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而未决的“读书论”
——《如何阅读一本书》与《如何读一本书》比较谈

2019-02-20 04:36姚小燕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德勒凯利读书

姚小燕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读书是贯穿我们一生的话题,而如何读书则是其中萦绕我们心头的现实问题。近日笔者观察到新西兰作家凯利·安娜·莫雷所写的《如何读一本书》,不禁想到至今畅销多年,盛世未衰的阅读学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与《如何读一本书》虽书名相同,其实质内容却各有偏颇。前者像一本实用指南,教你如何在书籍的迷途中步步前行。后者则像是在深情讲述一段故事,一段作者与书相伴的惺惺相惜之旅。

1 内容概要:同名异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为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与查尔斯·范多伦(1926-)。艾德勒为西方著名的学者、教育家、编辑。他一生著作颇丰,除编写此书之外,还专注于哲学领域,著有《十大哲学错误》《哲学的四个维度:形而上学-道德-客观-范畴》等,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范多伦则在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成为艾德勒工作上的亲密伙伴。合著此书的过程中,范多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40年初,当年就已一举成名,久居畅销书榜单。30年后,艾德勒觉察到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变化,遂决定重新改版此书,以适应时代潮流下新的阅读需求。改版后,书籍按内容编排为四篇,即阅读的层次、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及阅读的最终目标。作者第一篇概略性地总结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并详述前两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第二篇则重点阐述分析阅读这一层次的深刻内涵。第三篇作者以实用性的角度提出阅读不同读物的具体操作方法。第四篇则着重解释第四层次即主题阅读的步骤要领,升华阅读主题。全书内容丰富具体,实为指引读者迷途之佳作。

《如何读一本书》从属于乐活系列,该系列书籍以休闲娱乐为主,系列丛书还包括《如何品酒》《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如何观星》等。此书出版于2017年8月,作者是新西兰作家凯利·安娜·莫雷,曾获得2004年休伯特教会奖的第一本最佳小说奖和2005年珍妮特文学小说奖。凯利·安娜·莫雷创作此书纯属偶然。出于对阅读榜单的质疑与不理解,作者无法在浩瀚的书海中排名图书的优劣。因而作者从自己与读书的缘分开始,讲述了一路走来与书相伴的心路历程。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到,所谓读书,更重要的是“读”,而不是“书”。在内容的编排上,作者没有过于强调逻辑性和条理性,而是以随笔的形式将自己对于读书的理解娓娓道来,意蕴悠长。全书分为14个章节,每一章卷首语以名人名言开头,作为本章内容的精华,易于读者抓住主题。如“财产”这一章节中,卷首语为“值得一看的书就值得买下——约翰·拉斯金”,精妙地将书比作人生财富。该章节正文中,作者更是将爱书之情毫无保留的表达。最后一个章节,作者还挑选出100部经典作品,为读者倾心推荐。

2 阅读目标:各执一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的是目标的意义。艾德勒在书中明确表示阅读的目标是:“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1]。换句话说,是要带着主观目的去选书、读书,以求获得理解力的增进和心智的成长。这是一种追求阅读效果的目标。而在《如何读一本书》中,作者凯利·莫雷没有明显强调阅读的目标。通篇而言,作者传达的读书观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书,读就好。在作者看来,即便是被强迫灌输的书籍也依然给予了她观察世界、触摸世界的方法。因此她对于“阅读”的定义是“阅读不仅是走进那一尘不染、安分守己的世界,而且是探知书籍背后那参差不齐、混沌一片的万事万物”[2]。她认为,阅读一本书更重要地是去探求未知。显然这是一种追求阅读过程的目标。笔者实则更赞同凯利·莫雷的说法,读书应力求纯粹。若每读一本书,都想着去增进理解力,去获得资讯,反而不够纯良。如今的社会已然功利十足,人人妄图“一本万利”,摆脱读书惰性的阅读,屈指可数。因而“不图所得”的读书,或许更应是值得追求的最高境界。

3 阅读方法:殊途同归

那么,“不图所得”的读书,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两本书给出了共同的答案——阅读要主动。艾德勒在书中提到“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的阅读”[3]。所以其强调的是调动自我,摆脱外力的主动阅读。而凯利·莫雷的观点为随时随地的捧书而读,这也是一种主观调动的阅读。

不同的是,两位作者给出了引导主动阅读的不同方式。

艾德勒强调读者要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作者给出的四个问题分别是:“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4]。艾德勒主张以这四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逐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激发读者内在的阅读兴趣,爱上阅读。而凯利·莫雷强调读者跟随内心,从心出发,自由自在的阅读。凯利·莫雷的读书观,与美国阅读教育学者克拉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克拉生也提倡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FVR),他认为FVR是纯粹因为想阅读而阅读,是令人着迷的阅读方式[5]。

4 阅读境界:读写合一

元代教育家程端礼(1271—1345)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曾对读书与作文的关系有过如下描述:“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一观点与两位作者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艾德勒在书中提出“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写下来”[6]。他将读书形象地比喻为作者投球和读者捕球的过程。读者若能精准捕捉到作者投出的球,那将是一次完美配合的阅读体验。

艾德勒还对阅读过程中的读者与作者进行了分工,“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从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7]。凯利·莫雷在《守望灯塔》这一章节中,用卷首语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读者与作者的看法:“蓦然回首,读者即作者——约翰厄普代克”[8]。全篇更是以自己写作的经历为故事背景,不断深入自身对阅读的体验,做到读与写的知行合一。因而所谓读与写,读者与作者,看似分裂,实则一体。

5 阅读选择:“青铜”or“王者”?

游戏中玩手按照段位通常被分为“青铜”和“王者”,因而我们不妨将读者也分为这两个段位来讨论。笔者认为《如何阅读一本书》与《如何读一本书》,在内涵上区别甚大。《如何阅读一本书》侧重于实用,但却略去了读书的闲情逸趣;《如何读一本书》侧重于体验,但却失去了方法论的输出效能。因而对这两本书的使用,还需读者根据自己所处的段位进行选择,从而发挥二者各自的效力。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读书体验感较少,容易分心的“青铜”读者,笔者认为其可先选择前者,按照书中介绍的阅读方法,完成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逐步培养成熟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阅读技巧。而“王者”段位的读者,因其自身阅读兴趣浓厚,阅读技巧娴熟,则可以随心而读,任意畅游书海。当然若能将两书中所述的方法结合,融技巧与兴趣为一体,阅读效果自然更佳。以往笔者读书,虽不至于翻书即困,丝毫提不起兴趣,但也常有书读一半,合书而罢的情景。读完这两本书之后,才明白,兴趣不足时面对书籍的困顿与放弃,皆是由于不良的阅读习惯所致。这也提醒读者,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积极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学会读书。

6 未来展望:全民阅读

读罢两书之后,笔者对《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述读书的四个层次,印象最为深刻,并由此联想到“2018全国十佳阅读推广人”之一、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徐雁教授所倡导的三种读书方法:提纲挈领式阅读、悬疑解疑式阅读及结网式阅读。提纲挈领式阅读可对应“检视阅读”,悬疑解疑式阅读可对应“分析阅读”,结网式阅读似可对应“主题阅读”,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此实用型阅读方法是获得中外人士所认可的,读者不妨切身一试。读者自应秉持“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理念,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才是。

在当下,如何扭转读书风气,摆脱读书惰性,是各界有识之士所倍加焦虑的问题。读不读书,读多少书,读什么书?虽说是一种民众个体的行为,但也确实关乎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小,乃至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力强弱的宏观问题。因此,连续五年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强调“促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乃至编制《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予以法理规范。可见“促进全民阅读”,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唯有社会各界人士在共识基础上,矢志不渝,身体力行,所谓“全民阅读”,才有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循名责实,福荫大众。

猜你喜欢
德勒凯利读书
寻找德勒兹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跌宕起伏的19世纪——乔治·凯利的滑翔机
我们一起读书吧
交朋友
凯文·凯利@中国:来自“如果之乡”的趋势魅影
三峡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疏果套袋试验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