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舆论把控

2019-02-20 06:58陈自鉴
视听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情网民

□ 陈自鉴

一、后真相时代舆情的特点

(一)传播快、观点多、影响广,具有突发性和动态性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提升,内容平台的兴起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观点。在网络平台,非完全实名制使得网民有自由表达态度、意见的可能和向往,麦克风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上,且匿名制给了网民安全感,让其有持续性发表意见的底气。微博的评论和转发机制使得人人都有通过传播来成为大V的可能;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呈现平台让集团化、公司制的内容创业得以实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让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舆论往往是由当下热点事件催生出来的,事件又具有突发性和动态性,这使得舆论的走向变得难以预测。

(二)当下风险社会场域中,网络公共空间成为网民宣泄情绪的场所

当下风险社会场域中,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给人们传播不真实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工具。在网络公共空间,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观点、评判事件。社会矛盾通过网络空间被凸显、放大、激化,使得网民们更加敏感。容错率更高、发言风险更小的网络公共空间成为网民宣泄情绪的场所。舆论在网民的情绪宣泄中得以升华,且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网络公共空间成为舆情的发源地和安全区,因为觉得安全,网民开始随意发言,隐藏的风险在一次又一次的舆论发酵后显现出来。

(三)社交媒体时代,戏谑和狂欢式表达多于理性的思考和讨论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自我表达欲望强烈,表达手段丰富,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是他们的主阵地。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大都已经习惯了快餐式的文化。表达意见和发表看法常常习惯于娱乐和戏谑,而非理性思考,看问题片面而简单。碎片化阅读使得人们思考问题片面而间断,容易产生焦虑。短视频的快速抓人眼球模式开始让人们对于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接受到的信息内容产生不耐烦的情绪。狂欢不停的网络环境使得人们的这些情绪得以安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闻下面都会有点赞量很高的评论,只要不是涉及过于严肃的话题的,都以调侃和戏谑为主,少见严肃讨论问题的。戏谑和狂欢式表达可以给枯燥的生活调味,然而理性的思考和讨论才是解决问题所迫切需要的。

二、后真相时代舆论难把控的原因

(一)技术壁垒被打破,媒体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受到削减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发布新闻不仅仅是掌握在专业媒体手上的专利,一个人,一个联网的手机,完全可以做到随时记录随时发布,人人都是自媒体。技术壁垒被打破,每个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把信息发布到在社交平台。受众每天接触到大量信息,长此以往,受众会生成固定体系,以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习惯来选择性接受意见,自动忽略和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再加上专业媒体层出不穷,竞争激烈,单个媒体的权威性减弱,不再一呼百应。媒体的话语权受到削减,可信度降低。这就导致媒体在引导舆论导向的过程中起不到及时、有效的作用,影响和引导受众观点的效果不佳。

(二)舆情随时可能发生,且难预测,易被炒作

舆情爆发是观点集合所产生的现象,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传播促使舆情爆发,舆情的爆发也不受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一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新浪微博的热搜榜一样,24小时持续不断地更新热门话题。而媒体往往是在舆情爆发后才注意到的,所能做的只有对舆情的发生作出反应,对其做出预测的难度极高,且不是专业新闻媒体的职责范围,就算预测到了也很难阻止舆情的发生。更有不法分子为吸引人注意,胡乱带节奏,经常利用标题党来发表诱导性评论,占领热门评论区,利用不法手段买点赞数量,或者伪装成某个明星名人,故意炒热某个不合事实的观点或评论,使得舆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三)假消息和片面信息混淆视听,专业媒体缺位或易被忽视

信息发布者身份多样,信息来源庞杂,得不到有效证实。大众的素质并不高,在自己以往没接触过的领域往往容易被引导和利用。很多人被标题党吸引,在没有弄清内容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转发,致使一些假消息不断扩散,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甚至会形成大的舆情事件,转化为群体行动和集合行为。

三、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舆论把控

(一)以事实为权威,以精准报道为生命线,提高反应速度

后真相时代,新闻似乎成了快消品,对利益的普遍追求使得新闻生产的严肃性减弱。“事实”的地位严重下降,网络舆论生态受到来自后真相的挑战。在利益与真相的博弈中,新闻媒体理应坚守住真相的生命线,以事实作为唯一权威。一切调查围绕真相开展,一切报道为了还原真相,一切结论依靠真相的佐证。力求在每一篇新闻报道中都追求事实,扭转社会“后真相”的趋势,引导受众的价值观,和受众进行协商性交流,抵抗后真相的趋势。

(二)避免情绪化煽动,意见领袖承担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要时常警醒自己,做好情绪管理,在新闻报道中以客观事实为标准,不被报道中的事件影响自己的判断,不掺杂个人情感,做好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准备,建立应急机制。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媒体是最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人们通过新闻媒体了解世界,而如今更应当如此。媒体应怀揣新闻理想,力求把事实的真相带给受众,让更多的人重新拾起对专业新闻媒体的尊重。新闻媒体要对自己报道的内容负责,使自身名声和实力都对得起意见领袖这一称号。

(三)利用专业优势,强化新闻媒体的调查属性

全民记者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记者失业。民间记者或许可以对一些市井新闻进行直观的报道,但在面临复杂的新闻时,普通民众并不能完成调查采访的专业任务。比如重庆公交车事件就经历过几次反转,公众在刚接触一件未揭晓真相的突发事件时,往往会根据刻板印象对其进行主观判断。事件刚发生时,《新京报》的报道让所有人把关注点都放到了驾驶红色轿车的女性司机身上,一时间针对她的网络暴力铺天盖地。然而在初步结果公布后,反转出现了。《新京报》作为专业媒体,没有调查清楚事实真相就断言车祸是女司机的错,这是专业性丢失的表现。要时刻保持专业性和严谨性,利用自己专业媒体的属性,继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完成普通人所不易做或不能做到的深度报道,重新承担起调查记者的责任。

(四)加快媒介融合,促进媒体间的合作,提高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使得传媒行业中的各个媒体发挥联动效应,在舆论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为彼此发声,增强专业媒体的话语权。当一个媒体发声时,其它相关媒体要紧随其后,对正确的报道进行转发和证实,利用相互连接的媒体网络扩大覆盖面积,形成信任体系。要让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不专业的社交媒体转移到专业媒体上来。要促进媒体间的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和共同学习。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舆情网民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舆情
舆情
舆情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