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
媒体融合已经算不上新鲜词汇了,实际上早在2014年我国就已经开启了媒介融合之路。在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发表讲话时再次提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要求。所谓"媒体融合"主要是指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新旧媒体从以前的分离状态,打破界限,进行整合甚至融合。在融合过程中采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渠道传播”的方式,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满足受众对个性化服务的诉求。全媒体时代,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全民参与。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更是为媒体融合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也逐渐显露出全媒体环境下传媒业的全新特征。
媒介融合一方面扩大了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张蔚的《全媒体时代对广播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一文中提出,“在全媒体时代,单一技能型记者将逐渐被拥有丰富知识及多种采编技能和全媒体思维的记者所取代。”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前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人才需求方向。在媒介融合时代,使用不同的播出平台的受众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所以即便是同一传播内容,不同媒体平台的节目在形态上也相差甚远,主持人在主持的时候要求也就千差万别。再者,近年来,受众细分化,节目越发专业化。以前要求主持人做一个“杂家”,而现今专家型主持人更受欢迎。这对主持人综合素质要求极高,针对某个专业领域研究要十分深入。
媒介融合环境下节目内容多样化、新颖化。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除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有鲜明的个性,新颖的思维,较强的即兴表达能力、控场能力和即时互动能力,成为具备采编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专家型的主持人。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就要顺应人才需求的这种变化,在原有针对培养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主持人的培养方案之中,加入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型主持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符合媒介融合要求的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依赖于科学的课程设置。纵观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大多依旧按照中国传媒大学早年课程设置方案进行布课。除播音专业基础课外,还包括部分新闻学、传播学和语言学的课程,部分高校也设置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同时也加入了编导课程和后期制作课程,致力于培养采编播一体化的播音员、主持人。但是近几年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针对融媒、新媒体的课程却几乎没有。即使少数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课程数量也远远落后于媒体发展的速度。学生对各类型媒介形态的特点和多种传播技能的掌握程度都不够,对新媒体节目的制作、新媒体的发展、全媒体的要求等知之甚少。
此外,媒体融合背景下专业化、专家型主持人才的需求也成为市场需求的又一新特点。在全媒体环境下,节目更加细分,更具专业性。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甚至要求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生除了要掌握播音主持专业技能之外,更要有广博的知识,而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往往缺乏相关课程。
全媒体时代更加需要主持人的个性化、创新性的培养。现如今,受众接收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特别是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以及近年来短视频的火爆,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已经不能仅仅固守于传统的播音主持语言样式,要求语言更加口语化、个性化、时尚化。央视也在顺应个性化趋势,央视新闻节目历来在受众印象中是庄重、严肃的,但是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一改以往严肃、沉稳的表达风格,化身“段子手”,一时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成为了现象级的事件。当今时代的特色就是个性的张扬,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解放天性。固守于陈旧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的培养。
一方面,近年来由于播音主持专业招生的火爆情况,一些高校的播音专业一再扩大招生规模,引发了师资力量短缺,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同时现在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师资中外聘教师占比很大,部分院校甚至远超在职教师人数。外聘教师多来自于一线媒体,虽然具备丰富的主持经验,但专业知识缺乏、教学水平不高,同时由于外聘教师流动性大也导致了课程没有连续性,对人才培养长远来说存在隐患。另一方面,现有专业教师的知识有待更新。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播音主持专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加针对理论教学,学生专业实践机会较少。专业实践主要以小课上的训练和一些校内的比赛、演出为主。而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主持人要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也影响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媒技术飞速发展、传媒业格局日新月异,节目形态不断更迭,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时,要根据一线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跟上媒介发展的步伐,培养全媒体实践型主持人。
首先,要健全课程体系,根据传媒市场需求增加有关新媒体、媒介融合类课程。当前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了解各类型媒介形态的特点,掌握多种传播技能。例如,可以开设新媒体节目制作、新媒体发展研究、媒介素养等相关课程。此外也要增设通识类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结合院校自身优势和学科背景设置特色实践课程,进行人才“错位培养”。人才培养要注重差异化,要突出特色,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占得一席之地。例如,现在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也有很多是财经类院校、体育院校等,完全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培养相关领域的“专家型”主持人。
再次,更新教学方法,建立全媒体实训项目。在教学中要突出个性培养,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水平、性格特点、个人爱好等,进行区别培养。根据各类节目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分组,分方向进行授课。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与主持人市场需求进行对接。可以借鉴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主持人中心制”模式,把专业小课组转变成一个节目制作团队,专业教师担任节目总监,学生轮流担任节目主持人、记者、编辑等职位,主持人兼任制片人,全程参与节目制作过程。制作完成的节目在网络平台进行播放,与收看节目的网友进行即时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必须要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加强高水平教师资源的引进,拓宽引进途径,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同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要想适应媒介融合对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必须要使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率先更新知识结构和储备。鼓励教师进行在职继续教育,进课堂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定期邀请业内的专家,针对传媒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各媒介的发展以及新出现的节目样态等内容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定期举办校内教学能力大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新媒体单位合作,让教师了解、适应新媒体的工作需求,提高新媒体工作的业务能力。此外,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同步进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信息化程度,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要加大实践教学相关硬件设施的投入,创造校内实践机会。投入建设播音专业小课教室、录音棚、演播室、后期制作机房等硬件设施,缩短课堂与一线的距离。让学生在话筒前和镜头前进行播音主持专业训练,掌握相关主持技巧。同时利用好校园广播台、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增加学生校内实践机会。在课堂上,更加高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实践和训练,一方面能增加实践机会,更重要的是,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新媒体的特征与主持要求。要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学校也应该通过了解合作媒体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要从外力下手,更要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自身出发,激活他们的内在志趣与自我提升动力。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提升自身的内在动力,这也直接影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部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自身学习能力、自制力较差,自我感觉前途比较渺茫,对提升自我毫无动力可言。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赏识教育,用学习中学生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自我认同,正确看待自身价值和发展前景。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技能水平,使学生自身专业技术过硬,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身价值。
新媒体的出现、媒体融合的不断纵深发展正在影响着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对传媒类相关专业的教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来说,不论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要与媒体融合的发展相适应,不断做出调整,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业界的需求,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