大品牌的种源,以提升小麦的保障,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施肥是农业品种种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土壤保持足够的养分,以维持小麦等作物的快速生长。一般而言,在种植初期要对土壤进行处理,利用机械化手段进行整地,并以肥调水,保证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均衡。如氮、磷、钾肥应占总肥量的60%,同时要合理施放有机肥,前茬作物应在收获前7~15d灌水增墒,有机肥的使用量在2.5~3t/667m2之间。
在小麦种植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帮助小麦快速成长。一是要满足冬水。在越冬前要加强灌溉,保证土壤中合理的水量。二是越冬防护。对于冬季低温气候条件下,要加强对小麦越冬管理,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幼苗能够安全越冬,避免因气候及外界因素所导致的减产。三是保温防冻。一般12月下旬土壤封冻后及时打碾,弥合裂缝,保温防冻。次年2月上旬返青前后进行1~2次打碾提墒,促进返青。
所谓化学防治技术即常见的农药,针对小麦所表现的症状,科学的选择农药进行喷施,可以快速的缓解和治疗小麦病虫害问题,效果显著。尤其是长势好、产量高及发病严重的麦田,具有操作简单、高效、经济等优势。同时,化学农药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影响,但必须要合理的搭配,以避免产生抗药性或者高农残问题,帮助小麦营造良好生长环境。
在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下,生物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顾名思义,生物防治技术主要依靠食物链理论,对病虫害进行生态化防治,以满足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目标,并且不具备抗药性问题,维持生物平衡,如七星瓢虫、叶色草蛉、小花蝽等是麦蚜的优势种天敌,对抗麦蚜虫害有重要作用,可以促使麦田增产创收。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简单的工具和物理因素,对小麦病虫害问题进行抑制或治疗。如利用光、热、电、温湿度、声波及放射能等,以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人为设置其生存障碍,减少病虫害的危害范围及蔓延速度。虽然,物理防治技术从效率上看并不显著,且支出与收益难以成正比,但从实际上看,利用害虫趋黄性、趋味性、趋光性等特点,在尚无更好防治办法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防治手段。
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一项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及系统性的工程,也是影响我国小麦产量及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加强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不断优化小麦种植的管理环境和技术环境,使小麦种植不断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