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志中虹口三水的细考

2019-02-20 04:45金一超
上海地方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江湾虹口县志

金一超

上海在开埠前曾河网密布、港汊纵横,随着近代城市化推进,许多河道被填没筑路,中心城区的水乡风貌殆尽。所幸东北一隅的虹口至今仍保留着较完整的水系,南部虹口港携黄浦江水北流,中部俞泾浦、沙泾港,自嘉兴路桥一西一东分水并进,北部走马塘横陈江湾,南收浦港,北通西泗塘、南泗塘。历史上,深处虹口腹地的三水——俞泾浦、沙泾港乃至踪迹不明的虬江中段曾舟舸往来不已,两岸村镇串联成线,它们好比脐带,持续为这方水土供应养分。然而,围绕这三水的身世却又有着语焉不详的谜团,如“方志记载的俞泾浦就是现在的俞泾浦吗?”“现已消失的虬江中段在虹口的流向是什么样的,它还有留痕吗?”等等。也许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散落在旧志的字里行间。

一、俞泾浦的身世之谜

谈及俞泾浦,《乾隆宝山县志》载:“俞泾浦,干河,南通上海界,入吴淞江。”[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乾隆宝山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45页。《民国宝山县续志》载:“江湾浦,在芦泾浦东,今称沙泾,又称俞泾”。[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民国宝山县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813页。《民国江湾里志》载:“芦泾浦光绪县志作俞泾浦,误。”[注]《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民国江湾里志》,编: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1页。寥寥数语,俞泾浦的身份已出现三种可能,俞泾浦是独立的一条河,或是沙泾的别名,亦或是芦泾浦的误称。

根据《乾隆宝山县志》附《县水利全图》[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乾隆宝山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33页。及《光绪宝山县志》附《全境水利图》[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光绪宝山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293页。可见俞泾浦大致位置位于吴淞江北,彭越浦东,沙泾西,南抵上海县的洪口。由图可知,至少在乾隆时期,其与沙泾已是两条分开的河流,两者是同一河流的可能性被排除。

时至今日,彭越浦、沙泾、吴淞江(苏州河)均未消失,其间也确有一条名“俞泾浦”的河流与旧志水利图中俞泾浦的流向基本吻合。再看《民国江湾里志》对芦泾浦流域的描述“在本乡(指江湾乡)南境,自上海虹口穿洪浜经虬江入本乡界,折西经横浜桥贯淞沪铁路,折北经天通庵至西镇出走马塘。”[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民国江湾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1页。文中所提穿洪浜就是今天的虹口港,横浜桥即四川北路横浜桥,淞沪铁路在轨道交通3号线东宝兴路站附近,天通庵在宝山路天通庵路交叉口,它的流向与今日之俞泾浦一致。由此可知,旧志中提及的俞泾浦、芦泾浦不是两条不相干的独立河流,而是“一河两名”。

那这条现名“俞泾浦”的河,其正名究竟是俞泾浦还是芦泾浦呢?

《光绪宝山县志》在记载宝山县的治水事迹时,提及“康熙六十年,知县刘昆缙浚沙泾、俞泾浦”[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光绪宝山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413页。。而在《民国江湾里志》则称“康熙六十一年,光绪县志作六十年,知县刘昆缙浚沙泾、芦泾浦”[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民国江湾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4页。,将这信息与志文中认为“芦泾浦称俞泾”是误说的观点结合,可知,《民国江湾里志》的编纂者不仅参考《光绪宝山县志》,而且做了考据和勘误,保留不能确定的史料,更正认为错误的信息。另根据光绪县志水利治绩中俞泾浦、芦泾浦出现的次数和时间来看,俞泾浦出现4次,分别在万历四十四年、崇祯五年、顺治七年和康熙六十年,之后不再出现。芦泾浦出现3次,时间为康熙四十一年、五十四年和嘉庆十九年。将这些信息与《乾隆宝山县志》相比较,乾隆县志未提及的“俞泾浦”治河事迹,光绪县志编纂者基本记述为“芦泾浦”,由此可推测光绪县志记载该河时已注意到其历史正名的问题,但受乾隆县志影响,尚不能完全证实以前记载的俞泾浦是否就是芦泾浦。直到《民国宝山县志》,记载才统一为“芦泾浦”。可见,时间越接近近代,对该河流身份认定越准确,“芦泾浦”才是这条河的正名。今天我们使用误名“俞泾浦”称之,很大可能是民国县志提及的以讹传讹后的将错就错。

累述至此,俞泾浦似乎不曾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身份。然出自《民国宝山县续志》及《民国江湾里志》的“江湾浦……今称沙泾,又称俞泾浦”[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民国江湾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1页。一语似乎又在强调它与沙泾有着渊源,即使在乾隆年间,它们已被记载为两条不同的河流,但在更早前,或许是“同河异名”。这又能凭借什么确定呢?

凭借一座庙和一座桥。“俞泾庙,在殷四图。中供潮神……元大德三年里人张文彪建”[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民国江湾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35页。。里志配《江湾乡图》显示该庙位于殷四图西为圩,处在沙泾港与原老沙泾港分水点稍北,大致在今广灵四路新市路口附近。庙东紧邻沙泾河道,河上有桥名“沙泾港桥”,它在光绪县志记载的另一个名称叫“俞泾庙桥”[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光绪宝山县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805页。。依照古代的地名取名传统来推断,俞泾庙建成时间应晚于庙前的这条河,而这条河至少在公元1299年时已称“俞泾”。另外,俞泾庙桥可能在庙建成后为方便交通而建,它进一步确定了俞泾与庙的地理位置关系,排除了这条“俞泾”在庙北、西、南存在的可能;确定了俞泾与沙泾的关系,元朝时的俞泾就是清朝至民国时的沙泾。

至此,俞泾浦的河名之谜大致清晰,现在的俞泾浦历史上称芦泾浦,现在的沙泾港历史上曾有过称俞泾的时期。可惜,俞泾为何改称沙泾未见诸旧志,成了一个尚待解开的谜团。

二、虬江中段河道走向及是否消失之谜

虬江,旧志记之“旧江”,意为吴淞江下游旧有江道。又因河道屈曲如虬龙,故名“虬江”,现在人们多以此称之。有趣的是,“旧”与“虬”在上海本地吴方言的发音极为相似,这就引出一个猜想“该河名由‘旧’变‘虬’也受到方言发音的影响”。遗憾的是,旧志中两名演化的过程也无记载,故这个命题也需要后人小考一二。

明隆庆朝初年,巡抚都御使海瑞将吴淞江下游江道完全移至今苏州河河道。此后,虬江逐步被分成东、中、西三段。今天,上海尚留有西虬江、东虬江两河残流,前者自嘉定封浜东流至普陀汇入桃树浦,后者西端在杨浦国定路复旦大学东边沿,向东流至军工路入黄浦江。唯独中段似乎彻底湮没于历史,无人知晓。

那它的河道走向是什么样的,真彻底被填没了吗?

《民国宝山县续志》记载的虬江中段河道走向为“……经潭子湾入彭越乡界,至太阳庙入江湾界,由沈家湾贯芦泾浦达沙泾,蟠曲而东,北汇走马塘入殷行界……”。[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民国宝山县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805页。文中所提沈家湾,在吴淞路武进路口,今河道全无,遗址建沈家湾救火会,而后提及的芦泾浦、沙泾及走马塘均处于虹口区境范围内。可见,虬江中段的主体在虹口,其河道与芦泾浦、沙泾港,或对接或共依,息息相关。

民国续志另记一按语曰“沙泾南段自屈家桥分流处、南至虹口应称虬江,则虬江可以东西联贯。今人自虹口至江湾统称沙泾。将虬江中段,未免有喧宾夺主之嫌。”[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光绪宝山县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813页。其中的屈家桥又称屈镇,大致位于今广灵二路与沙泾港交汇处,此按语表明编纂者认可自屈家桥至沈家湾一段沙泾属虬江中段的历史记载,但同时认为今虹口港自黄浦江口至沈家湾一段也是虬江中段。这就有待商榷了,首先,吴淞江与虹口港的前身上海浦在古黄浦口交汇,其位置在今四平路嘉兴路桥处,稍北于沈家湾,明代因“浦潮夺淞”,上海浦自范家浜(今黄浦江虹口段)以北至古黄浦口更名沙洪、虹口港,这段河流的变迁与虬江河道变化无关;其次,根据志文记载,虬江从进入江湾乡到沈家湾一段的流向是连续的东西走向,只是流经沈家湾后才夺了沙泾的河道北流。若依按语,虬江过沈家湾后南北向流至虹口,出黄浦江,则沈家湾以西之虬江实难解释。

至于屈家桥以北的河道,民国续志的按语写到“屈家桥以上南合虬江改道,濬新沙泾”[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光绪宝山县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813页。,江湾里志记载更详细“虬江……迤入本乡南境,中间所经之沙泾、老沙泾、走马塘东境入殷行界,在昔统称之虬江”[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民国江湾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1—12页。。所谓老沙泾是哪条河,它在哪里?结合江湾里志配《江湾乡图》,老沙泾在江湾镇东南,俞泾庙略南,屈家桥略北,南北向斜跨淞沪铁路,直至万国体育会南的沈家观音堂汇入走马塘,原为清代疏浚沙泾之需,另凿的沙泾新河道,由于不久淤没,河工只得再浚沙泾故道,原本的沙泾新道被废改称老沙泾。对比今日虹口区地图,其河道上并无道路,河道走向大致是自沙泾港桥南北斜向一路与轨道交通3号线、广灵四路、汶水路、逸仙路相交,过大柏树后,呈东西流趋势,向东与现在尚存的东虬江对接。

到此,虬江中段,特别是虹口区虬江的河道走向基本清晰,它沿着今虬江路一路向西流至嘉兴路桥,稍南入沙泾港河道,直至屈家桥,入老沙泾,南北斜向迤至大柏树,折东对接东虬江。更重要的是,旧志明确了虬江中段没有消失,亦如默默流淌着的上海浦(今虹口港)一样,将身影隐于沙泾港之下,静看虹口这片地域的自然人文变化。

三、沙泾河畔自然风貌之谜

早在宋朝,已有人被江湾、沙泾河畔的美景所吸引,写下诗作,如宋人吴惟新《江湾秋月》。至明清作品渐多,明代上海县人张濂在《曲江平涨》写到“半篙深没鸥边渚,一望平齐柳外桥”;清代上海县人陈昇《沙泾晚泊》描绘“叶叶轻帆竞趁潮,绿杨深处酒旗飘……林端露出江湾寺,前路无须问暮櫵”;宝山县人徐大伦《行抵江湾作》“江湾寺近路回旋,霞晕枫林欲暮天。记得斜塘春泛日,绿杨两岸淡如烟”[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宝山县卷——光绪宝山县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第396页。。这些诗作或静态描绘了河岸两边栽植的树木品种、疏密程度,或动态刻画河中舟舸航行的状态、禽鸟活动的瞬间,为后人留下反映古代沙泾自然景象的第一手资料,

奇怪的是,诗作所提江湾寺在宝山县志、江湾里志均未提及,在《江湾乡图》也无标记。它是哪座寺,地处何处,它与江湾镇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样的?或许,弄清了这些,可以精确了解沙泾哪一河段在清代杨柳依依,枫林暮天。

翻查虹口区地图,在沙泾入江湾镇与走马塘直角相汇处有条小路“保宁路”,得名源于一座始建于晋代的名刹“保宁寺”,该寺曾庙堂繁多,僧众二百余[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民国江湾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29页。,可惜,在《民国江湾里志》成书之际的1924年已毁,踪迹全无。该寺大致在走马塘与沙泾交汇处的北岸,南侧直对沙泾。此外,《沙泾晚泊》所提“林端露出江湾寺”,提供两个线索,其一作者的舟航行在沙泾河道,且临近江湾镇;其二在河中已能见到江湾寺,也许作者写诗之际,舟头正对着沙泾尽头的江湾寺。综合上述信息可以推测古人诗中所提江湾寺就是保宁寺,而诗中风景就是沙泾邻近江湾镇一段的故迹和风貌。

若顺着诗作的思绪,穿越两、三百年,当时诗人眼中的沙泾两岸也许是这样的:河面上绿波荡漾,篙苇满渚,轻帆叶叶,百舸竞渡;水岸边鸥鹭缓步,目聚喙伸 ,鱼虾点点,绕足穿梭;土堤上翠柳垂枝,风扶曼舞,枫林丛丛,蔽日暮天;树影间酒肆偶立,旌卷旗飘,行人一二,慢步快足;河尽头重檐翘脚,香烟萦绕,晚钟阵阵,寺房前亮。

或许不止沙泾,芦泾浦、虬江的两岸也曾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故迹众多,只是在近代百余年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蜕变。

猜你喜欢
江湾虹口县志
珠水之畔 月映江湾 力诚·榕诚湾美学样板间江湾首映
我家有一位老兵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上海虹口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向Hollywood专业影院看齐 河源东江湾别墅私人影院
县志里的乡贤
新江湾:宜居之城
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推出明悦礼盒专柜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老城区的新时代